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淘汰了,《歌手》胜利了

来源 | 摇滚客

500

今日BGM,《秋意浓》,林志炫

本文约275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才过了两期,林志炫就被送走了。

说实话,真的难以接受。

放眼线上,社交媒体已炸,看过的没看过直播的都在问,“林志炫淘汰了,请告诉我不是真的。”

500

即使现场,也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何炅在报幕的时候明显哽咽,“我们把掌声送给了不起的志炫哥。”

如鲠在喉,那TM的可是林志炫,早年以无数金曲震撼乐坛、而今尽展东方诗意的“天籁歌者”。

58岁,老夫聊发少年狂,先是以融合京剧元素的《悟空》开路,再以一首大巧若拙的《秋意浓》问心,没想到——

收到的不是花里胡哨的批判,就是廉颇老矣的质疑,居然草草就完成了他在这个舞台的谢幕。

500

荒诞的现实背后,暗藏着中国音综史上的悖论。

当“真实”与“完美”、“先锋”与“流行”在直播镜头下激烈碰撞,林志炫的坚持,注定成为一曲悲壮的挽歌。

现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镜头扫过观众席,有人掩面落泪,有人茫然鼓掌,而林志炫始终带着标志性的微笑。

那是一种艺术家面对质疑时特有的倔强与从容。

无力感席卷而至。他无愧艺术家之名,是这个舞台负了他。

500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看《歌手》就是为了等林志炫出现。因为你知道,他会带来惊喜。

或者说,他的出现就是一种惊喜:

在音乐综艺普遍依赖剧本、后期的时代,58岁的林志炫以“全程直播、零修音”为回归条件,将《歌手2025》变成一场行为艺术。

当很多同龄音乐人都在吃老本、养天年的时候,他要玩就玩真的,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

500

在《悟空》的改编中,林志炫展现出远超音乐维度的野心。

苦练戏曲唱腔,服装纹样取自敦煌壁画,妆容融合净角与老生元素,连头饰上的七彩佛珠都是专门定制的。

这不比满大街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搞搞“国风贴片”就敢出来卖弄的所谓国潮歌手,强上一万倍。

500

况且,林志炫的表达确实有东西,他的野心不是一期两期的冠军,是在流行音乐中重构戏曲的叙事美学——

通过音色切换模拟孙悟空的多重人格,用服饰符号暗喻《西游记》的宗教哲学。

林志炫自己也发长文坦露心迹,“我想每个打工人包括我自己,在追寻目标和理想的同时,或多或少都能从悟空身上看见自己内心的倒影,试问谁没有过自命不凡的企图?谁又不曾怀疑自我价值?人生岔口何去何从?要放弃还是继续?是苦熬还是跳槽?”

500

可惜在快餐式审美主导的舞台上,这种深意成了无人解读的密码。

500

好,既然技术流被说看不懂,第二期节目就选一个真正发自心底的歌。于是他选择对于自己职业生涯来说,意义非凡的《秋意浓》。

500

看得出来,林志炫确实动情了,他呈现并不是那种唱片机里的,所谓“完美”的唱法,有情绪起伏,有气息波动,以情感主导整首歌,相当丰沛。

但他得到的评价,却是被说老了,技巧不行了,唱不动了。

开什么玩笑,如果想讨好观众,或者讨好评委,这首《秋意浓》,还有比林志炫更会炫技的人吗?

500

帮大家回忆一下,2004年他以《至情至炫》演唱会现场录音专辑,入围金曲奖。

那个版本的《秋意浓》前2分半完全清唱,最后一个音必须与后面进场的二胡精准衔接,而年少轻狂的林志炫,完美完成了一个“技术上”零失误的 ONE TAKE,当演唱结束全场沸腾,传为佳话。

可林志炫也说,慢慢地他领悟到“技巧不是目的而是为情感服务的工具”之后,他的终极目标是要能做到感性引领理性。

这次才有了舞台上这个所谓“英雄迟暮”版的《秋意浓》:

“我想用声音作画,画出秋天的萧瑟、画出离别的无奈以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吶喊。我想用略带沧桑的音色当画笔,一笔一画,勾勒出人生里的伤别离。在这个构思下,整体的编曲与配器我都刻意简化,不追求华丽堆栈而是留下空间给声线说话,轻轻诉说那份既掙扎又无力的放手。”

可惜,我们最后看到的,毕竟还是一场文化自觉的“孤勇者实验”,那个发起冲锋的孤勇之人,却被嘲笑躲在“舒适区”,一败再败,多么荒诞的戏码。

500

所以,林志炫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这样的文字:

“年轻时设定目标常常只为抵达,现在的我更享受于体会每一步足迹的深浅与温度,这是岁月沉淀后送我的礼物,从心所欲的自在。因为年届耳顺,心更沉稳,正所谓‘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如今的我,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人生足已!”

500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

林志炫的淘汰,不是“遗憾”一种情绪,而是五味杂陈。或许曾经最顶尖的音乐综艺叙事方式变了,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涌动。而我们曾在这片潮水里感动生长。

林志炫的淘汰,何尝不是一个残酷的悖论:

标榜“真唱直播”的《歌手》,本质上仍是一场被数据与话题支配的游戏。

当观众投票权与社交媒体热度深度绑定,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不得不向“流量友好型表演”妥协。

在这种条件下的淘汰,绝非是个人失败,而是撕开了音综虚假繁荣的伤口:

知道直播风险太大,哪位歌手能站出来说,我要唱点不一样的,哪怕身败名裂,而不是在舒适区的泥地里打滚?

500

知道观众喜欢新的卖弄,哪位歌手能站出来说,艺术表达只对自己负责,有知音是幸事,没有知音也要踽踽独行?

知道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身上的标签都是定价,哪位歌手愿意主动求变,将身上莫须有的光环砸碎,而后重新出发?

纵观整个节目,唯林志炫一人耳。

500

别的不提,扪心自问,这次揭榜成功的马嘉祺,他唱的真的比林志炫更打动你吗?

平时一个两个牛上了天的年轻歌手,谁真的比这个老将还有冲劲,真的比这个前辈还要虔诚地对待音乐?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淘汰或许就是一种象征:当音乐综艺愈发依赖“安全牌”与“话题爆点”,真正的艺术探索者注定步履维艰。

我就直说了,“劣币驱逐良币”,恰是当前音综生态的缩影——当数据成为唯一评判标准,艺术家的坚持反而成了“原罪”。

500

当马嘉祺以原版复刻《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揭榜成功,当单依纯以“王菲式空灵”稳坐冠军,还有这次搬来的“不能打”但“好看”的洋歌手们,林志炫的“艺术实验”成了赛制中的“非必需品”。

正如网友所言:“他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一个拒绝深度的时代。”今日的“意难平”,或许正是明日“先知式悲剧”的注脚。

500

当林志炫微笑着挥手告别舞台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过气歌手”的退场,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涅槃。

在这个流量篡改价值的时代,他像手持金箍棒的悟空,执意要击碎“安全区”的枷锁。尽管最终倒下,但那道裂痕已让更多人看见光的方向——

或许未来的某天,当某位年轻歌手在直播中唱破一个音却收获满堂彩时,我们会想起2025年春天,曾有位歌者用职业生涯最后的热血,为真实与先锋正名。

500

记得唱完《悟空》,林志炫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憋住一口气在口中震动迸发直到最后一刻嘶吼出,唱得我痛快淋漓,也彷佛把人生中所有的鸟气都一棒打散,岂一个爽字了得!”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这大概是艺术赤子永恒的墓志铭。

5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点击「摇滚客」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