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我在xxx很想你!
屏幕里的近,心头的远
嗨,你好啊,漂泊在外的你,最近你是否想念家乡?你,一切都好吗?
在这个年代,我们彼此之间不怎么写信了,联系靠微信、靠电话,在一个个闪烁的对话框里分享着生活碎片——也许是为了续上那朵小小的“火花”。这或许为了证明,我们之间那根无形的线还在。
科技让我们似乎触手可及:看得见彼此的脸,听得见彼此的声音。可物理的距离之外,似乎又隔着另一层无形的距离。
我们看到的脸,或许是精心调整了角度和光线的;难过时,我们努力扬起嘴角;脸色憔悴时,洗把脸、化个妆,让屏幕里的自己看起来“还不错”。
那些咽下去的委屈,那些用爽朗笑声和“没事儿”包装起来的脆弱,屏幕那头的人,真的能接收到吗?屏幕里的声音和话语,能承载内心全部的重量吗?
我们依赖着这一方小小的屏幕,维系着与家乡亲人、老友的纽带,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然而,无论分享得多么细致入微,屏幕之外,那属于我们每个人独自面对的生活日常,那些细碎的、无法言传的“念疆”瞬间,往往才是生活的真实质地,这些都难以通过屏幕传达。
离疆的理由,“念疆”的底色
我不知道你离疆远行的原因,是为了求学深造的梦想,还是肩上那份沉甸甸的工作责任与人生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方和理由。但“念疆”成了我们在这片他乡土地上,最共通、最日常的情感底色。
“报喜不报忧”的温柔屏障
屏幕那头的阿帕(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吃好点,别太累!”你笑着点头,镜头扫过刚点的外卖——或许是努力搜寻到的、最接近家乡风味的“过油肉拌面”也可能是同事安利的网红餐。
你咽下或许并不那么合胃口的食物,也咽下了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或是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
那精心挑选的镜头角度,那句脱口而出的“一切都好”成了我们与家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温柔屏障,也是想念之下,一份报喜不报忧的深情。
镜头之外:流淌的“念疆”瞬间
我们太擅长在视频通话里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了。洗把脸,揉揉发酸的眼眶,深吸一口气,按下接通的瞬间,笑容已然就位。
我们分享城市的霓虹、朋友的欢聚、工作的进展——那些光鲜的、值得被看见的片段。可镜头之外,那才是“念疆”日常真实流淌的地方。
我们味蕾的“念疆”:
是出租屋冰箱里,那块小心翼翼保存、从家乡背来的,家人寄过来的馕。夜深人静时掰下一角,泡进热茶里,熟悉的麦香瞬间弥漫,有时能轻易击穿了所有伪装,让鼻尖发酸。
我们节日的“念疆”:
是古尔邦节、肉孜节的清晨,朋友圈被家乡的丰盛家宴刷屏。
听着亲友群视频里欢快旋律和鼎沸人声,自己却在异乡的普通工作日里,默默翻看手机相册,或者独自煮一小锅抓饭,试图用熟悉的香气填补那份缺席的团圆,这是我们带着仪式感的孤独。
我们身份的“念疆”:
是当新朋友好奇地问起新疆,“上学骑马吗?”心中那份急于辩白却又时常感到词穷的复杂。
你努力描绘着乌鲁木齐的车水马龙、喀什古城的民族风情、伊犁河谷的如画风光、吐鲁番葡萄的甜蜜多汁……
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身份的确认,一次微小的“正名”行动,是我们内心渴望被理解与认同。
“念疆”更是那些无从分享的“硬扛”时刻:
生病时一个人挂号、打点滴的孤单;工作中受了委屈只能对着出租屋墙壁默默消化的苦涩;取得成绩时,最想分享喜悦的人却隔着千山万水的怅然……
这些屏幕无法承载、言语难以尽述的细碎感受,是“念疆”日常里最沉的沙粒,需要我们自己默默消化、独自穿越。
滤镜之外:淬炼出的新疆筋骨
是的,科技拉近了声画,却难以传递拥抱的温度和眼神里无需言说的懂得。屏幕是珍贵的生命线,维系着我们与根的联结。
但它也像一层滤镜,柔化了生活的粗粝,让彼此眼中的我们显得“尚可”,甚至“不错”。
那些没说出口的辛苦、没掉落的眼泪、没机会倾诉的迷茫,都沉淀在屏幕之外,构成了我们内地“念疆”日常里,那份独特的、需要独自咀嚼的滋味。
然而,亲爱的你,正是这份独自面对的真实日常,才淬炼出我们新疆儿女骨子里的那份“硬气”(“儿子娃娃/丫头”的担当)。
如同戈壁红柳,风沙愈烈,根扎得愈深;如同天山雪莲,在严寒中绽放独有的坚韧。辽阔天地赋予的豁达,祖辈面对艰难的不屈,早已融入血脉。
暗夜微光:不灭的归途灯塔
在内地的“念疆”日常里,我们或许会偶尔恍惚,但绝不会真正迷失。因为总有些东西,如同暗夜里的微光,时刻提醒着来处与归途。
1
味蕾深处永不妥协的召唤:
一口地道抓饭的油香,一串正宗烤肉的孜然风味,甚至水果摊上哈密瓜那熟悉的甜香……都能瞬间激活深藏的乡愁,这是最本能的“念疆”导航。
2
血液里流淌的韵律:
街头偶然飘来的冬不拉或手鼓节奏,会让脚步不自觉放慢;广场上瞥见的舞步,会下意识去辨认是否是麦西来甫……文化的基因,在血液里无声流淌,是“念疆”的脉搏。
3
“新疆人”的骄傲:
当你用实力在异乡赢得尊重;当你热情开朗的性格感染了身边人;当你分享家乡美景美食文化收获赞叹时……那份为家乡自豪、也为自己身为新疆人而骄傲的情感,便是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我们在内地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闪光,都是对“念疆”最深情的回响,都在为“新疆”这个名字增添新的、闪亮的注脚。
-END-
审核主编:刘美仪
副 主 编:许露琪、穆尼热
版 块:生活研究所
版 主:努尔则巴
作 者:依里夏提、木亚斯赛尔
校 对:穆耶塞尔
排 版:秦佳音
后 台:古丽孜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