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希望京东做成外卖这件事情
文 | 阑夕
京东发完Q1财报,不出意料,外卖业务的表现成了关注焦点,虽然披露时效还没有覆盖到真正硝烟四起的Q2,但CEO许冉已经在Q&A环节认证了5月的订单量就破了2000万这个数字,涨速很快。
关于京东踏进外卖市场的原因和回报,已经有太多的讨论,包括高频哺低频的用意、对同城物流能力的复用、即时零售的心智争抢等等,这是京东的必走之棋。
不过,就像我之前在晚点播客上说的,如果这场外卖战争的最后发展,只是京东分走了小几十个百分点的份额,那么其实意义就并不大。
我的意思是,京东真正能够改变的事情,恐怕比它得到的重要得多,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故事早已泛滥成灾,归来仍是少年的剧情才尤为稀缺。
「东哥」的铁粉数量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席卷全网,也很难说是简单的刻奇情绪所致,除了朴素的向善直觉之外,他的制高点是由实证堆积而来的,并非一时建起的空中楼阁:
在京东,是真有一批批的快递员,从壮年干到了退休,拿着城市级别的养老金,过上了不算富足、但至少体面的老年生活。
在蔚然成风的画饼环境里,战绩可查这四个字的含金量,是无可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反直觉的事实,也不是只出现在京东的宣传稿里,但凡和小区驿站打过交道、收发快递较为频繁的人应该都会有着同样的体感,即京东快递员的稳定性必然是独一档的,发展成「熟面孔」概率远胜其他快递公司。
都说好工作就和艾滋病一样,只会通过母婴、血液和性这三种途径传播,无论是「县城婆罗门」的大行其道,还是前段时间协和「4+4」事件的风波余烬,普通人对于身为牛马的感知越来越强烈,在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背离是一定需要解决的。
一边是三代烟草人的新闻评论区已经失控了,另一边是三代送外卖的报道动辄引起破防,围绕外卖骑手的热搜之所以总是备受瞩目,是因为这个无条件接纳所有人并为之「兜底」的职业,投射了太多居安思危的情结。
「大不了就去送外卖」虽然是一条退路,但这条路的崎岖与否,也牵动着名为共情的集体心理,在这个时候,京东能够站出来正视问题的存在,并提供自己的可验证经验,本身就有莫大的价值。
这不是用轻飘飘的「鲶鱼效应」就能一笔带过的影响,或者说,提出正确的问题,比给出正确的答案更有意义,为什么送外卖不能成为一门可以让人过上体面生活的职业?为什么有人可以做一辈子记者、有人可以做一辈子木工、却鲜有人会大声说出自己要送一辈子的外卖?
如果京东可以实现一个勤劳肯干的普通人可以做一辈子快递员并平安退休,那么当它试图让外卖骑手也能复制同样的待遇,并让市场向着好的方向对齐——而不是卷天卷地卷到没人能够喘口气——这点完全没得黑。
说实话,我不太担心京东外卖的商业表现,平台的客观体量和资源投入摆在桌上,达到预期并不意外,值得注意的其实只有京东是否过于依赖补贴从而扭曲经济规律、牺牲效率以求规模,但从各路小作文来看,京东的财务管理是合理的,它对外卖行业提出的解法,似乎也能长期实验下去。
去年,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孙萍出版了对外卖骑手的田野调查「过渡劳动」,书名即是质问所在:
他们经常在访谈中提到,「先干这份工过渡一下」。他们在「过渡」之后也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跳去别的平台或者去干别的零工了。从一个过渡状态跳跃到另外一个过渡状态,形成一种常态性的过渡。「过渡」逐渐从一种劳动的状态,变成个体的认知,最后成为一种社会的文化。
孙萍抓住了至少一处本质,当平台、骑手、用户都把送外卖默认为一个将就的暂时选择后,就不再有任何长期性会被考虑和设计在里面了,于是就有了相当比例的骑手在调研中表示不需要五险一金的现象。
「恨其不争」只是表象,真正需要避免的是「本末倒置」,也就是把结果当成原因,顺势接受外卖骑手就是临时工种的设定,也没人再去追问「为什么」。
我要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合理的规则,都是随着无奈的接受而在悄然中变得合理化的,比如35岁「到站下车」的职场规律,或是所谓出嫁女无权继承宅基地的惯例习俗,每一次的妥协,都是在奖励错误的示范。
京东能做的事情当然有限,但它愿意直面真实存在的问题核心,尝试让送外卖这份工作变得像世界上其他正常工作一样,有尊严、有保障的兑现劳动力,这就不只是「入局」了,而是「破局」。
不破不立,破而大立。
胖东来是另一个触动公众的倒影,是的,这家超市品牌在许昌发展不错,但这么些年来终究还是走不出河南省,在规模上远不及那些天天改变世界的巨头,但纵然如此,胖东来也能给员工开出媲美一二线城市的工资、同时确保假期等福利的发放。
胖东来并非慈善公司,也完全没有「打肿脸充胖子」,做了上述一切的前提依然建立在公司能够持续经营并盈利之上,这意味着在很多时候,「分配」比「模式」重要得多。
哪怕在商言商,员工扮演的角色之一,是企业的同路人,能长期相伴的走下去,本来就是人心相向的证明,像是沃尔玛、宝洁等大公司都会特别重视那些能在「低端」岗位上干到退休的员工,并形成了他们举办欢送会的传统,因为这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管理的软实力和健康度。
互联网依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打破桎梏的创新层出不穷,但在制造新的问题出来时,对旧经验的尊重反而是缺失的,如果一个行业能做到连年薪几十万的工程师都会感到自己只是一个耗材,那么一定是有问题的,而且是增长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中国的外卖骑手数量超过1300万人,占到灵活就业人口的15%,连流水线车间在缺工时都会抱怨当代年轻人宁愿风餐露宿的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打螺丝。
当然,比烂无论如何都不该是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外卖骑手看起来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的伪装,其实还是一种「用完即抛」的逻辑,以致于「短暂性正在影响庞大的人群。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这一份零工可以干多久,也不确定下一份工作会是什么。」
项飙教授在描述中国泛农民工群体时用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概念「悬浮蜂鸟」,形容那些流动中停不下来的生命状态,就像一只终生都要扇动翅膀却无处落脚的鸟。
在采访中,很多灵活就业者——其中就包括外卖骑手——会对项飙表示,自己努力工作并非因为喜欢这份工作,而往往是因为想要快速攒钱,用以尽早的逃离这份工作,这很吊诡。
「当下被悬空了,除了作为指向未来的工具,没有其他意义,所有人都在追求一个更好的明天,更好的明天具体是什么样的,他们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生活是不太值得过的。」
也许,有了一个立足点之后,事情的发展会变得有所不同,可在高速奔跑的时代里,停下来修建立足点都是可耻的,这个时候恐怕缺的就是老实人,那种不合群的老实人,在一路狂奔的氛围里,回头扫地。
去年,京东有一千多名快递员签字退休,过上了有保障的老年生活,考虑到年龄结构的分布,未来每年会从京东退休的一线员工还会超过一万人,整个京东物流雇佣的体力劳动者超过了37万人,让这些人平安到站,是非常大的担当。
如果京东,我是说如果,京东能够刺激整个外卖行业重新设计分配方案,让我们也能在十年、二十年后目睹一批批的外卖骑手带着养老账户平静退休,回头再看这一次的外卖大战,意义会完全不一样。
指出房间里的大象之后,还要想办法把这只大象物归原主,这是京东自担的责任,但也不是只由京东就能完成的重任。
道阻且长的后一句是什么?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