可灵AI的新世界,已经在加载中
文 | 阑夕
上个月,北京三里屯的英皇电影城,点映了可能是全球第一部登陆IMAX荧幕的AI剧集:「新世界加载中」。
这部作品的先导预告片早在快手得到了超过4000万的播放量,成片由可灵AI和星芒短剧联合出品、异类Outliers团队制作,在bilibili、腾讯视频同步播出,是目前业内已知的叙事体量最大的一部AI单元故事集。
连现场的首映礼也充满着不真实感,外面是盛夏骄阳,撑伞而过的路人行色匆匆,室内是技术革命,影视工业的未来拐点已至。
就像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锐评那些具有世纪历史意义的时刻总在当时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到来:
「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会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
当一部完全由AI生成的、总时长达到180分钟——完全不逊于典型迷你剧体量的影视集就这么闯入了文娱消费的最高殿堂,哪怕不需要做出额外的提醒,这个载入史册的时刻也不会被轻易忽视。
我就感觉到快。
· · ·
视频大模型的发展速度之快,从短视频的供给侧就能看到,可灵AI的爆款特效:快来惹毛我、一键3D拍立得,即梦的像素打工人,Veo 3的切东西ASMR,海螺的动物跳水系列,第一梯队的模型产品各自都产生了辨识度极高的爆款模版。
但在专业的影视制作这条方向上,快手的可灵AI,是走得最远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孤身走暗巷。
相比之下,只有早就决定融入好莱坞工作流的的Runway也有举办AI电影节的尝试,只不过考虑到Runway的市场影响力已经比不过前排几家,真正具有普惠性的、可以为导演、编剧和制片商搭建生产力工具的,除了可灵AI,其实再没有第二个选择了。
从者寥寥的原因不难理解,通过AI创作或是喜闻乐见或是光怪陆离的视频片段是一回事,对照传统影视制作标准承担一部作品从无到有的制作流程,并能完整的讲完一个故事,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即使是这部完成度足够高的「新世界加载中」,它的商业模式也还在摸索当中——这和AI影视剧的行业进度密切相关———加上新技术的学习成本和它节省下来的生产成本此消彼长,这是一件长期价值注定胜过短期回报的事情。
尤其是在视频大模型卷到飞起的今年,排名前列的任何一家都很难高枕无忧,AI产品的逻辑又和移动互联网完全不同,而且有限的用户粘性也指向基座模型的技术水平才是王道的基础原理,哪款产品的升级更强,用户就会追随至此,流动性如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这就更没功夫兼顾产业层的影响了,说好听点,可以认为工具自会找到懂得如何使用它的人,说得不好听,可能就是「管挖不管埋」了。
但快手和可灵AI的判断,和同行都不一样。
· · ·
影视化之于大模型,就像是F1赛场之于汽车厂商。
F1的参赛条件苛刻且贵,汽车厂商入局后的亏损例子也不少见,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F1的车队品牌固然更替频繁,F1本身的热度却与日俱增,作为全球三大顶级体育赛事之一,从来不愁车企的席位。
原因当然更加简单,在引擎轰鸣响彻赛场和肾上腺素外溢横飞的背后,F1代表着汽车工业的技术尖端,也承载着一台钢铁造物在地面上的速度极限,对于汽车品牌而言,加入F1以及取得名次,是证明自身造车水平的最佳路径,没有之一。
能够成为影视内容制作的核心生产力工具,无异于摘下了产业皇冠上的那颗明珠,也触及到了亲笔书写叙事的权柄,在依托快手作为主流内容分发平台的兜底之后,可灵AI选择伸手,并不意外。
意外的是,在产出成果方面,效率能够如此之高,尤其是已经有这么多的上下游产业适合接入——导演、编剧、传媒、发行——在拥抱AI这件事情上,国内生态的繁荣让人惊喜。
仅在一年前,由可灵AI支持制作的AI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就在快手独家上线,并以全球首创的名头,吸引到了行业里外的大量关注,连带着AIGC导演计划的推出,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等9个知名导演也加入到了AI共创的行列中。
一年时间过去,可灵AI的模型几经迭代,不能说是最高的山或最长的河,但也已是AI视频领域绕不过去的一款旗舰产品,除了为数千万创作者接入「妙笔生花」的能力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改造了现有的制片管线。
可灵上线之前的「山海奇镜」
可灵支持生成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比如这几年特别火的短剧,短剧的优势之一当然是成本够低,高度浓缩的剧情可以在非常有限的布景里展开,但要提高质感,就必须要搭载空镜转场,在进入宫廷戏份之前,若是能有红墙金瓦、巍峨门楼的镜头,沉浸感定然更强。
往常遇到这样的要求,剧组总得想办法去横店「蹭」外景,光是时间成本就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用上可灵AI之后,这些宏大场面都能直接按需生成,只要是体验过的,都回不去了。
而「新世界加载中」,又是AI时代的一次盛况,或者说,属于AI的「爱死机时刻」,终于来了。
· · ·
2019年,Netflix上线了第一季「爱,死亡和机器人」,一夜之间火爆全网,让所有人都见证了,如果把一群真正热爱动画艺术的导演聚在一起,在拉满资金和不限约束的条件下,那份热爱究竟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事实上,这个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大卫·芬奇希望重置经典Cult片「宇宙奇趣录」,但因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投资,整个计划都被迫搁浅,直到以「人傻钱多不管事」著称的Netflix露出兴趣,才让大卫·芬奇有机会牵线搭桥,实现了这个惊艳世界的单元剧设想。
与此同时,每年亦有不计其数的影视剧遭遇失败,坐视天文数字级的前期投入打水漂,在这个高投入高收益的行当,资源错配始终是最大的风险,既怕空有才华者埋没世间,也惧滥竽充数者恣意挥霍,所以机会才越来越昂贵,纵使是大卫·芬奇这样的人,也不是说话都能管用。
所以才说,AI掀起生产力的革命,恰好能够对冲曾经居高不下的试错成本。
组成「新世界加载中」的7部单元剧,制作团队来自天南海北,唯一的共性,就是几乎都是年轻人,也对,在拥抱变化这件事情上,小登永远比老登要更为积极,而「新世界加载中」的开创性地位及其吸引到的注意力,已经足以又双叒叕一次的动摇人类对于AI的陈旧认知——哪怕这个陈旧,仅仅时隔数周。
说这是AI行业「爱死机时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影视工业最主要的一个不确定性,即制片环节的巨大沉没成本。
制片商作为影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实际上承担着把上游行业的各种资源(导演、艺人、编剧等人力资本,摄像、美工等专业服务等)进行整合运用,并制作为可商用的成品(影视作品)并投入到下游各种渠道(主流院线的票房渠道、电视台和流媒体的播放渠道)的主力工作。
在可灵AI的定价体系里,以最新版本的模型为例,视频生成的费用是……7毛钱/秒,这是任何制片公司都无法想象的成本,就像「新世界加载中」总导演陈翔宇所说的,科幻或是奇观类的题材,是制作团队们最愿意用AI技术去尝试的,但凡对比了按帧计算的工业特效成本,都不难理解为什么行业里对于AI视频的产品有着「天降甘露」的热情,以及这个系列的短片们在画面冲击力上的使劲。
但从长远来看,AI在千行百业的爆发已经不可阻挡,当心生万物的能力将如自来水一样低廉便捷的流淌在每家每户,一个人人都可创造电影的世界——就像今天人人都能拍摄视频——已经清晰可见轮廓了,这会彻底改写想象成真的路径。
多少也能理解视频大模型那张竞争异常激烈的榜单,不但在基座模型的水平上有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于生产端也相当依赖标杆性的内容出圈,「新世界加载中」的全球输出,一定能让可灵AI在视频大模型的旗舰地位更加稳固,坐看明月照大江。
· · ·
前段时间,对冲基金公司Coatue发布了每年一度的投资市场报告,总共102页的PPT,第1页就开宗明义的画出了技术创新的周期变化:新的机遇从10-20年一遇逐渐变成3-5年一遇,而且影响力也是一代比一代更大。
变化注定会颠覆掉一些东西,但和它能够带来的相比,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年轻一代的创造者来说,有机会登上舞台的次数只会越来多,甚至也包括快手这家公司,在穿越了移动互联网那一轮周期之后,又卷入了AI这股滔天巨浪。
如果可以的话,快手不妨树起一块牌子,写上「世界距离第一部AI电影还有多少天」,就像30年前的中关村,瀛海威以硕大的广告牌提问「中国人距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
从跟随上路到引领车流,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看到的风景变化,也是AI时代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