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情报站:俄罗斯矿山机械本土制造商已心生警惕

"看来我们该向邻居学习进口替代了。现在举目所及都是中国产品,还有白俄罗斯......我们本有替代西方设备的需求,却被他们抢了先机。"俄罗斯矿业协会主席瓦列里·亚泽夫在莫斯科"CTT EXPO"建筑、道路及矿山机械展览会同期举办的"矿业未来"会议上这样开场。(俄罗斯网站发布,机械情报站摘译)

500

事实上,本届展会上中国设备的优势较往年更为凸显。《Pro Metalla》记者甚至放弃统计参展中企数量——大量挂着俄罗斯名称和注册地的公司实质都是中国经销商。如何扭转这一趋势?

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固体矿产行业技术独立"的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多位代表提出必须恢复长期战略规划——这种机制不仅在中国存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也在践行。但立即有人反驳:过去二十年俄罗斯制定了无数战略,涉及机械制造、交通设备、能源工程等各个领域,问题是既无人监督执行,也无人为失败担责。国产轻型飞机的惨痛教训就是明证。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聚集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却唯独缺少政府部门代表。主办方计划会后递交文件,但官员们会阅读吗?即便阅读又会落实吗?答案显然存疑。

"如今俄罗斯需要制定国家矿业机械发展计划,目标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实现世界级设备的批量生产。"科技中心"Geotekhnologiya"代表发言称。但即便计划获批,后续会怎样?

两年前许多与会者还寄望于国家扶持。然而本次会议主持人、俄罗斯科学院矿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康斯坦丁·阿尼斯特拉托夫博士指出:大型企业现在反而对政府资助持谨慎态度,因为经验表明财政支持后"总会有人持枪上门盘查"。为避免无尽审查,许多制造商宁愿放弃优惠贷款。而市场上其他融资渠道几乎不存在......

卡奇卡纳尔"金属工人"工厂商务总监维克多·日加林坦言,他们完全有能力将月产量从800-1000吨提升至3500吨(该厂主营矿用设备,同时生产3500多种金属制品)。但当前26%的贷款利率使扩产成为泡影。

奥伦堡"钻探设备厂"总经理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同样面临困境:尽管投入10亿卢布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已达国际水准,但因液压部件等配件交付延迟,设备组装周期长达42-44周。而客户(包括阿尔罗萨、欧洲化学、俄原能等巨头)都要求货到付款,导致资金周转极度紧张。

"2022年西方钻爆设备商撤离后,俄罗斯企业两年内就完全填补了市场空白。

500

"Azottekh公司发展总监安德烈·乌沙科夫举例说明本土企业的潜力,但对矿山机械领域仍忧心忡忡:"中国设备价格比俄白产品低20-30%(较西方便宜40%),这得益于政府补贴、低税率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严峻的是,中国竞争者仍可自由与沃尔沃、MAN等西方企业合作获取先进技术。"

以6公斤重的齿轮为例:俄罗斯售价竟比中国贵160-190%。电价、金属价格、税负、贷款利率(中国3%/加拿大4%)层层加码,如何竞争?目前俄企仅能依靠售后服务暂保优势,但这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高进口关税是否可行?"切特拉"公司高管弗拉基米尔·安东诺夫透露,报废回收费上调后,国产挖掘机份额从1%飙升至15%。但保护性关税最终会转嫁为矿企成本,显然非治本之策。

矿业发展具有周期性特征,阿尼斯特拉托夫博士展示的曲线图清晰表明:唯有财力雄厚、品牌享誉全球的企业才能度过行业低谷。

虽然会议提及ARMZ公司贫矿浸出新技术、RIVS公司高国产化浮选机、"乌拉尔机械"12米直径磨机等突破,但全行业50%(部分领域近100%)仍依赖进口。"发展需要订单,需要大额需求。"阿尼斯特拉托夫博士强调。在当前环境下,谁来提供这些需求?这个问题最终悬而未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