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省吃俭用的人,结局往往不好

文:蔡垒磊
老一辈经常教育我们要节省,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教育的。这种教育好不好?不能说不好,但他们往往不具备这个认知能力,能说清楚什么时候该节省,什么时候该花钱,什么时候可以拿去投资,因此就会带来很多的副作用。
例如我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每次很节省的时候,我妈都会夸我,于是就刻意追求节省——到最后我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我是真的认同这个“好习惯”,还是我只是在追求夸奖,在做一个行为艺术。住校50块钱过一星期,这在现在的孩子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毕竟那时候食堂只点一个肉菜也得好几块钱,但我还能省出20块去网吧通宵,以及还有余钱借给同学。
可是这样的节省,真的有意义吗?我想了想我心目中特别节省的那些人,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我曾经的同学同事,似乎过得都不怎么样,甚至还有省了一辈子,踩了一个大坑,钱就直接被骗光了的。
为什么这种人往往很容易被非常简单的骗局所骗?因为这些人平时不消费不投资,跟新事物的接轨慢,往往是严重落后于这个社会的发展的,他们越是攒得久,就越没有能力驾驭自己当前的财富——虽然省了很久,按绝对值算也并不多,因为他们赚钱是线性的,但他们的驾驭能力和认知能力涨得更慢,就导致总是跑不赢。
在积累本金的初期,节省是有必要的。但“节省”这两个字,不代表应该省下每一分钱存在银行里不动,然后等到了某个门槛比如攒到了100万,再去投资——错误,如果是这样,你的100万很快就亏完了,那你这么久就白攒了——很多人说穷人的试错机会少,就在这里,你积累了很久才去试一次错,你一辈子有多长?试错机会当然是少。就算是王思聪,老爸一点一点给,攒够了5亿去交一次学费,也交不了几次啊。
正确的做法是,在初期要极度压制消费欲望,把每一分钱用于投资/学习/做生意,大有大投,小有小投,生意大有大作,小有小做,以赚钱为导向,但不要在意得失,只攒经验以及博取更高盈利倍数的可能性——只有这样,很早在投资和小生意里摸爬滚打,后续才慢慢有资格去掌管更高级别的财富。
这样才叫“正确的省吃俭用”。
但我观察到的是,很多人会把这个叫“浪费”,叫“被骗”,叫“乱花钱”,叫“不停地交智商税”——他们把这种不停地试错和学习,等同于消费,等同于“不省吃俭用”,这就是误区——省吃俭用没有问题,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同时带着“不投资自己”“不增长本领”的坏毛病,这是他们往往得不到好结局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能不带这个毛病,那么适度地克制消费欲望就是一件大好事了。中产最大的坑,就在于追求“配得感”——在时代的红利期,随着收入的提升,他们往往会不断地提升消费级别,直到红利期结束,收入和资产双崩,带着一堆负债打回原型。
那些生活缝缝补补,投资挥金如土的人,你别笑他们,如果有1/100的可能性获得1000倍的回报,99次你都可以笑他们交了智商税,你可能都不记得你笑了多少次,但总有那么一次,他们会自由,而你则会带着一堆看似光鲜的破烂塌房。
你以为他们是走了狗屎运,其实他们是在践行方法论。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