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三重奏:能源、算力与绿洲的戈壁交响

500

在新疆,谈起石油就能想到克拉玛依,而提到克拉玛依,人们总将其与富裕联系起来。

这座常年位居全国人均GDP前列的城市,却远不止于“油城”的刻板印象。

500

“黑油”的由来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直译,得名于市区东北角一群天然沥青丘——黑油山,而克拉玛依市也是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原名青石峡(今克拉玛依市区黑油山及其附近区域),最早标有这一名称和地理位置的是1906年刊行的《旧刊新疆舆图》。

1951年黑油山石油地质勘查后,根据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发音,音译为“克拉玛依”“喀热玛依”或“喀拉玛依”,正式行文中多使用“黑油山”。

1956年10月1日的国庆典礼上,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字样的巨大彩车随游行队伍通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500

同年,新华社发布消息,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轰动,此后“克拉玛依”便作为固定地名被沿用至今。

从“黑油”到“绿氢:能源革命的西部先锋

新中国的第一口油井喷涌而出的不仅是工业血液,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的热血。

但这座“油城”并未沉溺于传统能源的辉煌,而是以破茧成蝶的勇气拥抱新能源革命。

1

氢能新都崛起

依托丰富的风、光等资源,克拉玛依建成了在西北规模领先的光伏项目群,年发电能力超22亿千瓦时,并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700万千瓦。

500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正打造“中国西部氢都”,利用绿电制氢替代传统灰氢,推动石油炼化产业低碳转型。

中石油等企业年用氢量超10万吨,氢能公交、加氢站等应用场景已悄然落地,一条覆盖“制、储、运、用”的氢能产业链正在形成。

2

绿色算力赋能

戈壁滩上的数据中心集群,用“绿电+液冷”技术刷新行业标准。

碳和液冷数据中心的能耗仅为传统机房的1/6,余热还能供暖养殖,PUE值低至1.08,成为全国绿色算力的标杆。

克拉玛依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10万P,跻身全国算力“第一方阵”,用数字引擎驱动“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

戈壁上的“数字绿洲”:云端生产力重塑城市基因

克拉玛依的青春活力,藏在每一个服务器闪烁的指示灯里。

500

这座曾以抽油机为图腾的城市,如今以“丝路算谷”之名,成为西北数字经济的核心节点。

《流浪地球》《长津湖》等电影的震撼特效均在这里诞生,西北最大影视渲染基地以2万个节点支撑3000余部作品,让克拉玛依的算力“点亮”银幕。

从“新疆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管理全疆140万养殖户,到工业互联网赋能油田智能化,克拉玛依用数据重构产业逻辑。

华为、中国移动等180余家企业落户云计算产业园,数字经济产值年均增长超10%,曾经的石油工人后代,如今正编写代码、调试AI模型。

从“鸟儿不飞”到“半城绿树半城楼”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这是60年前的克拉玛依。

而今,这座城市以44%的绿化覆盖率、人均15平方米的绿地,演绎着“人进沙退”的奇迹。

2000年克拉玛依河工程顺利通水,将雪山清流引入戈壁,成功穿越8.5公里河道,曾经的“干渴之城”已然成为碧水环绕的园林城市。

500

万亩胡杨林与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相映成趣,鹅喉羚、野兔在林间自由穿行。

口袋公园与生态屏障:55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8.5万亩防护林在沙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

克拉玛依用三代人的坚持证明:在戈壁种下希望,便能收获春天。

戈壁上的温情之城

克拉玛依不仅是新疆首个“全国文明城市”,更是一座以团结为口号的典范之城。

早在1981年,这座城市便率先启动“民族团结月”活动,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一推行早了一年。

500

四十余载的坚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长为参天大树。

漫步克拉玛依街头,“红马甲”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他们或在交通路口引导行人,或在社区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

甚至自发组建“邻里互助团”,用点滴行动诠释“奉献之城”的内涵。

图书馆的“丝路书香”读书会、文化馆的“非遗工坊”展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滋养着市民的精神家园,步行街成为最生动的民族团结画卷。

傍晚时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旋律与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琴声交织,汉族秧歌队与回族花儿歌手同台献艺,各族市民手挽手一起载歌载舞。

500

夜市摊位前,烤包子、拉条子、椒麻鸡的香气弥漫,不同语言的谈笑声此起彼伏。

克拉玛依的文明,不仅是44%绿化覆盖率下的“半城绿树半城楼”,更是社区公告栏里用汉、维双语书写的“邻里公约”。

不仅是全国领先的人均GDP,更是“一元钱爱心粥铺”十年如一日为环卫工人提供早餐的温情。

这座戈壁之城用行动证明:文明的高度,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温度。

石油精神与丝路风情的交响

克拉玛依的活力,不仅在于产业,更在于文化基因的焕新。

从黑油山的历史油井到现代炼化基地,游客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蓬勃。

乌尔禾影视城还原《大秦赋》的恢宏场景,实景剧《荆轲刺秦王》让历史“活”在戈壁。

汇嘉滨河广场入选国家级夜间消费聚集区,音乐喷泉与夜市烟火交织。

金秋胡杨林层林尽染,“西部乌镇”民宿让游客枕星河入梦。

500

青春,是永不停息的探索

克拉玛依的“青春”,是石油工人的后代转型数据工程师的勇气,是氢能公交驶过胡杨林荫道的诗意,是算力中心与油井并肩而立的雄心。

这里的故事证明:资源型城市的未来,不是“油竭而亡”,而是永不停息的探索与新生。

每一滴石油都流淌着奋斗的基因,每一度绿电闪耀创新的光芒,每一寸土地浸润文明的温度——克拉玛依,正以戈壁明珠的姿态,照亮新疆的青春答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