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无聊”的团播,是谁在看?
最近大家一定都刷到过“忘了以前是干什么的了”的一系列短视频吧?
段视频里正在组团跳舞搞“团播”的网红们,摇身一变才发现ta们原来都来自各行各业。
团播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人都转行干起了团播?
世界的尽头是团播?
要是你这两个月还不知道“团播”是啥,那真的得恭喜你——你可能拥有极其规律的作息、极度低的抖音使用时长。
简单来说,“团播”就是直播圈的“男团女团出道现场”。
一群主播集体上场,成编成队地在直播间里唱跳打PK,常态五人起步,场上氛围卷得像选秀生死战。
有点像你看《创造101》《披荆斩棘》这样的选秀,只不过是在直播间里。
团播在这段时间究竟火到什么程度呢?连TVB港剧的视帝们都“下场”了。
曾经你在电视上追过的刑警、律师、古装王爷,现在都在直播间里穿着小西装,对着镜头高声呐喊:“来,左上角点点关注!”
点开直播间就看见吴卓羲、欧阳震华、郭晋安等一众港星组团“出道”,平均年龄51岁,勇闯团播圈。
团播已经不是“直播的一种形式”,而是“再造一个娱乐产业”那种程度了。
基本头部公会单场团播能创收上千万元。
比如头部公司SK线下团播公演,直接搞进了杭州奥体中心,现场舞美堪比演唱会,灯光音响一上来我以为我在看蔡依林。
而这热潮已经从线上冲到了线下,从主播圈蔓延到了全行业。
“做了团播以后,忘了以前是干什么的了”,这句话已经从段子变成了流行语。
你能想象小红书上那种“原本是全职妈妈现在成团播团长”“曾是美术老师现在在直播间蹦迪”“前空军飞行员现身团播舞台”的视频,居然都是真的?
网友自创的视频里,教师、军人、白领,甚至连送外卖的小哥,都在集体转行搞团播。
互联网真是不养闲人,谁都有可能下一秒走进直播间开麦“出道”。
这团播到底都是谁在看?它到底好看在哪呢?
团播到底是谁在看?
我最近盯着屏幕看团播,忍不住想问:这到底是谁在买单?
其实,看团播的人群,比我们想象的还复杂。
一开始我以为观众全是“大哥”“土豪”,玩票心态高消费。但仔细一想,翻来覆去刷团播的,居然大多是年轻女性。
这群姑娘们不像以前追选秀那样只为舞台灯光粘屏幕,而是把团播当成某种“线上参与式追星剧场”——
既能看,又能互动,还能喊话偶像,仿佛买了一张通往虚拟后台的通行证。
传统选秀没了,她们缺少那种追选秀的“养成陪伴感”,转身倒好,团播填补了空缺。
而且团播还很好地满足了网友们渴望的“操控感”。
说白了,花几十块给主播打赏,就能立刻听到他们喊我的ID,再给我跳个尬舞——那瞬间,我仿佛是那个王,手里握着几行代码就操控全场。
这种“金钱买断支配权”的爽快感,不算贵,但足以让人上头。
但说实在,其实团播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细看下来,它有种“高频率重复低内容”的套路感。
看多了,你会发现主播跳舞那几套动作,一个字儿不差,固定BGM起,灯光加重,主播切C位,来个观众互动走一波。
但我得承认,这套路无聊而上头,这是它最可恶也最成功的地方。
它其实跟洗脑广告没什么区别——甜头给你喂了一波,再搭配社交圈的刺激,你就离不开。
周围一群人轮流喊“我又打榜”“我又抽奖”,那集体冲动,把一大波理智信号压成了背景音。
所以,说白了,团播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用“陪伴式娱乐”“操控式互动”和“圈层式归属”这三板斧,狠狠拿捏了当代无聊的牛马们。
越团播,越悲哀?
有时候我看着屏幕里十几个主播跳着千篇一律的舞蹈,嘴上喊着“宝宝冲榜了!”“为咱小主跳个专属舞”,心里不是兴奋,而是一阵淡淡的悲哀。
团播的崛起,像是我们社会共同走进了“精神避难所”。
大家看团播,不是因为它多精彩,而是我们实在太无聊了。
以前我们打发时间,是翻电视、刷剧、逛街、朋友约饭、健身撸铁。
现在呢?下班回来拎着外卖,一屁股坐沙发上,打开团播,看一群人跳着已经见怪不怪的舞步、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
你说这玩意儿真有意思吗?
没有。但它足够热闹,足够吵,足够填补寂静的夜晚。
其实这就是最讽刺的地方:团播之所以红,是因为我们实在没别的好看了。
再往深点说,这种团体形式的出现,也不是行业“创新”,反倒像是一种“强撑”。
就像一个行业走到了顶点,单人直播卷到不行,资源也分完了,没什么更猛的招了。
一个人吸引不了你,那我就拉五个;五个不够,我就开十人车轮战,反正就是得给你看个热闹。
当内容创新的尽头是“人海战术”,这背后可能说明这个行业真的疲了。
而我们这些观众,其实也差不多:
生活节奏被反复重播,精神状态在“丧”和“卷”之间摇摆,不如看看直播间里那帮人精神焕发地跳广场舞,起码还能幻想下“他们是为我而跳”。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口红效应”。
经济学家说,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会倾向于为一些廉价但能带来短暂满足感的小东西消费——比如口红、小饰品、奶茶、还有…
你猜对了:团播。
它价格低,不需要门槛,不用思考,点进去就有人为你表演,打赏一点钱还能听一声“谢谢大哥!”——堪称精神按摩。
当大家都买不起大件消费的时候,就会去消费“感觉自己还能消费”的东西,团播就正好填补了这个心理空白。
而平台、机构也心知肚明,一个主播撑不起场子了,那就搞十个、二十个,让观众在这人海里找到一点自己还“被需要”的幻觉。
所以团播红,不是直播行业进化了,而是我们都退化了。
我们不再需要复杂的剧情、深刻的表达、或者哪怕一丝创意。
我们只需要屏幕里一群永不疲倦的主播,一遍一遍告诉我们:“你还挺重要的”。
虽然我们心里都知道,这一切不过是流量和算法制造出来的幻觉,但在现实的空洞面前,我们默默接受了这份温柔又无意义的陪伴。
团播的热,不是娱乐的胜利,是日常的荒芜。
但人类嘛,总得找点事做。
听起来挺唏嘘的,但或是引以为戒,或是摆烂接受,都是你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