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这本被誉为“雷霆不朽文”的著作,为什么依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01
87年前的5月,黄土高原的延安,暮春的微风轻轻拂过,可弥漫在中华大地的硝烟与阴霾,却未曾因这轻柔的风而有丝毫消散。抗日战争研究会的会场内,气氛凝重而热烈,所有人都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翘首以盼。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一场热情激昂的长篇演讲如熊熊篝火点燃希望。“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主席的这一论断,仿若一道光芒,瞬间划破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重重迷雾。
彼时,全面抗战已然爆发十个月之久。日本侵略者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凶悍的进攻态势,一路长驱直入,我国国土大片沦陷,百姓深陷水火。国内一部分人被敌人的汹汹气势吓得丢了魂,满心悲观,一头扎进“亡国论”的泥沼,觉得中国毫无胜算,败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当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台儿庄取得振奋人心的大捷后,“速胜论”又开始甚嚣尘上。许多亲美亲英人士天真地认为,只要有外国的支援,中国就能迅速打败日本,将侵略者赶出家门。但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外国援助迟迟未见实质性进展,“亡国论”再度甚嚣尘上,搅得人心惶惶。
抗日战争究竟会如何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又该如何取得胜利?就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悬而未决时,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划破了漫漫长夜。
伴着如豆灯光,毛主席笔耕不辍,他以卓越的洞察力,将中日两国的国情、军事力量、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写下了意义非凡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中日战争的结局。
《论持久战》一书局部
02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不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更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洞察力,深刻剖析了战争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为抗战勾勒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清晰路线图。他指出,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毛主席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胡乔木曾以“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盛赞这部著作的思想光辉与历史分量。一时间,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学习热潮,无论是奋战在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将士,还是隐秘战线的地下工作者,都在战斗间隙争相传阅。这部著作清晰指明了抗战战略方针,为迷茫中的战士们点亮希望之光。
毛主席作《论持久战》演讲
在东北地区,这片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铁蹄践踏、殖民统治最为深重的土地上,抗战形势尤为严峻。当《论持久战》辗转传入,这本著作立刻成为东北抗联将士的“精神武器”。抗日英雄杨靖宇一直把这本著作带在身边,即使身负重伤仍反复阅读,从中汲取战斗信念。东北抗联名将周保中把《论持久战》誉为“东北党和抗日联军了解抗战形势、政策和战略战术的指路明灯”,他深入研读,结合东北实际,依据持久战理论重新部署战略战术。
不仅如此,《论持久战》的影响力还跨越了党派界限。傅作义等国民党将领对其高度赞誉,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白崇禧更是将其核心思想凝练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在国际舞台上,《论持久战》被译为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智慧与坚定决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国际影响力。许多国际友人在阅读了《论持久战》后,对中国的抗战前景充满信心,纷纷伸出援手。
当然由于《论持久战》是公开发表的,日本人也能看到这部著作。但其精妙之处在于,即便我们将制胜战略和盘托出,侵略者仍无法改变失败命运。说白了就是,这场仗怎么打,我都告诉你,但就算你提前知道了,最终你还是要输给我,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展现了我们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无比坚信。
而历史的走向也证实了这一点——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完全印证了《论持久战》对战争阶段的精准预判,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必然失败的结局。
03
习主席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今天,重温《论持久战》,不仅因为它为我们在战略认知上提供了清晰框架,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方法论智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群众路线理念,对于新时代的国际博弈依然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某些霸权主义国家通过贸易、科技、军事等手段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妄图维系自身主导地位。虽然其表现形式与上世纪日本帝国主义有所不同,但逆历史潮流而动、践踏公平正义的本质并无二致。不管是贸易战中的加征关税、科技领域的芯片封锁,还是军事上的武力威慑,这种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霸权体系,内部矛盾丛生,注定难以长久维系。
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作为“赋能型大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主张互利共赢,反对单边主义,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与支持。由此可见,这场与霸权主义的博弈,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唯有保持清醒认知,不为短期压力所动摇,方能行稳致远。
既然明确这是一场持久战,那么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便是破局的关键所在。当霸权主义的贸易制裁袭来,科技封锁横亘在前,军事威慑营造出紧张氛围,我们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这看似充满危机的背后,实则蕴藏独特优势: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滋养经济发展的沃土;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支撑经济稳定的脊梁;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利刃。回望当年,先辈们凭借坚定信念与战略定力,在艰难困苦中积蓄力量,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如今,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就一定能在长期较量中厚植优势,掌握主动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抗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岭”,前段时间的网络热评道出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发展规律却有着相似的脉络。无论是抗日战争的硝烟,还是当下国际博弈的暗潮,清醒的战略判断、科学的思维方法、坚定的行动意志,始终是我们破局突围的关键。
正如延安窑洞里那盏煤油灯最终照亮了硝烟中的黎明,《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与智慧,也必将引领我们在新时代的国际博弈中,打好每一场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