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小心,他要开始蹭了
前段时间写了某博主坐厦航的那篇文章,被这博主投诉下架了。
我翻看了下他的视频,过往的流量没有特别大,唯独厦航那个视频的流量明显超出预期。
自然而然的,我们的航空公司再一次贡献了流量密码,后来他坐了一次山航,说出现了“紧急情况”,并在结尾说准备“测评中国所有的航空公司”。
聊个题外话,“手撕某企业”这事在互联网上一直都很有流量,毕竟跟人撕容易惹官司,跟官家撕他们又没那个胆量。
企业也要分行业种类,有的公司别说“撕”,你说话稍微不够礼貌可能都要收律师函;更不必提那些手眼通天,跨省喝茶的了。
那航空公司呢,名气足够大,话题足够多,跟普通老百姓产生的共鸣更是纷纷杂杂,可偏偏这些身家动辄百亿的“航空公司”又个顶个的软柿子,你只要敢捏,他就敢淌你一手的蜜糖。
舔上一口,美滋滋,只要抛下个人素质,放下个人修养,多捏几个就能让自己吃的膀大腰圆,何乐而不为。
毕竟自古以来,把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或组织拉下马,向来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事。
互联网上理性的人虽然多,但这些人每当看到类似的话题,再联想到自己乘坐飞机时的种种不愉快的经历,他们自己可能懒得拍也懒得发,但是动动小指点个赞转发还是很有动力的。
比如这位博主,这次他坐了东航。
整个视频看的莫名其妙,丑态尽出,开头就说:
在那个视频里,客舱经理只是提醒了一句“如果拍摄需要提前沟通”,他说乘务员是在“质问”他。
这措辞用的,深谙互联网流量之心。
结果评论区一片翻车,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他自作多情、挑刺、想红想疯了。
可他还会停手吗?我觉得不会。
过往视频看下来,我觉得他是很喜欢这种流量的。毕竟在很多博主的理解里,“黑粉也是粉”,只要粉足够多,就一定能变现(确实也是这样)
他下一步的套路已经写在脸上了——继续碰瓷别的航司,继续剪辑、包装、找些特别有“网感”的关键词,继续带节奏。
从某屌丝白金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靠偷拍空姐赚钱,把镜头对准正在工作的乘务员,摆拍、剪辑、乱说,引流、带货、涨粉。
只要走进候机楼,他们就拿着手机晃来晃去,就等着我们各种出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姿态不够卑微”也是错,等着谁多看他们一眼,谁语气稍重一点,就能大做文章,编排剧情,剪成视频发出去收割流量。
这不是创作,这是在利用航司和乘务员的职业尊严,谋取自己的利益。
说难听点——这是公开猎杀。
而航司的态度呢?
大多数时候,不是息事宁人,就是“算了吧,别闹大”,甚至有航司内部人还会反过来劝乘务员:“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句话听着真让人心寒,更让我心烦。
你忍得了一次、两次,能忍得了一辈子吗?
你一次次的忍让,给的不是服务口碑,而是把航司和乘务员放在了猎物的位置上,任人宰割。
这世界上有两种流量,一种是靠能力、靠作品,另一种,就是靠碰瓷、靠挑事、靠剪辑别人的职业尊严、拿别人的形象做筹码。
你养着这群人,结果就是——
以后所有航司的乘务员,都会成为“潜在流量”的背景板。
以后所有航班,都会变成他们的“拍摄场”。
以后你的航司,出名的不是航线,不是服务,而是哪个空姐今天又被谁拍了、哪个机组今天又“态度不佳”了。
这就是结局。
所以我想问一嘴,航空公司打算什么时候清醒?
别惯了,别纵容了,别再让“文明”向“不文明”让步了。
肖像权和隐私权均属于人格权,《民法典》第991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我们可以认为,在公共场所对陌生人进行拍摄,不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只要未经过对方同意,都可能涉嫌违法(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情形除外)。
任何人在飞机客舱等公共场所如果发现自己被拍,可以依法要求拍摄者删除,不愿删除的,可直接报警请求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必要时,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侵权诉讼。
航司完全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明确规则,坚决禁止未经允许的客舱拍摄,出了事,敢说敢管,不能什么都和稀泥、按下不表。
这不只是帮乘务员守住职业尊严,更是为整个行业守住底线。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们还是这么放纵,让这条所谓的“赛道”成为一众奇葩牟利的工具。
那这样好了,我们也去拍,都去搞这条“赛道”搞流量。
请一定相信,从民航法到CCAR-121部及行业各种规章,从地面到空中,从安全意识到服务细节,从手握饮料瓶的位置到每一句服务用语,一个漏洞都不可能逃过我们的眼睛。甚至不用看,光是听,都能听出问题。我们不会拍的那么油腻,而是娓娓道来,飞一班,整改一班,包的。
要不要试试啊?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