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亿民营地产商的900天自救
戈壁,山丘之后,还是山丘。
作 者丨一实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队伍中,编号0001的是53岁的林中,旭辉的创始人。摆在他眼前的路,共计137公里。
很漫长,以至于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痛觉。先是脚踝,然后是脚趾、小腿、膝盖、大腿。最终,完整的崩溃。
曾几何时,玄奘法师就是在这条路上,立下誓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这是2021年,林中第八次带队穿行戈壁。
三弟林峰,往年即便有伤,也会参与。“走过一次戈壁后,你会发现,无论前面是怎样的路,都会有勇气走下去。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做什么,都要保持向前。”
总有同事,达到终点后,抱着林中嗷嚎大哭。
“我们挑战烈日、挑战风沙、挑战戈壁,其实最根本的是在挑战自我。”
2022年,“行走”的仪式暂停,旭辉债务违约。
林中更忙了,沟通、延期、重组、致歉、路演、甩卖、转型。
他仍在“戈壁”上,这次走了900多个日夜。
2023年9月7日,旭辉在上海举行股东周年大会。这一年,董事会主席林中、董事会副主席林伟、行政总裁林峰,一起出现在线上会议。
彼时,林中正在为化债而频繁出差,而林峰的身体则亮起了红灯。
三兄弟共同参与,这是最后一届。
2023年11月30日,由于健康原因,林峰正式辞任旭辉控股的行政总裁。
有媒体提及,旭辉的债务和前途重压之下,林峰一度抑郁,并于2022年动过一次大手术。
至此,三兄弟在上海滩,已打拼了20年。
一切的原点,是在厦门。上世纪90年代初,林中毕业于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
在那个国家包分配的年代,他却毅然放弃“铁饭碗”,选择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有些路,可能是一个窄门,但以后会越走越宽”。
1992年,24岁的林中在厦门创办了永升物业服务公司,最初帮开发商做销售代理,两年后进入地产开发领域,投入时代洪流。期间,二弟林伟加入公司,随林中一起踏入商海。
水深才能养大鱼。2000年,林中只在厦门和福州有项目,由于城市体量有限,厦门全市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00亿元左右。
小时候,生活在闽北山城的林中,总是听到老人说,“要拼命,不认命”。
他决定——去上海。
此时,三弟林峰正在英国一流的老牌研究型大学——邓迪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一年后,林峰毕业,加入旭辉,从营销、财务等条线一路历练,2008年起担任旭辉CEO。
三人的配合下,一切都算顺利。2012年,旭辉上市,登陆港股资本市场;2017年,旭辉跨入千亿元阵营,旗下业务逐步涵盖住宅及商业综合体开发、物业与城市服务、绿建科技、健康及养老等。
出险前,2021年,旭辉控股总资产4327亿元,营收1078.35亿元,利润为123亿元。
旭辉一直深耕一二线城市,专注高端开发。截至2021年末,旭辉总土储面积为5983万平方米,其中一二线占比达87%。
林中一直强调要走得快,更要“走得稳,走得远”。旭辉十分重视财务的稳健性,试图保持规模、负债率、利润率之间的平衡。
林峰也是一个稳健的人。2018年,万科首次在会场挂出“活下去”的横幅。而早在2017年9月,林峰就曾在媒体面前表示:“未来的房地产有机遇也有危险,所以我们争取成为活下去的那部分人。”
当时的他也一定没想到,活下去,会那么艰难。
洪流之下,地产公司的债务危机相继爆发。2021年,恒大许家印成立风险化解委员会;融创孙宏斌自掏腰包29亿,给公司无息贷款续命。
而旭辉,多挺了一年。2022年11月1日,旭辉公告,已暂停支付公司境外融资应付的本金和利息。
同一天,旭辉公告组织架构变化,开始瘦身。
此番调整,多个“中心”级别的机构,降为“部门”级。投资中心、产品中心被撤销,另有两个机构并入建管公司、运营中心。同时,人力、行政、总裁办、数字科技部,都被归入了新成立的综合管理中心。
林峰离开后,接棒旭辉控股总裁的,是51岁的汝海林。
汝海林毕业于同济大学及浙江大学,2011年加入旭辉,从上海旭辉项目总起步,仅用10年时间,成为地产板块负责人。2022年6月,汝海林被任命为旭辉集团董事长,工作重心主要在日常运营和保交付。
汝海林是个狠人。2019年,他的体重超标,多项指标不正常,医生告诫他再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开始减肥,每个月坚持走路一两百公里,同时控制饮食。
仅用两个月,汝海林瘦了50斤。
林中青睐于提拔内部人。旭辉中高层人才基本上70%内部培养,30%外部引进。
2019年的一则采访中,林中表示,“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在社会上招聘只是小头,大头是靠自己培养和提拔使用。”
为了在困境下留住队伍,林中早在2022年就采取行动。
2022年7月,旭辉推出股权激励方案,以2.51港元每股行权价格,向近300名中高管及业务专家授予3亿股期权。期权有效期内,被授予人在每股股价达到6港元时,即可行权。
三年寒冬中,旭辉核心团队建制基本完整。
这直接推进了债务问题解决。
2025年5月,旭辉CFO杨欣表示,近期与境内外股票及债券投资者交流公司近况,涵盖全球最大公募基金、香港对冲基金和欧洲价值型基金:
全球最大公募基金研判中国房地产周期已至底部,认为旭辉有望成为本轮行业出清后民企转型样本;欧洲价值型基金看好转股带来的估值修复与行业复苏双重利好,认可旭辉管理团队稳定性,已明确全额转股意向。
上海虹桥,中国地产公司的聚集地。
2017年,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曾披露,在已入驻商务核心区的1000多家企业中,有将近100家国内排名靠前的地产开发企业总部,和上市公司区域总部。
其中,便包括旭辉。
2013年,林中出手21.44亿元,竞得虹桥商务区两个地块,土地总占地面积约为8.5万平方米。
林中看中了虹桥商务区交通的便利性,这里市内有轨道交通、四条高架、虹桥火车站、虹桥机场。他要在这块地皮上,建造自己的总部大楼——恒基旭辉中心。
2017年1月4日,旭辉乔迁。三弟林峰手拿毛笔,为舞狮点睛,大哥林中则为同事切起蛋糕,他一度动情的说,“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我们经历了坎坷、挫折和逆境,经历了拼搏、荣耀与喝彩。”
在虹桥,旭辉总部算是漂亮的一栋,交错式的外立面表达着中国古代园林中最重要的理念——“叠石理水”,其中,一楼被林中打造成“旭辉品牌馆”,记录了来时的路。
人生总是无常。债务危机之后,林中出售资产回血,总部也被搬上货架。
2023年初,旭辉计划以逾14亿元的价格,出售恒基旭辉中心。有媒体提及,他一度与华润等企业谈过此事,筛选买家。
同时,林中努力出售广州、石家庄、天津、南京等地的项目,退出部分合作项目股权,加快资产变现。
2023年12月,林中一个月内三度处置资产,分别出售了德州合作项目51%股权、天津铂悦融御项目、南京葛塘项目33%股权,累计回笼资金9.7亿元。
而且,都是割肉出场。3次交易,累计录得亏损上亿元。
即便如此,回笼的资金也是杯水车薪。截至2022年末,旭辉有息负债总额为1084.5亿元。2023年,旭辉有息负债总额压降15%,但仍为922.81亿元。
2025年5月12日,上海入夏,比往常提前了12天。
当天下午5点,林中举行境外重组债权人说明会。此次要重组的债务,总计本金68亿美元。
投资人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境内外银行及银团、长线基金、短线基金、对冲基金等,促使境外债谈判难度很大。
至此,磋商已持续近三年。
历经多次调整,林中提出最新的方案——遵从“短端削债,中端转股,长端保本降息”的框架,提供三大方向五大类选择。
林中是为数不多亲自下场化债的实控人。自2022年起,他频繁往返上海、香港两地,与金融机构、债权人代表商谈,一直在化债路上奔波。
57岁的林中在会上致歉,“我作为企业掌舵者,过去在规模扩张中未能把控好风险,让企业陷入困境,更让信任我们的伙伴承受压力。”
他也曾坦言,“没想到自己50多岁了,还得经历如此人生的变故和转折。”
庆幸的是,其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近90%债权人支持,超过75%的法定门槛。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批准的时间表,债权人投票最终结果,预计在6月3日揭晓。
唐僧之所以是唐僧,不是因为经书,而是因为取经的路。
三年前,暴雨的前夜,林中对内发送了《致旭辉全体干部的一封信》。
任正非曾说过,“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林中深以为然,他要让每一个旭辉的干部,看清脚下的崎岖。
彼时,民营房企的销售额,仅为同期水平的一半。疫情反复、经济走弱、市场探底,出险房企交付风险频发。
另一方面,多地政府进一步收紧了监管资金的提取,旭辉当时账面有逾300亿现金,但绝大部分无法自行使用。
困境之下,林中提了三个要求,第一个是——保交楼。
大将汝海林调入集团后,除了负责日常运营,精力大多放在了“保交付”上。
2023年,旭辉交付新房近12万套,一度刷新纪录。
汝海林的业绩显然得到林中的认可,2023年11月末,他接替患病的三弟林峰,成为旭辉控股行政总裁。
近日的债权人会议上,林中提及,2022至2024年,旭辉累计交付了超27万套新房,整体交付率超95%。
这个数字比监管要求的86%,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保交付的同时,林中竭尽气力地带领旭辉转型。
林中早就意识到,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已经转不动了,要转向“低负债、低风险、轻资产”的模式。
在他的规划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业务轻重结合,一方面,要重点投资深耕战略型城市;另一方面,要在其他城市大力拓展代建业务,和小股全操盘代建合作。
代建业务,被林中赋予了较大希望。
目前,旭辉代建业务的负责人,是刘冰洋。作为地产老将,刘冰洋曾在新鸿基、万科印力、旭辉商业任职。直到2022年,在林峰的建议下,刘冰洋接手主要负责代建业务的旭辉建管总裁。
这一次,刘冰洋觉得自己在创业。
陷入债务危机后,旭辉一度折损不少代建项目,但其专业和品质、经验和能力,为其积累了口碑,也令其更快恢复,并加快发展。
一个例子是,苏州一个项目,土地楼板价格很高,同期仁恒、龙湖、中海都有项目在售,业主委托方压力很大,一度想做200平方米以上的户型。
但旭辉建管认为,项目做成170、190、220平方米的户型会更有市场,刘冰洋判断,“这是能保证流速和相对高价格的合适面积段”。
业主同意了旭辉的建议,最终,项目超过预期。这也直接推进了下一轮合作。
类似的成功案例之下,旭辉代建得以快步发展。
2024年,旭辉建管以1588万平方米的新签约代建面积,位列全国榜单第二名。“有时候,感觉时不我待”,刘冰洋说。
近日,林中在债权人会上表示,作为少数重组前仍拥有百亿归母净资产的民企,旭辉可以通过重组收益确保净资产充足,规避资不抵债的风险,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完成境内外信用债重组也是旭辉活下来的前提。
目前,他仍在为此努力。
林中透露,活下来之后的旭辉,将聚焦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包括稳定的收租业务、高度聚焦自营开发业务、大力发展房地产资管业务。要“结合旭辉的优势长项,积极转型,学习美式开发商的成功经验,往铁狮门、黑石方向发展”。
根据公开信息,境内外大重组前,旭辉资产大于负债,2024年末股东权益超百亿元,公司权益后货值约为1300亿元,主要布局在北京、广州、成都、太原、重庆、武汉等重点城市。另外保有约460亿元估值的持有物业资产。
而截至同期,旭辉控股集团有息负债较峰值压缩超30%,降至866亿元。
2025年1月1日,林中像往常一样,给旭辉的同事们写了祝福。
他提及,“我们正身处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朝日的光芒就在前方。”
林中估算,走出来还需要2到3年的时间,“这就像走戈壁的第四天,已然身心俱疲,但绝不能放弃”。
漫天的黄沙,凛冽的风,疲惫之下,只能靠意志挪动着双腿。
一步、一步、再一步。
[1]《旭辉建管:我是谁?》经济观察报
[2]《虹桥遗梦》凤凰WEEKLY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