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拌面“火出圈”,为什么又是国货白象?

500

品牌联名制造流量不难

难的是接住流量实现品牌“长红”

500

芝士火鸡面拌上辣条,用香辣鸡翅裹着吃——这是小乔最爱的夜宵组合之一。

无论白天被工作如何消磨,下班回到家来上一份辣味套餐,暴汗的痛快感能使疲惫一扫而光。

“无辣不欢”正成为年轻人的饮食日常。“我身边的朋友没有不爱吃辣的。”小乔说。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不仅“爱吃辣”,还“会吃辣”,通过自制和混搭,创新出很多有趣的新吃法——线面搭配火鸡面酱料、冰激凌撒上辣椒粉、魔芋爽拌入拍黄瓜……仅抖音平台,“火鸡面新吃法”话题阅读量已突破8亿。

500

基于对年轻人消费情绪和饮食创新的深刻洞察,5月17日,白象与卫龙官宣合作,并推出首款联名产品“辣条拌面”,新品一推出即登上微博热搜,随即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试吃热潮。小红书平台搜索结果显示,“辣条+拌面”的创意吃法最早可追溯至5年前,此次白象辣条拌面以更懂年轻人的方式,实现了1+1>2的强强联合,为国货联名提供了新范式。

500500

从功能需求到情绪符号,

年轻人的辣味进化史

辣椒传入中国仅400多年,但辣椒传入前,先民就用花椒、山葵、胡椒等辛香料满足吃辣的需求,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味觉基因。东晋《华阳国志》中“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记载,不仅印证了巴蜀地区的“食辣”传统,也揭示了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深层关联——四川盆地潮湿的气候,使辛辣食材成为“驱寒祛湿”的生存智慧。

到了21世纪,吃辣不再是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化人口流动,食辣风尚已经席卷全国,而年轻人成为“食辣”的主力军。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辣文化调查》显示,超60%的消费者“无辣不欢”,其中90后、00后群体占比达73%,“吃辣”取代“吃甜”,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年轻人喜欢吃辣,除了味觉刺激,更多是因为其在味蕾之外的附加值。辣味食品带来的“痛并快乐着”的感官体验,成为当代青年独特的压力疏解出口,吃辣人群能从中获得独一份的“爽”感。在社交媒体时代,#无辣不欢#辣哭挑战等社交媒体话题将生理快感转化为社交密码,形成了辣味美食爱好者圈层。更深层次的是,辣味作为刻在基因里的“地域乡愁”,也逐渐成为一种代际连接的饮食文化认同方式。

在年轻消费群体的热情推动下,辣味经济市场规模进入水涨船高的爆发期。《2025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2024年,国内辣味休闲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从1804亿元增长至2284亿元;到2026年,辣味休闲食品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737亿元。

食辣文化催生出的千亿规模“辣味市场”,正吸引企业加速产品创新与赛道布局。大辣娇作为白象2006年推出的定位辣味美食的子品牌,持续在辣味食品领域进行多元化产品布局,创新推出经典火鸡拌面、小龙虾拌面、地域知名火锅风味等等符合国人口味的地道特色风味美食。

500

这次携手卫龙推出的联名产品辣条拌面,便是白象响应消费需求的又一次创新尝试,以“辣面、辣酱、辣条”三重辣爽体验,唤起当下年轻人的情绪共鸣。

500

品牌联名常态化

流量过后如何“长红”?

近年来,联名已成为品牌营销的常态化操作,从业内合作到跨界共舞,借助流量的叠加效应,联名活动大多可在短期内引爆话题热度。然而,当消费新鲜感消退,短平快的流量收割模式往往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难逃“高开低走”的怪圈。消费者注意力迅速转移,品牌资产沉淀有限,甚至留下“为蹭流量而联名”的刻板印象。

对于联名品牌而言,如何突破这一印象,把短期爆红转化为“长红”,成为需要正视的必答题。白象与卫龙的此次合作,为国货联动开创了一条“价值共创”的新路径。

当爱吃辣的95后、00后将“尝鲜”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将“解压”升维为消费刚需,这也为品牌赋予了大胆创新的空间。辣条拌面基于真实消费需求,将速食场景与国民零食深度融合,每根面条都承载着Z世代的情绪表达,作为“可食用的社交货币”,受到消费者喜爱顺理成章。

500

在注意力稀缺时代,年轻消费者对“新鲜感”的追逐已进化为对“价值感”的深层诉求。辣条拌面的爆火不仅是辣味食品产品创新的成功,本质上是品牌双方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极致产品力和品牌力的深度契合。

一方面,白象的“国货底蕴”和卫龙的“国民零食”属性,二者在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上存在共性。辣条拌面主体大辣娇作为白象定位年轻化赛道的子品牌,产品热销45亿份,卫龙消费主力军同样锚定95后、00后年轻人群。这种基于用户画像深度匹配的品牌联动,使辣条拌面能够精准切入Z世代的消费语境,最终实现从流量共享到价值共生的跨越。

500

而另一方面,双方的品牌形象和价值温度都在为这场联名赋能,背后蕴藏着企业长期价值的共鸣。

白象从默默无闻到“国货之光”,在2021年郑州水灾事件中捐赠500万元与20万元物资,并主动向办公楼附近的被困居民提供热水食物和休息场所,“意外”获得流量。2022年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后,白象迅速回应“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让白象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但真正支撑品牌实现“长红”的,是其背后的强大产品力内核及对国人消费趋势的洞察。

从香菜面的“真香警告”到大辣娇系列的“辣味解压”,白象“守得住经典,玩得转创新”的产品哲学构建起从流量曝光到长效转化的价值闭环。白象为传统食品注入具有社交属性的年轻化基因,构建起与Z世代深度对话的桥梁,最终实现传统品类的年轻化表达和在年轻市场的破圈生长。

消费者的味蕾永远追逐新鲜感,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每一次创新不止步于味觉刺激?这督促着品牌商家超脱简单的口味偏好和流量思维,站在消费趋势、情绪价值的更高维度去思考。

而品牌联名的本质也不只是制造爆品的强强联合,而在于技术深耕与文化共鸣,方能使联名不再是短暂的流量热潮,而成为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回应。白象与卫龙此次合作,也为国货联动提供了新的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甄英光

编辑:马敏

运营编辑:王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