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背后的资产隐忧,不良贷款居高,网商银行十年的规模困境
文 | 大力财经
近日,网商银行迎来成立十周年,举办分享会,外界得以一窥其发展轨迹与未来规划。过去十年,网商银行成绩斐然,长成民营银行头部。
然而,光鲜背后,资产质量却亮起红灯。营收与净利润曾一路高歌猛进,不良贷款率却也持续攀升。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当下,网商银行这份十年答卷,究竟成色几何?下一个十年,又能否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以AI为笔,重新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2015 年 6 月 25 日,乘着金融改革东风,背靠阿里和蚂蚁集团的网商银行诞生。其前身阿里小贷借助淘宝交易流水开展无抵押信用贷款,随后通过一系列举措快速扩张。十载春秋,网商银行蜕变显著。从营收看,2015 年仅有 2.53 亿元,到 2023 年已达 187.43 亿元;净利润从 -0.69 亿元一路狂飙至 42.03 亿元;资产规模更是从 302.45 亿元膨胀到 4521.3 亿元。
2024 年,虽受宏观因素影响增收减利,但在民营银行竞争格局中,优势依旧明显。这一年,19 家民营银行营收 934.18 亿元,网商银行以 213.14 亿元营收占比 22.81%,净利润仅次于微众银行。资产规模方面,4710.35 亿元使其稳居行业第二,与其他几家共同组成“千亿俱乐部”。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恢复增长,达 13.82 亿元,同比劲增 27.49% 。网商银行凭借独特优势,在民营银行领域站稳脚跟,成为行业头部。
然而,过去十年也是网商银行资产质量整体下行的十年。其服务超 6800 万小微经营者,践行普惠金融的同时,也承受着小微群体先天不足带来的压力。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2015 年仅 0.36% ,到 2024 年末已攀升至 2.3% ,远超同期商业银行 1.5% 的平均水平,在民营银行赛道同样领先,与微众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即便网商银行积极处置坏账,如 2024 年两次低价转让不良资产,仍难掩资产质量承压现状。
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不断下滑,从 2021 年末的 363.95% 降至 2024 年末的 201% ,虽较 2023 年略有提升,但此前大幅滑坡已逼近监管红线。此外,逾期贷款增加致使 2024 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跳涨 20.6 亿元至 120.6 亿元,严重吞噬净利润。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网商银行资产质量管控面临巨大挑战,背后可能存在内控漏洞,若不及时改善,将威胁其稳健发展。
站在新起点,网商银行行长冯亮提出以 AI 为核心的未来愿景——成为千万小微商家的 CFO 。在 AI 时代,这一设想具备实现可能。目前网商银行已尝试 AI 票据管家等应用,有望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专业、高效服务,创造增量价值。
但网商银行不能忽视自身风控与合规管理的强化。2025 年 6 月因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被罚款 105 万元并责令整改,9 名负责人被罚 49 万元;2024 年 8 月因多项违规行为收到 735 万元大额罚单。这反映出网商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
下一个十年,借助 AI 发展的同时,网商银行必须将稳住资产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提高风控和合规管理能力,否则即便 AI 故事充满想象,也可能因根基不稳而难以实现长远目标。
网商银行十年,在规模与盈利上成绩亮眼,成功跻身民营银行头部阵营。但资产质量恶化问题不容忽视,不良贷款率高企、拨备覆盖率下滑,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一个十年,AI 虽为其带来新机遇,但若不能解决风控与合规问题,优化资产质量,发展之路恐荆棘密布。对于网商银行而言,如何在 AI 创新与风险防控间找到平衡,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对金融行业来说,网商银行的经历也为同行提供了经验教训,在追求规模扩张与创新发展时,绝不能忽视资产质量这一生命线。
在此,抛出一个问题: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商银行以 AI 为突破口服务小微企业,能否同时有效改善自身资产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