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入主山东药玻,并购步伐紧随华润

500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胡青木

编辑 | 苏淮

国药集团,最近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6月25日晚,山东药玻披露的一则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国药国际及其香港子公司拟向控股股东鲁中投资增资24.49亿元,交易完成后将合计持有鲁中投资51%股权,从而间接控制山东药玻19.5%股份。

公告显示,股权穿透后,山东药玻控股股东鲁中投资的原实控人为沂源县财政局,而国药国际的实控人为国药集团。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山东药玻将从地方国企转变为央企。

500

截图来源于公司公告

在过去几年间,华润医药堪称医药行业并购舞台上的“主角”,其并购动作频繁且跨度广泛,从上游的原料供应到下游的终端销售,从化学制药到中药以及生物制品,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布局,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医药产业帝国。

然而,一向在并购领域表现得相对沉稳的国药集团,近期也开始发力。短短半个月内,国药集团接连宣布对两家上市公司的收购计划,其在并购市场的活跃度陡然提升,与此前几年华润医药频繁并购的态势遥相呼应。

一场新的医药行业并购角逐大戏,已然拉开帷幕。

01

效仿华润开启并购扩张

过去几年,华润医药凭借一系列果敢且极具前瞻性的收购行动,强势塑造行业格局。

自2021年起,华润医药的并购步伐紧凑且成效斐然。先是将博雅生物纳入麾下,成功叩开血制品领域大门;紧接着,2022年末,华润三九对昆药集团的入主堪称神来之笔,二者资源深度融合,进一步稳固了在心血管疾病用药市场的领先地位。

到了2024年,华润医药更是火力全开。先是通过华润三九拿下天士力,不仅将复方丹参滴丸等重磅心脑血管中药产品收入囊中,更是借此弥补自身在中药创新研发方面的短板;随后,又通过华润双鹤收购紫竹药业,进一步完善了在女性健康与儿科用药领域的战略布局;再就是旗下的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大幅扩充了浆站资源与产品线。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助力华润医药迅速构建起一个横跨中药、化药、生物药、医药流通等多个领域的巨型医药帝国,业务全面覆盖从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市场份额与行业话语权也随之提高。

然而,步入2025年,华润医药的节奏悄然转变,开始将战略重心从大规模对外并购,转向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协同优化。例如,华润三九将华润圣火51%的权益出售给昆药集团,彻底解决血塞通软胶囊产品的同业竞争问题,进而优化整个产业链布局;再比如旗下博雅生物宣布拟出售子公司博雅欣和等,都是优化整合同时聚焦主营之举。

毕竟“吃”的多,也需要时间“消化”。

就在华润医药专注于内部精耕细作之时,国药集团却在并购市场上猛然发力,引发行业侧目。2025年1月,国药集团董事长白忠泉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并购整合”,释放出明确的扩张信号。

02

布局上游产业链龙头

6月中旬,派林生物发布公告,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拟收购胜帮英豪持有的派林生物21.03%股份。派林生物作为血制品行业核心企业之一,拥有38个浆站,2024年采浆量超过1400吨。

国药集团本身已控股国内血制品龙头天坛生物,此次收购派林生物股份,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血制品领域的“一哥”地位。

如果说收购派林生物是巩固自己的血制品行业垄断地位,那此次入主山东药玻,国药集团又意欲何为呢?

此前,高端中硼硅模制瓶市场长期被德国肖特、美国康宁等外企垄断,这些企业凭借多年技术积累与专利壁垒,占据全球90%以上高端市场份额。中硼硅玻璃因化学稳定性强、热膨胀系数低等特性,是疫苗、生物制剂等高端药品的核心包材,但国内企业一度因配方调配、熔制工艺等技术瓶颈难以突破,80%的市场需求依赖进口。

转折始于山东药玻的持续攻坚。这家深耕药用玻璃多年的企业,自2010年起组建专项团队,历经数千次配方试验与工艺调试,于2015年成功实现中硼硅模制瓶的国产化量产,将良品率从初期的50%提升至80%以上,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30%。

山东药玻研发的中硼硅模制瓶,不仅通过美国FDA认证,更打破外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如今,山东药玻在国内中硼硅模制瓶领域市占率高达近90%,成为多个国内外头部药企的核心供应商,彻底改写了高端药用包材依赖进口的历史。

当然,国药集团此次入主山东药玻,不止看上了其技术。

此前,国药集团虽在医药研发、疫苗生产、血制品等领域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在药用玻璃这一关键包材环节长期缺乏直接布局——其旗下生物药、疫苗的高端包材多依赖第三方采购,存在供应链不稳定风险。

此次入主山东药玻,正是国药集团针对产业链短板的精准补位:通过控股国内唯一掌握中硼硅模制瓶量产技术的龙头企业,一举填补从“药品研发-制剂生产-包装供应”的最后一环空白,形成全链条自主可控的产业闭环。

而对于山东药玻来说,此次收购,更是有望解决其营收增速乏力的问题。

03

业绩有了保障

近年来,山东药玻在业绩增长方面遭遇瓶颈,增速下滑态势逐渐显现。

2021-2023年间,山东药玻的营收增速较快;但是到了2024年,营收增速迅速降至2.87%,仅达51.25亿元;步入2025年,首季业绩数据进一步拉响警报,一季度营收为12.4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7%。尽管归母净利润在此期间实现了1.29%的微弱增长,达2.24亿元,但这一增长态势难以掩盖背后的问题。

500

此前依靠中硼硅模制瓶等产品放量、海外市场拓展带来的营收高增长局面不再,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与行业竞争加剧,阻碍了山东药玻的营收增长步伐。

成本与库存问题也为增速下滑埋下伏笔。2025年第一季度,山东药玻的公司存货显著增加,模制瓶系列和棕色瓶系列库存近乎增长2亿元。这一现象暗示着公司在市场需求预测、生产与销售节奏把控上存在偏差。库存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侵蚀企业运营效率,若市场持续低迷,还可能因产品跌价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对后续业绩增长形成反噬。

在产能扩张与项目推进上,山东药玻同样受阻。“年产5.6亿只预灌封注射器扩产改造项目”因部分关键进口设备受欧洲地缘冲突影响,能源供应不足、零部件供应不及时,导致产能下降、供货时间延迟,项目不得不从原计划的2024年末延期至2025年末。

该项目对山东药玻在高端产品领域的布局至关重要,延期使得公司错失抢占市场先机的黄金时段,原本有望凭借新产能释放带来的业绩飞跃化为泡影,进而拖累整体业绩增速。

但随着国药集团的入主,山东药玻的业绩滞涨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国药集团旗下光是上市的制药子公司就有10余家,再加上大量非上市的制药子公司,对药用玻璃等包材的需求数量庞大。这一内部资源优势,有助于破解山东药玻的业绩滞涨困局,后者现有的库存或将转化为稳定营收。

另外,此前受制于海外认证壁垒,山东药玻的海外收入占比不足30%。国药集团不仅覆盖全国30%的分销网络,更拥有全球190余个国家的海外渠道,这无疑将成为山东药玻突破业绩天花板的新引擎。

不过,如何将山东药玻的包材业务与国药集团旗下制药子公司的研发、生产节奏精准匹配,避免出现供需错配,对于国药集团来说仍是一个挑战。类似华润医药整合过程中曾面临的产品线重叠、渠道冲突等问题,同样可能出现在国药集团并购后的后续整合过程中。

针对国药集团入主后对公司业绩的潜在影响,以及管理层结构和决策机制预计会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源媒汇向山东药玻董秘办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国药集团跟随华润医药掀起并购浪潮后,落子派林生物、山东药玻两大核心资产,一场“资源卡位战”已悄然升级,中国医药行业格局的裂变序幕已然拉开。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