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当局强推“非核家园”后,究竟给台湾带来了什么?
中国台湾网
2025年05月27日 14:34:00 来自北京
5月17日,台湾第三核能发电厂2号机正式停机,这意味着台湾47年核能发电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台湾进入所谓“非核家园”。民进党膜拜“非核家园”多年,达成目标后自然沾沾自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焦虑不安的情绪却弥漫全台,岛内业界和民众不得不承受缺电、电价上涨和空气污染等诸多恶果。
首先是缺电问题加剧。台湾地区缺电早已不算新闻,且并非天灾,而是人祸。近年来,台湾发生“三三全台大停电”等多起大规模停电事件,影响万人用电的事故也屡屡发生,如桃园市在2024年4月一个月内就发生35起停电事件。就在核三厂停役后,高雄、台南等地又接连发生多起跳电、断电事故,令民众苦不堪言。
岛内缺电与民进党当局推行的“非核家园”政策脱不了干系。根据台媒报道的数据,台湾过去共有3座核电厂营运,2016年核能发电占比超过10%,而在核一厂与核二厂陆续停机后,今年核三厂1月到3月的发电量占比约3.6%。如今,核三厂也停机,岛内缺电危机自然加剧。
其次是电价也不断飙升。台电公告显示,今年年初,风电、光电等台湾再生能源购入成本为每度电5.81元(新台币,下同),天然气发电成本每度电3元。相比之下,核能发电成本每度电约1.87元,价格要便宜许多。但出于政治意识形态作祟,民进党当局坚持“废核”,在历次选举中频频打“废核牌”,直到如今停止使用核电。民进党推动“2025非核家园”政策时,曾承诺“十年内不涨电价”,然而仅去年上半年,岛内平均电价就上涨11%,脸被打得啪啪直响。
三是电力结构失衡。根据最新资料,台湾超过八成的电力来自火力发电,夜间甚至超过九成五。伴随着核电的退场,岛内电力供不应求,火力发电紧急上场救援。连日来,岛内各地火力机组几乎全面启动,甚至已经停用或除役机组都上场救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退役电厂,核电和火电差别却很大。前者干净、无污染、供电稳定,且价格低廉;后者肮脏、排碳、价格高,又伤害民众的健康。使用火力发电,无疑会给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当民进党当局高喊所谓“2050净零排放”“绿能转型”等口号的同时,却在现实中让火力全开,煤烟冲天。岛内舆论称,“非核家园”变成“肺咳家园”,民众被迫“用肺发电”。也正如有观点所说,这是用“最脏的电救缺电”。多年来,民进党当局紧抱“非核家园”的“神主牌”,不惜用损害民众健康及台湾环境,来换取其政治私利。
四是对产业造成影响。岛内舆论称,民进党当局这场所谓“能源理想主义的实验”正逐步将台湾推向危机边缘,甚至动摇了台湾科技产业的竞争根基。在经济层面,能源不稳问题已经对台湾产业造成实质影响,特别是半导体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上升,若无稳定电力供应,势必对其发展产生严重冲击。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曾公开表示:“没有能源要怎么成长?人工智能产业根本不会存在。”他呼吁,台湾应投资包括核能在内的多元能源体系,不应对任何能源形式进行政治性污名化。这番话不仅是对赖清德当局能源政策的当头棒喝,更反映了产业界对岛内能源现状的深度焦虑。
民进党当局在能源高度仰赖进口、电价必将上涨的情况下,仍固守“非核家园”的“神主牌”,不惜代价维持政治表象,导致经济竞争力与民生品质同步受损。 而为这个错误的能源政策最终买单的是谁?台湾《经济日报》社论一阵见血地指出,是企业主,因电力不稳导致产品报废与投资撤离;是劳工,在产业外移下失去就业保障;是中产阶级,承担上涨的电价与税负;是弱势族群,在空气污染肆虐中被边缘化。
对于民进党当局强推“非核家园”能源政策,导致岛内电价频频调涨,停电却越来越多。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曾表示,究其根源,就是民进党当局违背经济规律,罔顾民众福祉,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解决岛内经济、民生问题。
岛内各界呼吁民进党当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重新评估核能的角色与可能性,如此台湾方能走出这场能源与经济双重危机。对此,民进党当局不应再充耳不闻、讳疾忌医,应倾听岛内民意,做出应有的改变和正确的选择。(文/郭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