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生生涨到9.5,这水准已经称神了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要说今年有什么高分剧值得一刷再刷。

  除了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

  还有一部同样因为豆瓣9.5的高分,与之并列今年的最高评分剧——

  《匹兹堡医护前线》

500

  它不依赖明星与特效,仅凭扎实的剧本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回归了老牌美剧的沉稳风骨。

  这个评分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故事严格遵循时间法则:

  一集即剧中一小时,15集完整覆盖匹兹堡一家公立医院急诊中心从清晨7点到晚上10点的一次轮班。

  时间,成为这部剧隐藏的主角。

500

  清晨7点,“早高峰”已席卷急诊室。不到一小时,多名危重患者涌入:

  一名尼泊尔女子被恶意推下火车月台,腿部遭碾压严重骨折;

  救她的非裔男子因攀爬时滑倒头部受伤。

  警察介入调查,怀疑是仇恨犯罪。

  同时抵达的还有两位来自养老院的高龄病危患者,其中一人在途中已离世,另一位患有肺炎并感染脓毒症,命悬一线。

500

  一名铁人三项运动员在体检时突发心脏骤停,病因是过度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

  一个各项指标正常却昏迷的4岁男孩,最终被发现误食了父亲口袋里的大麻软糖。还有一位持续呕吐的母亲,实则是自行服用催吐剂来求助——她惊恐地发现儿子写下了“女孩死亡名单”。

  医护人员同样深陷各自的漩涡。一位年仅20岁的实习生,首次面对病人便因晕血倒地。

  作为医院外科主任与内分泌科专家的女儿,她被质疑是“关系户”,能力备受轻视。

  一位资深住院医生强忍严重孕吐,担忧流产风险,却只敢告知护士长。

500

  主角罗比医生,这位技术精湛的急诊中心主管,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者,努力平衡同事关系、共情病患家属,却背负着巨大压力与严重的疫情PTSD——

  恩师在疫情期间的离世,至今令他自责难当。

  如此庞杂的人物线索与戏剧冲突,被编剧团队精密地编织在这有限空间与一天时限内,宛如一部大型交响乐,跌宕起伏却有条不紊。

  剧集的核心魅力在于对医疗专业性的极致呈现。

  它摒弃了拖沓的情感线,每一分钟都被高密度、高真实度的急救情节填满。

  台词巧妙融入医学知识普及,例如罗比常在现场提问实习生。

  更难得的是,它聚焦于比诊疗更复杂的医患沟通艺术。

500

  首集出现的病危老人,其预立遗嘱拒绝插管与心肺复苏,但因轻度阿尔茨海默症已神志不清。

  子女意见相左:儿子主张尊重父亲意愿,女儿则坚持上呼吸机争取渺茫生机。

  医生如何在伦理与情感的钢丝上行走,耐心解释、引导选择?

500

  这样的困境比比皆是:未成年女孩决定堕胎,被赶到的母亲强行制止,双方激烈争执,医生如何调解安抚?

  一个患麻疹和肺炎的孩子急需脊椎穿刺,母亲却因网络信息断然拒绝,医生如何说服?

  当18岁青年因误服药物过量身亡,医生又该如何委婉告知并给予家属消化悲痛的时间?

500

  剧中还展现了医生与自闭症患者沟通、劝导自杀者、识别被贩卖人口受害者、拆穿瘾君子骗取处方药的谎言等复杂场景,将急诊室变成处理社会疑难杂症的前哨站。

  医院本身也深陷资源困境——它被医护人员戏称为“坑”(Pit):床位奇缺、人手不足、薪酬微薄。

  公立医院的低门槛导致人满为患,病人常需苦等8-12小时。

500

  这里收治的多是社会底层:被老鼠咬伤的流浪汉、手部烧伤却急着送孩子上学的单亲妈妈、为偷铜卖钱而遭高压电灼伤的工人……

  疾病之外,是更顽固的“穷病”与社会顽疾。对女性生理一无所知的父亲,直到女儿腹痛三月才送医,查出是处女膜阻塞经血;

  丈夫胸部异常发育,真相竟是妻子为抑制其兽欲而偷偷喂食黄体酮;

  涉世未深的女孩被皮条客诱骗。

  信任危机无处不在。

  晕血的实习生因显赫家世饱受嘲讽与质疑;

  医护人员在高负荷工作下,还常遭无端迁怒——值班医生出门透气,竟被候诊过久而暴躁的病人一拳打断鼻骨;

  死亡带来的愤怒常转化为对医生的威胁与投诉。

500

  系统性问题更触目惊心:

  财政支持匮乏导致长期超负荷运转;实习生被过早投入高危环境却缺乏保护与引导;

  管理层以“病人满意度”绑架专业决策,迫使医护追求讨好而非疗效;

  股东财团对医院的商业操控,让救死扶伤之地沾染名利场的污浊。

  这些正是现实中医疗乱象的冰冷投射。

500

  剧集后段,一场无差别枪击事件将故事推向残酷高潮。

  四小时内,急诊室涌入112名伤员。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救回106人,仍有6条生命无奈逝去。

  混乱中,血库告罄。

500

  那位曾被质疑的20岁实习生,顶住压力,用塑料管和气压泵自制简陋胸腔引流装置,救下一位中弹男孩。

  没有掌声,她放下患者,默默走向下一张病床——以实绩扛起了责任,迈出了职业路上最坚实的一步。而护士长戴娜,这位急诊室的定海神针,在遭遇患者暴力袭击后,身心俱损,萌生退意。

  枪击案带来的巨大创伤,与疫情阴影(前任主治医生亚当森死于新冠,墙上照片是罗比不敢面对的痛)交织,揭示了本剧深层主题:通过急诊室的方寸之地,映照美国社会近年经历的集体创伤,观照普通人如何在创伤后继续生活。

500

  夜幕降临十点,这一天的轮班终于结束。

  疲惫的主角团喝着啤酒小憩,又一辆救护车的呼啸声刺破夜空。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但这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普通的一日。

  次日,他们仍将归来。

  《匹兹堡医护前线》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制作精良的医疗剧。

  它剥开“精英、高效”的医疗剧外壳,直指系统重压之下个体的崩溃与坚守。

  它不造神,只呈现凡人——那些在资源匮乏、信任流失、系统崩坏的“泥潭”中,依然选择担起“社会垃圾口最后守门人”职责的医护群像。

500

  实习生以笨拙却切实的成长反击偏见;

  医生在行政压迫下仍为患者权益抗争;罗比在恩师忌日重返急诊室,咽下痛苦接下衣钵……这些微光,与现实中“董袭莹们”引发的医德危机形成复杂映照。

  剧集并非回避对系统性弊病的批判——资源短缺、评估畸形、商业侵蚀,正是滋生乱象的土壤。但它更让我们看到,即便系统濒临崩溃,依然有人以专业与良知,守住那根红线。

  当又一辆救护车驶向黑暗中的急诊室,我们明白:

  拯救终需依靠那些满身伤痛,却依然选择迎向下一场生存之战的普通人——他们才是穿越时代创伤时,最真实也最坚韧的希望之光。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