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撤档后上映还是失望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上个月Sir发过一篇,国产片为什么爱拍残障疾人士

这个月又上了一部。

来头不小,却也扑得无声无息——

独一无二

500

上映11天,票房一千六百万。

改编自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

2021年好莱坞翻拍过一版,启用真正的聋哑演员,拿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讲述一个聋哑家庭,唯一听力健全的女儿,追求歌唱梦想的故事。

国产版也不例外——

女主喻延(张婧仪 饰)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

除她之外,爸爸(陈明昊 饰)、妈妈(蒋勤勤 饰)、哥哥(辛云来 饰)都是聋人。

其中爸爸和哥哥是先天的,妈妈是后天的。

一家人继承了爷爷的房子,靠经营小饭馆为生。

500

听力健全的喻延,成了一家人向外发声的通道。

临近高考了。

她即将要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而家里已经默认,她就是要留下来,支撑这个家的——

要我说就考个咱们当地的学校

家里有事你也能照应到

500

转折点。

来自一首歌、一个男孩。

学校举办合唱活动。

喻延终于和暗恋的男生(陈昊森 饰)有了交集。

派来的音乐老师(白客 饰)负责挑选合唱团成员,更一眼就发现了她的潜力。

爱情前途双丰收?

不。

在这两个人的帮助下。

喻延虽然有心报考音乐学院,但因为家庭背景,只能隐瞒自己唱歌的兴趣。

500

500

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报考音乐院校,家长估计都要劝阻。

更何况是聋哑家庭——

那是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天地。

无声的家庭,能诞生出声乐奇才吗?

女儿离开后,他们又该怎么办?

冲突就在这里。

无论是法国版还是美国版,都将青春、亲情和残障人士的困境,展现得鲜活细腻。

照搬的国产版,怎么就不灵了?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没看过原版or对新版抱有期望的朋友请谨慎下滑)

一个对比。

同样是女儿作为家庭和社会之间不可缺少的调停者。

在国产版中。

蒋勤勤饰演的喻延妈妈,在店里收银拿错小票,被客人误会是故意收高价。

这是一场国产片极为典型的冲突戏:

妈妈不断比划,眼睛扑腾扑腾,有口难言。

只能靠女儿来解释。

500

你能看到,为了凸显聋哑人的困境。

在这个场景中加重了冲突对立,并且用妈妈的无助,来告诉你她有多可怜。

但不真实的在于——

这场戏演起来,像是她第一次遭遇这种问题,完全不知所措。

这家店都开了几十年了,当没有女儿在店里帮衬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处理的,难道一点经验没有?

你说聋哑人会不会遇到刁难?

会。

看看美版。

主角一家是捕鱼的,收鱼的老板故意压价。

女主的爸爸,直接让她去还价,自己在一旁指挥。

500

500

所以你能看出来,类似的情况绝不是第一次出现,他也不示弱,有经验,敢抗争。

这才是一个和生活搏斗过几十年的中年人。

而不是为了凸显自身的困难,一味地委屈、犯难。

在国产版中,总是煽情优先,生活退而求其次。

类似的桥段还有很多:

比如爸爸在医院因为手机声音太大被人找茬;因为听不见,不小心把人家女患者的病床帘子掀开致人走光之类的事情。

每一次都是聋人被骂,每一次都是健全人不讲理。

次数多了。

就只剩下设计感十足的吵闹,和一次次被“奇观化”的残疾群体。

500

500

再说励志,温情?

有。

国产版的聋人家庭,除了生理上的残缺,基本可视作一个完美的理想国。

爸爸风趣幽默,对妈妈充满爱意。

两口子除了卖鱼,整天就是儿童不宜。

500

500

哥哥虽然木讷,但充满灵气。

对妹妹好,喜欢小动物,有爱心。

500

可是呢?

以上设定基本照搬两部前作,而且是不看国情瞎搬的那种。

就说父母。

父母的纵欲是法美两版的重头戏,因为要连带出后面对女主的性教育。

你看。

这熟练的开车姿势,这灵活的手指比喻……

500

残缺但幸福,聋哑却温馨。

普通家庭少有的松弛感,是这家“恃聋行凶”的特色之一。

500

但国产版呢?

不光纵欲是“假”纵欲——

事后爸爸大汗淋漓,妈妈却穿着整齐的内衣。

对女儿的性教育那就更谈不上。

再举一例。

美版的女主有一片“秘密基地”的湖,不高兴就来这里游泳、唱歌。

美国地广人稀,野生湖泊很多,会游泳也符合女主渔民的人设。

和喜欢的男孩来这里——

两个小年轻玩着玩着就开始嬉闹、接吻……是熟悉的美式青春。

500

但国产版的设定在武汉。

估计剧组想破脑袋也没想到怎么合理化这一桥段,只好安排女主和初恋跳东湖……

500

你既很难理解一个高三的女生要如何合理实现高考前夕文化转艺术特长,高考变艺考这个“超现实桥段”。

也无法说服观众,国内的高中强度,怎么可能给高三安排合唱团这种活动。

更别说女主想去的北京的音乐学院,要怎么能接收一个高考前夕才开始训练的大白嗓。

这些符合国情的现实因素电影完全没有考虑,只纯粹照搬原作。

但是呢?

这还不是Sir认为整部电影最翻车的部分。

最翻车的部分是什么呢?

导演是“本土化”了——

因为他在原作基础上,专门为主角做出了两代人的恩怨!

章宇饰演的叔叔,是这个家上一辈的“听人”。

他不光和女主一家关系不好,还抢房子打官司。

理由是这栋房子是爷爷留给后辈的,他也有份。

这还不算完。

他还常常劝女主离开家,因为这些聋人会“吃定”她。

500

不被看见的小儿子?排挤在外的健全人?

可能都有。

但问题是留给这个角色的戏份很少。

你压根无法从章宇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上一辈的故事全貌。

只能从他努力争家产的这个行为,推测他对聋人一家有多厌恶。

厌恶到老死不相往来,厌恶到一见面就是提钱。

而原作是怎么拍的?

不仅完全没有避讳聋人的人性暗面——

聋人妈妈在发现女主有听力时,第一反应就是失望。

500

平日里,她还会叫同性“那些听力正常的婊子”。

500

法版里,以为女儿和男孩乱搞,聋人爸爸转身就是一个耳光。

500

明明残疾的白人会因为自己残疾不能参与政治而感到冒犯。

但下一秒,他们也会对奥巴马为什么能当总统而感到疑惑。

这就是人的复杂性。

500

500

对吗?

这些当然不对。

但人的“不完美”,才是角色的完美。

除了聋人,原作的健全人更有大量的缺点。

女主不够漂亮,内心自卑。

初恋也不是什么“好鸟”,一个和霸凌女主的女生暧昧,一个将女主父母的“下流手语”大肆宣扬,造成其他人嘲笑女主。

其他角色更是各有各的不足。

500

500

500

但到了国产版呢?

就变成了美美的张婧仪,帅帅的初恋,纯爱战士的两情相悦。

——所有缺点全被删光。

可是呢?

女主越无瑕,人物和关系越干净。

越显得残疾的家庭像一种时尚单品,一个“政治正确”的挂件。

500

我们是他们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桥

500

△ 真像央视的公益大使

而真正的讽刺在哪里呢?

我们总渴望国产片拍出少数群体真正的故事。

但少数群体的故事,就一定围绕惨痛和苦难吗?

最后的这个问题。

或许才是我们连抄作业都抄不好,总也拍不出自己的“小众人群”的原因。

Sir想起不论法版还是美版,残疾人从来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家长里短里。

法版的父亲,哪怕不会说话,却跑去竞选镇长;

美版一家人靠打渔为生,也会为了其他渔业同行,想方设法反抗权威机构,整顿职场。

他们在努力改变身边的“小世界”。

500

500

但国产版呢?

Sir只看到“退缩”。

为了生计而退缩,为了维稳而退缩,为了不感受到歧视而退缩。

被听人误解也要拼命道歉,被陌生的眼光盯着就浑身不自在。

你看不到聋人们在向外伸出的枝桠——

你也感受不到他们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有向这个社会,释放压迫他们的反作用力。

为什么同样都是残疾人,但原版的残疾人在试图改变对他们不友好的环境。

而国内的版本,却只能停留在有瓦遮头的一亩三分地,拍所有人的鸡毛蒜皮呢?

-您父亲不会真的以为人们会为一个聋子投票吧?

-他们为什么不会给一个聋子投票?

他们都已经给一个傻瓜投票了

500

500

无法向外延伸的。

或许不仅是虚构的电影。

更是与现实联结的,我们的少数群体,本就缺失的公共话语权。

这也大概率解释了为什么都是鸡汤片。

但原版起码还能梦一梦。

而国产版,连梦一梦的可能性都没有。

不是不想拍,不是拍不出来。

只是我们都知道拍出来的也不会真,更没必要为虚假买单。

舶来的优点,依旧舶来。

本土化的糟糕,却无法替代。

两者的原因都一样。

总是寻找别处的海市蜃楼,却不愿意关注身边,扎进泥土里的真实。

所以也就不奇怪,甭管是什么“奥斯卡改编”,观众是真的不愿买单了。

5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