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技术为影视拍摄增色 AI全方位融入电影制作成为“创作合伙人”
央视网消息: 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在广东深圳举行。本届文博会上,仿生技术制作的机器人成为了“网红”。在现场,甚至很多观众以为它们是真实的动物标本。他们究竟有多逼真?在电影拍摄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只像睡着了一样的仿生小狗是出演过电影《我会好好的》的一只机器人小狗,这个仿生熊猫也即将投入部分影视拍摄。它们表情自然、毛发逼真,与真实动物一般无二。
它们可以跟着人类的动作,做出瞪眼睛、吐舌头等各种动作,这些都是使用影视仿生特效技术开发的互动表演机器人。面部捕捉技术将人的表情转换成信号,来控制熊猫的表情。熊猫头部安装的40个控制电机,可以时时复制粘贴人类的眨眼、歪头、撇嘴等表情。
AI全方位融入电影制作 成为“创作合伙人”
在文博会上,人工智能已经充分融入电影工业产业链全流程,AI正在逐渐成为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创作合伙人”。
这套电影AI译制系统是电影智能配音工具,具备感情特征的AI台词表演算法,以及口型对齐、声场匹配等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台词译制成全世界任何一种语言,迅速与影片角色适配。最大程度地保留人物角色的音色、特点、性格和情绪的特点。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介绍,他们研发的这套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在了《长安三万里》的英文发行版,当我们的影视作品跨语言去传播、去海外发行,面向另外一个国家观众的时候,他能够获得最好的沉浸感。
导演视觉创意AI系统将导演视觉想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图像,电影角色AI预览系统在预演视频中模拟演员实际表演时的状态。AIGC短片创意系统本系统深度模仿人类思维,“一站式”生成具有统一角色设定和连贯叙事逻辑的影片。
“影谱”AI大模型,以AI辅助剧本生成、评估、修改等环节。在2025年8月将面向全行业开放,电影机构、从业者和爱好者借助AI,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迅速搜集创作素材,得到符合逻辑、适合电影叙事脚本创作的有力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