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成 “高危职业”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车辆动力电池等 “三电” 系统的维修问题日益受到民众关注, “维修难” 已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焦点。更令人咋舌的是,在 2025 年,维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竟成了 “高危职业”。

近日,汽修博主 “龙哥修特斯拉(满格电新能源)” 爆料,自己已被国内三家新能源车企告上法庭。缘由是他为这几个品牌的车主维修车辆,并将维修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对此,他无奈调侃:“我拍这些修车视频,本想帮车主省钱避坑,结果他们三家把我当地主斗。” 这一事件,也揭开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背后的复杂困境。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缘何成 “高危职业”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8.90%;2024 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 1125 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 41.83%。在 2024 年 1 - 11 月,国内零售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47%,其中 11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更是高达 52.1%,较去年同期提升了 12 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然而其维修体系,尤其是电池系统的维修却仍处于发展初期。

为保障电池系统可靠性、维护品牌形象,新能源车企常通过加密技术、数据权限限制及质保条款,将 “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维修权牢牢掌控在授权渠道。以特斯拉为例,企业明确要求维修必须通过官方认证渠道,否则可能影响质保。这使得第三方维修厂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维修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违规维修面临法律诉讼风险。

在电池维修领域,电池拆包管控尤为严格。电池包及相关软件技术被整车企业垄断,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市场开放程度极低,配件供给渠道严重受阻。维修厂难以获取原厂配件和技术支持,不仅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也极大增加了维修难度与风险。一旦未经授权的维修人员擅自拆包维修电池并公开相关信息,就极有可能被车企起诉。

有维修人员感慨:“国产车这里锁那里锁,解锁就可能被告,搞不好还要‘踩缝纫机’。所以现在我们只修特斯拉,因为特斯拉不管车主在外面修。” 这番话虽有些戏谑,但也道出了第三方维修人员在面对不同车企政策时的无奈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官方 4S 店,目前很多也不具备电池包维修资质。此前,就有新能源汽车车主遭遇尴尬:车辆在路上抛锚,被 4S 店拖车拖走后,却被告知该店没有动力电池维修资质,“只能做一些基础的配件更换”,维修汽车核心部件需 “拖到 200 公里外”。这一情况充分暴露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体系的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产业链仍需完善

在我国,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维修工作,必须具备相应资质,这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根据《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管理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业户需同时具备经营资质和维修技术人员资质。经营资质方面,要求维修业户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场地设施需具备抗腐蚀、阻燃、防渗透功能,并合理划分功能区域、配备安全防护措施;技术人员资质方面,要求维修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与考核,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以确保维修工作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如此严格要求,背后有着特殊考量。与传统燃油车精密的机械结构不同,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属于高压电气系统,电压常在 300V 至 800V 甚至更高,操作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触电、火灾等严重安全事故。具备相关资质的维修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与考核,熟悉高压电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及应急处理方法,能够规范作业,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在维修过程中,配件和参数设置至关重要。若使用非原厂配件或未经认证的维修技术,可能因存在安全隐患引发事故,维修人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涉及伪造、变造维修证明或配件来源,甚至可能构成诈骗或伪造文件罪。

然而,严格的管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的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车企手中,车企凭借技术壁垒抬高维修价格。例如,某款汽车 73.6 度电池包的更换费用高达 11.8 万元,而该款汽车整车价格仅约 25 万元,电池价格占比超过 40%。若第三方维修能单独更换损坏电芯,成本可降低 50% 以上,但因缺乏技术支持难以实现。

结语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产业链的完善,本质在于在安全底线与市场效率之间找到平衡。未来,或许可通过政策手段打破技术垄断,推动车企开放生态,实现第三方合规协同、消费者理性选择的多方联动。如此,有望形成 “车企主导核心技术、第三方覆盖中端市场、小微维修解决基础需求” 的分层格局。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修主要集中于车企,存在价格高、资源少的问题。第三方未经授权维修,不仅会影响车辆售后,维修人员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如何破局,值得行业各方深思。

500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