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区内轰趴馆“野蛮生长” 业态定性模糊致监管缺失

500

500

轰趴馆内KTV、街机游戏机一应俱全。(来源:信网 耿润 摄)

信网5月21日讯 在青岛市李沧区文昌渔花苑小区,41栋别墅组成的封闭社区里,12家轰趴馆正以“家庭聚会”之名悄然扩张。信网(0532-80889431)实地探访发现,这些藏身居民小区的娱乐场所,通过“场地出租+第三方合作”的经营模式规避监管,在噪音、消防、业态定性等层面形成多重治理盲区。当年轻人为“沉浸式社交”买单时,别墅“轰趴”却成了监管治理中的新隐患。“轰趴”行业发展迅猛,但其经营定位尚未明确,存在监管空白,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结束其野蛮生长的现状。

41栋楼里的“隐形商圈”

“节假日想订场?至少提前一周预约,端午假期的场次基本上被定的差不多了。”当信网以顾客身份联系上李沧区文昌渔花苑小区某轰趴馆中介时,对方向信网表示,5月中下旬的空闲场次比较紧俏,24、25号的周末场次仅剩三个面积较小的别墅可供选择,全天定价在2500元至3000元不等,端午假期的场次已被全部预定。随后,信网通过该中介发来的宣传材料中看到,在该小区内共有12栋别墅被改造为不同主题风格场景的轰趴馆,接纳人数也从十几人到四十人不等。

作为英文“Home Party”的音译词,别墅“轰趴”指经营者将闲置住宅改造为聚会场所,通过配备多元化游艺娱乐设施,为团体社交提供一站式空间的新兴业态。其既能容纳数十人聚会,又能提供餐饮、K歌、桌游等复合服务,正逐渐成为当代年轻群体社交消费的热门选择。然而这类新兴业态在居民区的野蛮生长,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噪音扰民、住宅性质经营场所是否符合规划、消防安全能否保证等相关问题,个性化消费需求与居民生活权益之间产生碰撞。

500

500

室内休息室相关照片。(来源:信网 耿润 摄)

实地探访轰趴馆

5月14日,信网来到了李沧区文昌渔花苑小区内的一家轰趴馆。该馆从外观看与其他别墅并无差异,但内部早已改头换面。信网跟随中介进入一栋三层别墅,一楼原有的客厅被改造成可投影的多功能大厅,另一侧的房间放置有烧烤炉和排烟设备,二楼的厨房配置有锅碗瓢盆等厨具,可以自己动手烹饪。同时,一楼入户的墙面上贴有“烧烤预约”“炒菜套餐”的价目表。“我们不直接卖吃的,但和隔壁的烧烤店、菜馆有合作,客人扫码下单后,商家会把点好的菜品直接配送上门。”中介透露,这种“零餐饮许可+第三方配送”模式,是小区内轰趴馆的“通用玩法”,因他们不直接提供餐饮服务,而是代为订餐,因此不需要办理相关营业资质。

信网在现场看到,别墅其他房间的改造更显专业。位于一楼的KTV房墙面整体铺有隔音棉,自动麻将室、Xbox游戏机厅、私人影院、户外台球室、街机游戏机一应俱全。楼上有数间大小不同、带有拖鞋被褥的“休息室”供客人小憩。近200平米的户外庭院还能开展游戏、烧烤聚餐等活动。工作人员也会提醒顾客:“晚上十点以后需自觉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周围邻居,此前因为这个问题产生过矛盾。”

500

轰趴馆点餐及入住规范相关照片。(来源:信网 耿润 摄)

周围居民表示苦不堪言

随着小区内别墅轰趴的经营,周围居民对此却表示苦不堪言。小区部分业主向信网表示,原本安静的住宅区时常喧闹至凌晨,卫生环境、消防安全、小区内静谧度都受影响。然而,除了噪声扰民等常见问题外,“轰趴馆”在监管上的盲区也在逐渐显现。住宅性质的经营场所是否符合规划用途?未取得娱乐场所许可的聚会活动该由谁监管?改变房屋结构产生的消防隐患如何排查等方面的问题成了小区业主们心中的一个“待解之题”。

“一个房子挤三四十人住宿不登记身份证、噪音一直扰民、外来人员随便进出,消防、治安隐患太大了。”小区业主夏先生告诉信网,自己对小区内“别墅轰趴”经营主体的营业执照审批过程存疑,认为其实际从事的经营项目与执照登记事项并不相符。自己曾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对此进行核查处理,但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轰趴馆实际在提供KTV、住宿等服务,明显和执照事项对不上。我强烈要求联合执法查处并调查审批中虚假承诺和材料,对于商家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500

500

文昌渔花苑小区内部分轰趴馆照片。(来源:信网 耿润 摄)

身份模糊与权责真空

针对夏先生所反映的相关问题,李沧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回应称,经核查,文昌渔花苑小区的室内娱乐馆是通过“住所申报承诺制”登记的,申请人书面承诺“场地用途符合法律法规”,对承诺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登记机关仅对材料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查。该工作人员特别说明,此类经营主体需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娱乐经营许可等后置审批方可开展实际经营。按照《关于优化行政审批、行业监督、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若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整改。调查核实后,再将处理建议及证据移送审批局作出处理决定。

同时,根据2024年5月1日实施的《山东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管理。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投诉举报,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违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从事经营活动的,由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法管理”的规定,市民可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诉举报,也可采取法律手段,依法提起侵权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李沧区文旅局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信网表示,依据现有行政许可职能划分,轰趴馆的娱乐经营许可等审批事项不在局属职责范围内。公安工作人员则表示,为广大居民打造安静的生活空间是他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出现噪音扰民问题,可以打110,他们会上门进行督导,通过正面引导与说教的方式,制止这类问题。

疏堵结合行业流程需进一步规范

面对新兴业态与传统社区的冲突,相关业内人士建议建立“疏堵结合”的治理模式:"首先应明确住宅禁入清单,引导轰趴馆向商业园区、旅游度假区转移。" 可参考民宿管理经验,要求经营者配备专职“场地管家”,负责把控人员密度、噪音时段,并强制安装隔音设施。对于确需在居民区经营的场所,需经有利害关系业主书面同意,并签订《噪音管控承诺书》。

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轰趴行业发展迅猛,但其经营定位尚未明确,现在的轰趴行业需要相关部门的定性、监管,制定行业标准,帮助其结束野蛮生长,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岛市网络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AI调解员分析,夜间在居住区内开派对,更多的要靠派对者自律,控制噪音扰民。但屡教不改者,相关部门可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六十五条,明确要求家庭室内娱乐活动需控制音量,经营性轰趴馆作为公共场所,需适用更严格的公共空间噪声标准,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民区昼间噪声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耿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