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全面小康” 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从 “全面小康” 目标的实现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是我国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两次重要跨越。前者为乡村发展筑牢了根基,后者则引领乡村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脉络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实践的延续与创新,也能从中获得诸多深刻的思考。一、全面小康筑基,为乡村振兴厚植发展沃土 全面小康的实现,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的楼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贫困地区的群众告别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以贵州毕节为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一系列举措,解决了众多群众的温饱问题,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这些成果不仅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队伍以及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二、实践路径转变,乡村振兴开启新征程 乡村振兴相较于全面小康,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实践路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全面小康更多聚焦于脱贫攻坚、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在产业发展上,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特色化、融合化的产业体系转变。浙江安吉依托白茶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茶文化旅游,实现了 “三产融合”;在生态建设上,不再局限于环境整洁,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种实践路径的转变,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也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价值升华,乡村振兴承载更多期待 从 “全面小康” 到乡村振兴,不仅是发展目标的递进,更是价值的升华。全面小康解决了农村发展的 “有没有” 问题,乡村振兴则致力于解决 “好不好” 的问题。乡村振兴旨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它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全社会对乡村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期待。当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不仅能让农民增收致富,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从 “全面小康” 到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奋斗、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全面小康打下的坚实基础,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