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纱到198亿元!湖南这座县城竟是隐藏的“纺织大佬”?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谚语,曾是中国人穿衣的真实写照。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后,我国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生产超过700亿件衣服。

从棉布紧缺到“万物皆可织”,中国纺织业成就了最燃的产业传奇。

在这部传奇里,湖南岳阳华容县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的人们,曾用50万亩棉田托起“中国棉纺第三县”的金字招牌。如今,华容棉纱已成为全球知名服装品牌的“宠儿”,悄悄潜入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衣橱里。2023年,这个长江边的小县城,“织”出了198亿元的产值。

然而,站在新起点上,华容纺织业也面临着自己的“成长烦恼”:当环保成为必答题,当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个“棉纺老将”该如何破局,“织”就更绚丽的未来?

大浪淘沙,华丽蜕变

华容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产业变迁史。

从车轱山遗址的陶纺轮,到宋元时期遍野的棉田,再到清末两度引进美棉的创举,这片土地始终与纺织业“血脉相连”。上世纪,华容以50万亩棉田、10万吨年产量的辉煌,跻身全国产棉三甲。

而荣耀背后往往暗藏危机。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21世纪对传统产业而言,注定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时代。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固步自封者终将退场,唯有主动求变者才能赢得未来。

进入21世纪后,传统纺织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成本攀升、环保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华容纺织业也一度陷入发展瓶颈:低端产能过剩,高端市场难以突破,部分企业甚至因环保不达标被迫关停。

站在十字路口,华容纺织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转型升级,要么被市场淘汰。面对挑战,华容并未退缩,而是进行了一场“刀刃向内”的产业革命。

500

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轨迹深刻印证了“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的传统理论。然而,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该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环保约束强化的双重挑战。

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环保标准提升已不再是短期政策要求,而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一转型要求与数字经济浪潮相互叠加,共同推动华容纺织产业走向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华容纺织业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技术选择,更是其重构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必然。

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嘉纺织”)为例。科力嘉纺织是一家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以精梳紧密赛络纺和气流纺为主体的现代新型棉纺企业。

走进科力嘉纺织的智能纺纱生产车间,全自动纺纱设备精准运转,数字化监控系统实时显示生产数据。与传统纺织车间相比,该生产体系显著降低了人工干预,万锭用工量控制在40人以下,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充分体现了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成效。

智能化转型不仅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帕累托最优,更通过提升质量稳定性和构建柔性化生产能力,重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力嘉纺织的精梳紧密赛络纺技术使其纱线达到国际水平,成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稳定供应商。“把产品做到极致,客户自然会找上门。”科力嘉纺织董事长蔡先彪的这句话,道出了华容纺织业的升级逻辑——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500

与此同时,绿色化转型成为另一大突破口。科力嘉纺织将目光瞄准了再生棉市场。针对再生棉可纺性差的特性,公司技术团队展开全流程攻关,从梳棉分梳到细纱牵伸逐一突破工艺瓶颈。

2024年,科力嘉纺织全年累计生产再生棉系列品种销售额高达2400余万元,利润突破500余万元。这种“向环保要效益”的发展理念,不仅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更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从“棉海沉浮”到“智造崛起”,华容纺织业的蜕变证明:每一次阵痛都是破茧重生的契机。当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这个“棉纺大县”正用科技重新定义“纺锤声声”。

延链补链,质效双升

华容纺织产业的转型并非个别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长久以来,华容纺织业面临着“纺强染弱”的困境。印染环节的缺失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更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面对这一结构性短板,当地政府与企业形成共识:必须打通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全球纺织产业格局正在深度调整,沿海地区纺织业成本攀升推动产能向中西部转移,这为华容纺织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难得机遇。但产业转移绝非简单的产能搬迁,而是一个价值链重构的过程。谁能在承接过程中率先补齐关键环节,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动权。

这也就意味着,华容县必须培育出兼具持续竞争力和动态适应能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500

为抢抓沿海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华容县将纺织服装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特色支柱产业,并出台了《华容县扶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县级产业引导基金,以专业化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式发展。

具体来看,华容县通过双轮驱动推进产业升级:在硬件建设上,高标准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石伏生态纺织工业园,构建集约化、生态化的产业承载平台;在软实力提升方面,与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博士后工作站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并累计取得专利110余项,显著提升了产业创新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华容纺织业逐步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产品开始走向海外。这种优势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型过程。

国际市场的严苛标准一度是华容纺织产业的“拦路虎”,如今却成为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为了达到欧美客户的品质要求,华容纺织企业不得不进行设备升级和工艺改良。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华容纺织的国际化路径颇具特色——既有直接出口的终端产品,也有通过代工企业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间产品。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使华容在价值链分工中赢得了更大话语权。

500

至此,华容纺织业的发展蓝图已经清晰。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大的聚合效应。这种转型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支撑。当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有机协同的创新网络时,华容纺织业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华容纺织业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单一环节突破转向全链条协同。当下,全球纺织产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华容所探索的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产业链整合,恰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未来,随着印染瓶颈的突破和国际市场的深耕,华容纺织业或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如何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培育差异化竞争力?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创新投入?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兴衰,更牵动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