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战斗机的核心作用是对空战体系的破局
5.7 空战事件引发全网对 “系统空战”“A 射 B 导” 的高度关注。这类原本属于专业军事领域的作战概念,因涉及预警机指挥、数据链协同、相控阵雷达探测及超视距作战控制等复杂要素,以往主要由研究机构或资深军迷探讨。
空战结果公布后,圈内评价其 “情理之中却又超出预期”—— 东大国对系统空战理论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只是因非舆论热点而鲜为人知,直至实战验证才引发广泛关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系统空战研究之外,同步开展着反系统作战体系的构建,而高隐身、高机动、大载量、大航程的歼 36 战斗机,正是该领域的核心装备。
系统空战理论起源于二战时期雷达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地面、空中、水面多基地雷达构建无线通讯监视控制网络,以战斗机与防空导弹作为打击节点。越南战争中,美军突击此类防空系统时遭受重大损失。
从 1962 年至 1973 年,美国空军共出动战机约 525 万架次,损失 2251 架,除去 110 架直升机,固定翼作战飞机损失达 2141 架,其中 1737 架在作战中被击落,514 架因事故坠毁;美国海军在作战期间有 530 架舰载固定翼飞机在战斗中被击落,329 架因事故损失;美国海军陆战队损失固定翼飞机 193 架 。
综合各军种数据,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共损失固定翼飞机 3260 架。这些损失促使军事界深入研究系统破局方法。研究表明,雷达作为系统核心节点,单纯依靠电子干扰或缩短探测距离存在技术局限,而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的隐身技术效果最为显著。
这一技术路径催生了 F-117 战术隐身机在 1991 年海外战争中的实战应用,随后发展出 F-22/F-35 等隐身战斗机体系。我国在歼 - 20 重型隐身战斗机实现批量装备并积累大量实战化数据后,开始探索下一代隐身作战平台的技术迭代。
歼 - 36 的公开亮相让大家惊讶不已:西南所竟然自己最为擅长的鸭翼布局,采用三发布局与双后掠三角翼设计,最大起飞重量接近 60 吨。其大型内置弹仓与并列双座设计,彻底解决了传统隐身战机载弹量受限的问题 —— 可携带射程超过 400 公里的 PL-17 空空导弹,对敌方预警机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同时兼容空对地导弹等多类型武器。
在探测系统方面,歼 - 36 配备的大型数字阵列相控阵雷达,按机头尺寸估算 T/R 组件数量不少于 3000 个,配合氮化镓材料的高发射功率与耐高温特性,对 F-35 这类隐身目标的迎头探测距离超过 300 公里,建立起远距感知优势。
区别于传统战斗机自卫级电子战系统,歼 - 36 利用机体空间优势搭载专业级电子战设备,双座布局形成的人机分工体系,使其既能实施雷达频段干扰,也能对敌方宽带数据链进行有效压制。
歼 - 36 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多任务能力融合:利用高隐身特性实施突防,以高空高速模式发射远程导弹摧毁敌方预警机,也可以发射空地导弹炸掉对方的大型地面预警雷达,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摧毁对系统空战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通过电子战手段瘫痪敌方数据链通讯,使敌方作战体系失去协同能力。
歼36除了“破体系”能力外,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从中心化的系统作战,变成了去中心化的体系作战,能够适应更加极端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