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也退不了
印象中,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幕——
从上个月开始,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打折出售旗下私募股权资产,交易规模高达60亿美元,创投圈轰动一时。最新交易细节来了:尽管耶鲁出售资产中不乏顶级机构的基金份额,但几乎没人出价。
换言之,打折也卖不掉。
“这是私募股权流动性危机的一抹缩影。”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负责美元基金业务的卢羽睿律师告诉投资界,越是急于出售,越会被买家狠狠压价。
犹记得去年北京某老牌VC跟我们分享一段经历:带着被投企业见了200多家投资机构聊老股出售,但无人出价。一级市场流动性困境,历历在目。
LP抛售
“打折也卖不掉”
事情始于上个月,耶鲁大学扔出一记惊雷——耶鲁捐赠基金宣布出售旗下私募股权资产。这笔交易高达60亿美元,是耶鲁首次大规模出清私募持仓,也是全球最大一笔由LP发起的S交易。
一时间,创投圈激起千层浪。
成立于1890年的耶鲁捐赠资金,在传奇投资人大卫·斯文森带领下,从1985年开始重仓VC/PE等资产,30余年时间创下超过30倍增长。“耶鲁模式”被捧上神坛,引发全球养老金、捐赠基金、家族办公室竞相效仿。
“我们又在亲历时代。”身边美元基金朋友发出感慨。要知道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从未出售任何资产。
昔日的LP鼻祖,如今也到了打折抽身的时刻。负责推介耶鲁这一出售资产的公司告知潜在竞标者,预计资产价格是面值的90%左右,折让10%。不过有机构随后透露,耶鲁报价还有约15%的折价。
然而,现实比预想的更为残酷——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耶鲁捐赠基金急于在今年6月底财年结束前完成交易,出售资产中不乏顶级机构业绩优异的基金份额。但“诱饵”失效了,目前整组资产包的报价寥寥无几。
“当卖家别无选择,急于摆脱流动性差的资产时,只会让买家肆无忌惮压价,给出更低的价格。”卢羽睿律师告诉投资界。
折扣越来越大。全球投行杰富瑞报告显示,去年LP主导的S交易定价较高,比面值折让约5%~6%。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一些交易的折让幅度有所增加,在10%~20%之间。
抛售潮似乎悄然开始。几乎同一时间,哈佛大学捐赠基金宣布出售总额约1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资产。哈佛校友、华尔街大佬比尔·阿克曼随即公开泼冷水,称只有接受“大幅折扣”,哈佛才有可能出售成功。
计划出售资产的还有德州理工大学,不过由于市场波动导致出价低得令人无法接受,该大学捐赠基金称不会出售全部私募基金资产。
甚至先于竞争对手卖出去,比卖得低更重要。一家美元基金合伙人做出判断——当下市场环境里,对于卖方而言,执行确定性的能力比定价的最后一个百分点更为重要。
卢羽睿律师提醒一点:“最危险的信号是,退出窗口是否已经关闭了,才让美国捐赠基金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学做出这样的处置。”
流动性危机
“与其说LP们在重新配置资产,不如说是当下流动性危机的一抹缩影。”正如卢羽睿律师所言,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贝恩公司报告指出,私募基金持有的被投企业数量已达2.9万家,待退出资产规模已至3.6万亿美元,其中一半已持有五年以上,亟需等待变现。然而交易活动冷淡,叠加IPO市场降温,退出困境愈演愈烈,首当其冲的是付出真金白银的LP。
“我没有看到任何回报,过去五六年GP们没有给我任何现金回报。”一位超高净值LP忍不住抱怨。
如此一幕,国内LP心有戚戚。“一级市场绝大多数GP不仅不能赚钱,可能连本金都收不回来。”深圳一位母基金大佬直言。
一切的核心还是退出。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计6.46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延长期,9.83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退出期。换言之,退出+延长期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市场退出压力极大。
深创投原董事长倪泽望在最新公开演讲中透露一组统计数据——2015年以来成立的部分基金,基金回本率(Distributions to Paid-In Capital,DPI)大于0.5的属于小部分,大部分存续期10年以上基金的DPI小于0.5。这意味着,多数LP的本金回笼还不到一半。
这显然与LP的流动性预期相悖。如我们所见,这两年创投圈内出现不少LP因回报低而拉横幅、上门维权等极端事件。警惕LP极端情绪,开始成为一些机构募资部门的头等大事。“每次汇报LP的时候都要给他们做心理按摩。”一位IR朋友感叹。
她说起愈发紧迫的募资压力,“这两年盲池基金募资十分艰难,市场上的钱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后已经能分辨出想要什么了,‘人傻钱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情况正如倪泽望所言:“目前,国家一直在鼓励长期投资、耐心资本,但整个创投行业赚钱效应并不明显。要支持行业发展,首先得让行业能赚到钱,否则没有人愿意投资。”
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降低预期
看不见回报,私募股权的黄金时代似乎渐渐远去。
目之所及,由退出难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正深刻影响着一级市场各个环节,“募投管退”的良好循环将被打破——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
科勒资本调查显示,市场中的“僵尸基金”越来越多。所谓僵尸基金,指多年来没有退出,也没有后续基金的机构。看似还活着,实际上已没有足够资金来投资新公司。64%的LP认为,目前已投的基金管理机构中至少有一家将在未来两年消失。
生存考验之下,所有人开始调整姿势。正如Lightspeed Venture(美国光速创投)最近宣布成为注册投资顾问(RIA),未来将更多资金投向初创公司股权以外的资产类别,如公开市场股票、S基金、加密货币等,摆脱了传统的风险投资模式。
在此之前,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A16z、General Catalyst、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等顶级VC已经跨出这样一步——撕下传统VC标签。A16z创始人之一本·霍洛维茨甚至在最近一次采访中直言:“传统VC模式已死。”
这被认为是在市场周期变化、退出通道收窄现状下的一种转身,同时也将为基金带来更大的募资空间,吸引更多LP进场。
积极求变的情景也在这边上演。
同样地,国内LP也收紧了口袋。北京一家科技基金合伙人曾在投资界百人会上直言,创投行业十五年整体DPI不达预期,是当下市场化资金退坡的主要原因。分化在加剧,一些GP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为了继续留在牌桌上,部分GP开始主动缩减基金规模,向LP退回部分或者全部资金;多数GP为了平衡基金收益,主张覆盖全周期投资;更多GP不再只依赖IPO退出,开始打包出售S资产,以返还LP现金。
“创投行业已经进入出清时代。”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此前表示,目前机构新备案数量减少,行业“僵尸型机构”数量增加,未来行业将从“胜者为王”过渡到“剩者为王”,出清将成为这个行业无法绕开的话题。
洗牌之下,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于VC/PE而言更核心的问题在于,退出不是时间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到底能不能赚到钱。此时此刻,达晨财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邵红霞的那句话言犹在耳——
“这个行业的信任很难得,但是赚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