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准,白瞎了央视的卖力宣传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近年来,国产剧市场涌现出不少以国家安全为背景的谍战题材作品,试图在传统年代谍战剧之外开辟现代视角。

  但是,无论是戏剧性还是播出效果,都不太尽如人意。

  最近央视就播了一部国安反间谍的类型,播完好多天了,但架不住这个观后感太差,今天就来聊聊——

  《绝密较量》

500

  作为首部获得国家安全部直接指导的国安反间谍剧,《绝密较量》一度被寄予厚望。

  该剧由刘江执导,高圆圆、张鲁一主演,以核能技术窃取为核心事件,聚焦现代国安干警与境外间谍组织的较量。

  然而剧集播出后,口碑迅速崩塌,观众对剧情逻辑、专业细节、角色塑造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这部试图融合主旋律与商业元素的剧作,最终成为争议焦点。

500

  故事主线围绕国家安全局三处副处长杨光(张鲁一饰)展开。

  他奉命追查一起境外间谍组织企图窃取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案件。

  在调查过程中,杨光锁定了跨国公关公司副总赵亚苧(高圆圆饰)。

  赵亚苧表面优雅干练,实际身份复杂,既是间谍组织的核心成员,又被暗示可能是我方潜伏在敌方的卧底。

  两人的初次交锋始于一场国际会议:

  间谍组织计划通过毒杀中方代表破坏中欧核电合作,国安局提前获知情报并部署行动。

500

  然而,这场本应展现国安专业能力的对抗,却因漏洞百出的设定沦为笑柄——

  会议地点选在普通酒店,餐食监管缺失,导致间谍提前一个月潜入后厨,将毒素涂抹在杯壁,成功毒杀目标。

  杨光带队追击间谍“疯驴子”时,因同事未及时通报位置且赤手空拳对抗,最终任务失败,国安人员伤亡惨重。

  这场戏码不仅暴露了剧情的逻辑硬伤,更让观众对国安工作的严谨性产生质疑。

500

  随着调查深入,杨光发现赵亚苧与间谍组织的联系愈发紧密。

  她以公关身份为掩护,频繁接触核能领域专家,并通过“美人计”引诱保密机构教授孙耀宽。

  然而,教授实为国安干警假扮,反将间谍组织一军。

  这场“反诈”戏码成为前期为数不多的高光桥段,但随后剧情急转直下:

  孙耀宽在会议期间独自前往美食店用餐中毒身亡,国安团队竟无一人跟随保护;

  核电站安保系统被间谍用电磁脉冲轻松瘫痪;

  杨光多次单枪匹马闯入敌窝,技术团队却形同虚设。

500

  这些情节的推进看似充满张力,实则充满牵强附会的巧合。

  例如,核电站作为国家级战略设施,其安保系统竟能被电磁脉冲瞬间摧毁,而国安技术专家田子微在破解间谍网络时,全程与同事讨论炸鸡奶茶,破解过程仅用“调取访问记录”一笔带过。

  剧集试图展现现代科技对抗,却因对专业细节的肤浅理解,将高科技武器简化为“一键瘫痪”的魔法道具。

500

  赵亚苧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全剧最大的叙事悬念。

  她表面上为敌方传递情报,实则暗中向杨光透露关键信息,甚至在危急时刻救其性命。

  剧集后期试图通过她的身份反转制造戏剧张力,却因铺垫不足显得生硬。

  例如,赵亚苧手握铁证却坚持潜伏至核机密泄露后才收网,使得前期杨光耗费大量精力追踪她的戏份显得冗余。

  而国安团队在保护专家、会议安保等任务中的频频失职,不仅与现实中的严谨作风背道而驰,更让观众对国安形象产生误解。

  当剧中反派伪造书稿时连出版社都懒得联系,编剧对正邪较量的轻率处理已触及价值表达的底线。

500

  人物关系的构建同样问题重重。

  杨光与赵亚苧的猫鼠博弈本可成为叙事亮点,但实际呈现却充满尴尬。两人尚未建立信任时,杨光便以“一般女人不喜欢你这样的回答”“希望你是不一般的女人”等话语强行调情;

  在被绑架拍摄亲密视频的桥段中,编剧试图用危机事件推进感情升温,却因前期铺垫不足显得突兀。

  反派角色更是沦为工具人,间谍头目卢卡的阴谋设计缺乏缜密性,其团队行动时常依赖对手的降智配合。

  这种单薄的角色塑造,使得正邪对抗失去应有的智力交锋,反而呈现出“菜鸡互啄”的荒诞感。

500

  谍战主线本应聚焦于智力较量与悬疑铺设,但《绝密较量》将大量篇幅用于杨光与赵亚苧的暧昧拉扯。

  从办公室调情、电梯偶遇,到枪战中的眉目传情,爱情戏码喧宾夺主,稀释了核心冲突的紧张感。

500

  关键反转亦缺乏逻辑支撑:国安局提前获知间谍组织要渗入中欧会议,却放任杀手在安保森严的会场来去自如;

  技术团队追踪敌特时,“天眼系统”频繁卡顿,无人机侦查效率不如广场舞大妈的目击线索。

  这些设定不仅削弱了剧情的可信度,更被观众诟病为“高级黑”,间接贬低了国安系统的实际能力。

500

  《绝密较量》等一系列国安题材的哑火,折射出国产行业剧的普遍困境。

  创作者渴望通过新颖题材吸引观众,却缺乏对专业领域的深入调研。

  国安题材的特殊性要求剧本兼具逻辑严谨性与现实还原度,但该剧显然未能平衡艺术加工与真实性。

  剧中“为反转而反转”的套路、对科技手段的肤浅理解,暴露出创作团队的投机心态。

  例如,杨光作为国安副处长,竟用家用电脑处理绝密文件,这种将国家安全当儿戏的设定,连普通观众都能察觉荒谬。

  而市场对“主旋律”作品的盲目追捧,导致部分项目重形式轻内容。

500

  纵然官方下场大力宣传,央视恨不得将这剧一天发一条安利,也难逃观众的嫌弃。

  而《绝密较量》的争议,恰是对目前创作环境的警示。

  当创作者沉迷于套路化叙事,即便有官方背书或明星加持,也难以逃脱口碑反噬。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