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第一炸,我赌是他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一个词,我们害怕、痛骂,却又一再重提。
“网络暴力”。
不止一个人被夺去了生命,不过最让人恐惧的是,和普通的暴力不一样——
它隐形。
你看不到施暴者的面孔,看不到他们来自何方,也不明白人为什么会无端产生如此多的恶意……
今天,终于有一部国产悬疑,让我们亲眼看清了——
恶意
陈思诚编剧、监制。
给暑期档投下了第一枚话题炸弹。
从《误杀》《消失的她》再到《恶意》,以类型片的形式,始终跟进当下网友紧绷又微妙的情绪。
而《恶意》是表达最复杂的一次,因为这里牵涉太多的人——
就连每一个观看者,是否也在链条中?
01
凶手
电影开场就拉满悬疑氛围。
癌症女孩静静(杨恩又 饰)溜出病房,向医院天台走去。
看起来慌慌张张的,像是想甩掉什么东西——
护士李悦(陈雨锶 饰)紧随其后。
她跟着对方上了天台,冲向惊慌失措的女孩,两人撕扯在一起……
紧接着,是“砰”的两声,坠地的闷响。
护士重伤进ICU,静静当场死亡。
唯一的目击者尤茜(梅婷 饰),也是静静的妈妈。
她一口咬定,是护士故意推女儿下楼。
原来护士与已婚男医生偷情被静静撞破,遭原配手撕不说,还被医院开除。
杀人,是小三复仇的结果。
人证动机皆在,案子破了?
不。
随着警笛拉响夜空,知名社会栏目主编叶攀(张小斐 饰)和警察(黄轩 饰)赶赴现场。
前者的目的很明显:抢新闻。
越快,动静越大,数据就越好。
一个是中年丧女的母亲,一个是人人喊打的小三。
前者可怜,后者可恨。
两人绑在一起,那就是网民情绪的极致纠缠。
热点这不就来了?
但好人坏人,真能凭“看起来”判断吗?
当全民都在声讨“杀人小三”时,警察却发现了另一个疑点——
根据现场坠楼实验。
除了护士,还有一个人有充足的作案时间。
静静久治不愈,天价医药费几乎拖垮整个家庭。
跟在女儿后面的尤茜,也有重大嫌疑。
尤茜确实是唯一的目击者
但她说的话就一定是真的吗
不要太高估了父母这两个字
是护士被戳穿丑闻,恶向胆边生。
还是母亲死心,想要甩掉负担?
医院坠楼案的各方言辞各异,宛如一场现代“罗生门”。
但如此煞费苦心,只是为了找出真凶吗?
02
深渊
案件,不代表人性之恶的极点。
就像这个片名:“恶意”。
许多人好奇整个故事,究竟因何而恶?
在Sir看来,相较于坠楼案本身,整部电影更令人心悸的,是三个热搜。
要知道主角不是死者,不是凶手,不是目击者。
而是绰号“杀人记者”的叶攀。
叶攀是八零后生人,做过调查记者,拿过新闻奖,目前担任“夜话”公众号主编。
她在新闻求真的黄金年代大获成功,但哪怕头顶辉煌,也必须面临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现实,被迫进入流量为王的时代,熟悉另一套游戏法则。
她“遗老”的风格分化为两股力量——
一股,是记者的理想主义,内心对真相的渴望。
另一股,是不甘被时代淘汰,百舸争流的野心。
电影里。
第一个热搜,由叶攀一手操盘。
医院坠楼这么劲爆的话题,一下子让她觉察到巨大的潜在流量。
她从讲台奔赴现场。
短短几秒就下了决定,如同嗅到新鲜血肉的饿狼。
两个小时
我要看到她上热搜
叶攀人如其名,穷尽半生追求事业的最高点。
为此她不惜贿赂线人,对警察的质问面不改色,从容面对网络恶评。
为了尽可能挖掘更多“真相”,当然也有流量的考量,她可以牺牲大部分东西。
电影展现的也不仅是命案,也有整个流量时代藕断丝连的舆论圈。
上至媒体公司老板,下至闻风而动的主播、自媒体人、野生段子手。
哪怕内容低质,跟风带节奏,但他们同样对这一法则趋之若鹜。
流量就是钱
可是呢?
相比于发钱疯的自媒体人们。
叶攀所面临的抉择在于——
她既不愿被流量淘汰,同时也无法抛弃旧有的媒体良心。
她越想通过敏锐的新闻嗅觉做出爆款,就越与真正的新闻理想背道而驰。
第一个热搜,让ICU里的护士社死,连坐家人。
第二个呢?
叶攀发现尤茜存在杀女的疑点,没想好如何处理。
媒体操守让她落后于起跑线——
那些受她耳濡目染的编辑、被流量思维异化的老板,早就在流量前冲锋陷阵了。
而带来的恶果,她这个“发起人”也无法逃脱。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叶攀的过去,那个让她拿下大奖,同时充满争议的“试药人案”。
对社会而言揭露黑色产业链条功德一件。
但一味为了真相报道,却罔顾当事人的生命,又将如何?
当药友们求她不要报道时,她没有搭理。
这个时候的叶攀相信,新闻原则高于一切。
今天也一样。
甚至因为网络的出现,新闻当事人承受的压力更大了。
而她仍然一意孤行,想要在一片混乱中,找到那点可以称之为真相的东西。
试药人案是叶攀心里的痛。
医院坠楼案的出现,让这个数年前的旧疤扯动新的神经。
而这,也是第三个热搜的来源。
03
镜像
所以“恶意”是什么呢?
如果把恶字拆开,会得到一个亚,一个心。
换句话说,是一个平常心向下浮动的瞬间。
就像幕后花絮所说,《恶意》的故事是“血淋淋的现实”。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句话——
整部电影的核心不是网暴,而是剖开互联网的外衣,看见问题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恶意,本来称不上罪。
可是呢?
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让彼此的距离更近,也让情绪聚沙成塔。
在这个极容易被“挖坟”“审判”“开盒”的时代。
人的缺点就是他们的弱点,任何一点都可能被拿出来放大与批斗。
可这世上有完美的人吗?
对Sir来说,《恶意》最大的惊喜在于,同样是悬疑,同样是国产片拍过的网暴题材,但它没有延续旧的惯性,而是敢于制造那些不完美的受害者。
《误杀》讲的是悬疑+亲情,主角是父女。
《消失的她》是悬疑+爱情,主角是夫妻。
可不论受权贵侵害的李维杰一家还是讨伐渣男的女性互助。
某种程度上,因为主角太过善良。
观众看见的,也更多是善与恶的对立,而不是现实与虚拟的互文。
直到《恶意》的出现。
它不仅设计了护士的反差两面,尤茜被私心反噬和被母职绑架、叶攀的道德职业电车难题。
故事的当事人也不再局限于某个个体,而是借由网络话题向银幕外无限蔓延,直到打破第四面墙。
如果说从前的悬疑片讲的是杀念、是贪婪与仇恨。
那么这回不仅主角是所有人。
这次的恶,更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恶,也是由所有人微小的恶意与巨大的流量,所共同构成的一片银幕与现实皆有的真空地带。
就像影片中。
尤茜一家被认识的街坊指指点点,听课的学生面对叶攀窃窃私语。
哪怕身处同一空间,你也无法控制他人的恶意。
那么网络上呢?
那些不认识护士的人,那些不熟悉尤茜和叶攀的人。
再陌生的个体也可以是无限输出情绪的箭靶,再不明真相的报道也能作为扰乱民心的导火索。
电影中,叶攀提到了齐格蒙·鲍曼的“道德消失点”,大概是这样说的——
由于不可解脱地同人与人的接近拴在一起,道德看起来适合视觉法则。靠近眼睛,它就庞大而厚实;随着距离增大,对他人的责任就开始萎缩,对象的道德层面就显得模糊不清,直到两者达到消失点(Vaining Point),并逸出视野之外。
《现代性与大屠杀》
恶意主宰网络的时代,道德反而成为异类。
这些年,那些网络暴力伤人甚至杀人的新闻,我们看的还少吗?
跳海自杀的刘学周,被造谣的粉发女孩,还有孩子出事后被污蔑不够悲痛的母亲,就因为在事发当天化了妆……
那些口不择言,伤人的恶语,与电影中噌噌涨起的点击量,谁都能来评判一嘴的坠楼案当事人,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悲剧往往不以黑暗收场。
而是在黑暗上,总会被涂抹上廉价的颜料。
就像电影中,网络暴力的舆论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但第二天,就被“古偶小生夜会已婚嫩模”的热搜给挤了下去,真实到令人哭笑不得。
网络本身不具有道德判断。
人们喂养什么,它就还给社会什么。
电影可以是闹剧,也可以是爽剧。
但闹和爽之外的东西,才是主创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个时代的流量没有主角,它只有配角,和另外一些配角。
你可以记住“恶女”,也可以记住“坠楼”和“网暴”。
但除此之外。
这部电影更想让你们记住的——
是同样的网络时代,流量可以杀人,也可以用它来救人和爱人。
就像海报里的那张图。
两个坠楼的受害者,倒在“恶意”的血泊里,看上去分外冷清。
可是呢?
仔细一看,她们虽然陨落,但身上洁净如初,未染血色分毫。
看了电影就知道,天台虽然是亡命的场所,也是女孩们善意萌生的地方。
围城也好,双刃剑也好——
《恶意》与其他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映后的灯光亮起,其他电影让观众回到生活,但它是让观众又进入了电影。
打开热搜,刷刷头条,搜索新闻。
流量又一次成为主角。
而恶意也站上新的舞台,等待着太阳升起,迎接新一天现实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