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城市更新的超级经济学!
(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 | 姜鹏
01
河流是城市的超级符号
「超级符号」是个心理学名词,是一种凝聚人类无意识共识的文化解码机制。
例如红绿灯,它的背后是一套交通规则,人人都知道应该按照它的指示开展行动,这就是一个超级符号。例如可口可乐流线型的玻璃瓶身,看到它就能浮现出特定的画面和意象,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一个超级符号。
广告从业者特别重视超级符号,善于利用超级符号实现品牌的「寄生」——将品牌与一种被人熟知并认可的符号进行嫁接,让目标受众一看到符号的信息,就会产生品牌联想。
例如,河北省固安县有句很有名的广告语——「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通过对超级符号「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品牌嫁接」,成功完成了「区位得天独厚」的价值传达。
▼
河北省固安县俯瞰
(来源:图虫创意)
河流,特别是一座城市的母亲河,是无可质疑的超级符号。首先,河流是高度凝练的视觉抽象,流动的河水与凝固的建筑,构成了比任何VI设计都有识别度的空间标识系统。
上海外滩「三件套」所构成的城市天际线,是上海仅此一份的「城市封面」;重庆渝中由两江交汇所描绘的山河线条,是重庆独一无二的「地理基因」。
▼
上海外滩「三件套」
(来源:图虫创意)
其次,河流又不仅仅是个视觉LOGO,还是个巨大的能量系统,她是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甚至味道的熔炉,将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多层次的集体认知,浇铸进人们的大脑。
柳宗元写永州的愚溪,「欸乃一声山水绿」,有风景、有颜色、还有声音;鲁迅在《社戏》里写绍兴的运河,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还有夜航船上罗汉豆的味道。
最后,河流的能量如此巨大,让她可以引发集体情感的反应和冲动,并最终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和行为逻辑。东莞东江上龙舟竞渡时翻涌的浪花,杭州钱江上健儿弄潮时卷起的红旗,都在漫长的时间中积累着城市发展的动能。
▼
杭州钱江夜色
(来源:图虫创意)
在城市竞争强度越来越大,竞争环境却越变越快的当下,河流这一超级符号具备超级价值。她既能唤起城市原住民的原乡记忆,又为外来访客构建了沉浸式的城市符号,最终实现了水陆共生、古今交织的可持续品牌价值。
而在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创造了在空间、文化、场景等各方面,重塑河流超级符号的机遇。
02
以河流为引导开展城市更新
当人口增量掉头向下,当经济增长越来越卷,当空间约束越来越强……大部分城市都从「增量时代」步入了「存量时代」。
▼
城市建设从增量时代走入存量时代,
城市更新也从注重外观转向注重内容
不同于城市扩张期「用增量解决存量问题」的轻松惬意,城市更新阶段必须学会「用存量解决增量问题」,难度上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认可河流作为「超级符号」的潜在价值,就不能仅仅将河流视为城市更新的空间对象,而应该最大化发挥河流这一「超级符号」,在空间识别、行为引导、以及品牌认知上的多重作用。
换句话说,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重构中,河流应该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轴线」。
河流是一条「文化资产」的主轴线,是「文-旅-城-人-产」发展路径的起点。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原点,是天然的文化资源库。人类从游牧走向农耕,从物资交换走向商品贸易,河流始终是推动城市发展并塑造城市特质的核心力量。
工业时代虽然让滨水区沦为厂房和码头的灰色地带,但这些被水泥覆盖的地面之下依然存留着聚落、商埠的遗址,是层层叠加的文化沉积带。
塞纳河之所以能够成为巴黎奥运会入场的「庆典大道」,泰晤士河沿线之所以能成为大伦敦规划最主要的「机会区」,都证明了河流作为超级符号,有潜力通过城市更新,从文化遗产变为未来经济的载体。
▼
伦敦泰晤士河沿岸
河流是一条「空间实施」的主轴线,代表了城市以「人」为核心的逻辑重构。
在工业社会,无论是纽约的缔造者罗伯特·摩西,还是规划大师柯布西耶,都认为城市应该适应汽车主导的未来生活,以道路为脉络构建「车轮上的城市」。
但到了后工业社会,货物运输的「物流」被服务经济的「客流」、「信息流」以及「智慧流」所代替。
消极的道路空间很难成为高端要素的载体,反而是河流因其「超级符号」的多维度价值,更能吸引服务经济的关键要素——人,更有潜力打造为知识经济的走廊。
旧金山从80年代开始拆除滨水区的快速路,首尔从90年代开始恢复清溪川的自然水系,都证明了河流更适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更新的主要空间线索。
▼
首尔清溪川
河流是一条「建立共识」的主轴线,更容易达成开展城市更新的集体行动纲领。河流作为超级符号,具备强认知穿透、高情感连接、高价值定位的特征。例如,大部分巴黎市民能够识别出塞纳河的简图,对塞纳河的文化认同度超过埃菲尔铁塔。
在公共领域,这种符号能量可以从多个角度减少分歧,建立如何开展城市更新的共识。
例如,泰晤士河致力于建设一条由源头到大海的国家步道,为此持续推动滨水私人领地对公众开放;波士顿查尔斯河则建立了治理工业污染的共识,众多民间环保团体围绕「在河里安全游泳」这一具体目标而努力。
▼
查尔斯河休闲空间
以上这些集体共识,将在潜移默化中协调多元参与主体的行为,并决定相应更新方案与公共政策的取向。这种"符号-空间-行为"的共振效应,是其他城市更新项目难以实现的。
03
重塑河流「超级符号」的三个关键
心理学层面的超级符号具备三大特点:人人熟知、融于生活、引发行动。这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的三个关键——
如果更新方案只面向一部分人,那它不会成为超级符号;如果方案不能融于生活,没有用好河流多维度的感官体验,那它不会成为超级符号;如果方案不能激发人们观赏、消费、社交、创作……的行为冲动,那么哪怕它是个超级工程、超级景观,依然不会成为超级符号。
从这个角度看,塞纳河畔杂乱的旧书摊并不「低端」,嘉陵江上的汽笛声并不「吵闹」,锦江上飘荡着的烟火气也不「难闻」……
▼
塞纳河畔
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不需要网红式造景的文化空虚,要的是城市集体记忆的真实触点,要的是能为城市各方面赋能的公共财富。
如何更好推动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发挥城市母亲河作为超级符号的潜在价值?接下来,本文将简要阐述打造河流「超级符号」的三个思考角度,让读者在实践层面,对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建立更加直观的印象。
1. 方案够「融合」吗?
如果河流是本厚重的书,那么更新方案最好不要只把她做成一本漂亮的杂志。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融合规划,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必然,更是激活河流超级符号价值的核心路径。
▼
河流承载着城市厚重的文化
首先,河流在自然、经济和人文地理层面与城市深度耦合,其更新本来就需要跨越单一功能维度,构建从宏观城市空间战略开始,一直深入到微观场景营造的协同框架。
其次,作为超级符号的城市河流,其最大的价值并不在物质空间层面,而是文化空间和认知空间,能够为各类活动赋能。
因此,以「文-旅-城-人-产」融合的方式推动河流更新,让河流成为多要素融合的「活的有机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实现生态价值、空间效能与经济效益的共生共赢。
▼
「文-旅-城-人-产」融合的方式推动更新
激活河流超级符号价值
第一,整合「多层战略」。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很复杂,但也是个巨大的战略机遇。
在宏观层面,河流往往和区域均衡发展、城市交通组织等结构性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成为实施城市重大战略的抓手。
例如,泰晤士河东西两端、南北两岸的发展失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伦敦规划的核心问题。
1986年成立的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LPAC)首次提出「世界城市」议程,将泰晤士河东段的河口门户区(Thames Gateway)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此后,持续推动了金丝雀码头、格林威治半岛等区域的城市更新,涉及的城市人口高达150万。
▼
成为伦敦第二商务区的金丝雀码头
在中观层面,河流沿线更新不能仅仅考虑「空间挖潜」,而是要通过开展产业规划和功能重构,实现城市发展质能的转换。
例如,巴黎下大决心逐步关闭塞纳河两岸的城市快速路,结合城市更新推动景观化、步行化改造。这样,塞纳河才能更好地串联众多历史文化地标,成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的超级文旅引擎。
在微观层面,河流在生态、文化、产业上的多维度价值,需要通过复合的功能载体实现具象化,因此场景营造成为更新的关键。
例如,杭州的拱宸桥用「世遗带动非遗」,让游客不仅能参观大运河和拱宸桥,更能在一个紧凑的历史文化街区里,集中体验刀剑、纸扇、中医药、运河糕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运河的文化从展板文字变成真实体验。
▼
杭州拱宸桥
(来源:图虫创意)
第二,实施「五感规划」。随着互联网重塑世界,人们的消费、娱乐、社交甚至思考……都可以通过虚拟的人机互动界面来实现。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商业运营者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吸引人们回归线下生活,开展真实的社交和消费活动。
公园商业、沉浸演艺、互动文旅……等种种创新,其实都是通过更好地取悦人们的感官,用线下的「丰富度」去对抗线上的「便捷度」。
前文说到,城市河流是个巨大的能量系统,不仅能带来形态、颜色、声音、味道……等丰富的感官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官体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嵌入了人们共同的城市记忆。
总之,河流基于感官体验和文化联想的丰富「集体记忆」,是个待挖掘的巨大宝藏。例如,京都的鸭川尽管经过了现代化的防洪与生态改造,但依然保留了自然河床、草坡绿道、坡顶绿化这样立体、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游客能坐在两岸酒家用于户外观景的「川床」上,享受由河流所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在夜色下观赏樱花,在流水声中纳凉消夏,品尝京都和果子的味道。
▼
改造后的鸭川
这提示我们,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不能只注重视觉层面的规划,而要将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都纳入考量。通过「五感规划」更好地传达河流所蕴含的丰富感官信息,进而通过「全息」的体验更好地传承文化、激活消费。
第三,打造「融合平台」。超级符号的打造需要超级方案,更需要超级团队。
推动「多层战略」和「五感规划」,不仅对方案的融合度、颗粒度、实施性……有了更高要求,更需要组建包含战略、文化、商业、规划、设计、景观等在内的混合团队。
在打造超级符号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各方协同实现「空间-产业-文化-运营」的共振。
融合,意味着勇于接受变化。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并不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永续更新」,这让它成为开展规划协作的平台,为相关机构带来可持续的业务机遇。
融合,意味着推动多方参与。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绝非物理空间改造,而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组织,它将成为城市公共事务讨论的平台,持续推动相关议题的讨论与实施。
▼
多方参与,推动城市更新
总之,只有将河流视为活的有机体而非工程对象,才能激发出其作为城市超级符号的全部潜能。
2. 运营够「社群」吗?
回顾历史,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河流紧密相连,河流培育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集体情感。例如,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对于全村集体护水、抢水都不会陌生。
浙江金华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修建于东汉,灌溉农田近三十万亩。在漫长的时间里,白沙溪两岸的村民对于如何协调用水、如何维护水利,达成了持久的集体约定。
再如,古代的商贸运输依赖于河流,在沿线培育出了共同的贸易规则、商业文化。汉萨同盟本是一个中世纪在欧洲北部开展航运、商贸的自治城市联盟。如今这些欧洲城市依然以汉萨同盟的名义举办贸易展会、开展文化交流。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北方电商强市中,山东临沂、河北沧州、河北保定都是运河旁的古代商贸城市。因此可以说,基于水利、商贸活动所塑造的文化共识与协作意识,是推动河流成为超级符号的文化源头之一。
河流这种跨群体、跨流域凝聚共识、推动协作的属性,在如今的城市化社会中有着很大价值。
这是因为随着人们从乡村走向城市,传统的亲密人际关系逐步疏远,城市变成了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弱,个人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下降,城市变得更加以功能、经济、效率为导向。
最终,城市越来越难以建立起互敬互助的社区意识,难以建立起解决公共问题所必须的共同体精神。
如果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能够注意到这一困境,用好超级符号对于建立共识的作用,就有可能将河流打造为促进人们建立社群的粘合剂、强化社群凝聚力的催化剂。
▼
用好河流超级符号,强化社群凝聚力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我们在国内外众多案例中都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就是河流是城市组建各类社群组织、开展公私合作开发、推动跨流域城市协同的最佳媒介。
例如,波士顿围绕查尔斯河污染治理、环境提升所形成的共识,对于留住高素质人群、发展生命科学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亮马河围绕打造国际化水岸,激活潮流消费所形成的共识,得到了政府、两岸商业企业、体育艺术社群以及周边群众的一致支持,最终将亮马河打造成了北京的一张名片。
▼
全面升级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第一,社群参与治理。河流是城市规模最大、展示性最强的公共空间,河流因其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产业价值而成为城市最核心的公共利益。
基于这两点基本属性,河流很容易成为建立社群组织、开展公共事务讨论的界面。这对于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泰晤士河为例,英国亨利皇家赛艇会(Henley Royal Regatta)始于1839年,比奥运会还要历史悠久,是赛艇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公开赛事之一。
▼
英国亨利皇家赛艇会上正在比赛的船员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每年7月,国际顶尖赛艇队伍以及各个水平的爱好者齐聚泰晤士河畔的小镇亨利,共同参与300多场具有国际水准的比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赛艇运动员和观众。
而除了赛艇、马拉松、徒步等体育运动俱乐部开展「社会办赛」,泰晤士河还孵化了大量的环保组织、文化社团、治理社群等。他们有的开展捡拾垃圾、动物保护等活动,有的聚集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爱好者,最终成为泰晤士河保护、治理的中坚力量。
对中国而言,这种开放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治理的方式,对于已「不堪重负」的地方政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前提是进一步推动水域、岸线向社会有序开放,并建立起「公共利益公共管」的社会机制。
▼
亮马河大力推动水域、岸线向社会开放
图为市民夜钓活动
(摄影@薏米)
第二,公私合作更新。如果说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河流治理是「捧个人场」,那么在河流引导的城市更新中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则算是「捧个钱场」。
从世界各国开展城市更新的经验看,诸如BID、PFI等成熟的城市更新机制,其意图都是吸引私人资金和民间机构参与城市更新,并提供相应的运营、管理和维护等公共服务。
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后推动都市再生,其核心原则是:既然城市中80%是民间建筑物,都市再生理应由民间主导,政府则从规划、资金、法律、税务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中,由于河流所具备的超级符号属性,相较其他场景更适宜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
例如,日本大阪为了吸引全世界游客而推出了「水都大阪」战略,将早年用于工业物流的运河水网,改造为可开展水上观光的文旅线路。
▼
大阪道顿堀
与此同时,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沿线商业区、景区以及商务区的城市更新。在大阪城公园(即天守阁)区域,大阪市政府试行了日本首个PMO机制,引入了由日本电通、读卖新闻、大和房屋、NTT电信等民间资本组成的建设-运营联合体。
在后续的开发中,突破了传统公园在商业开发运营上的诸多限制,新建、改建了不少商业、文化、演艺设施,打通了游船码头和地铁站点的联系,获得游客的一致好评。
▼
大阪城公园
第三,流域产业协同。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单一的城市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流域,就能发现河流对于促进城市协同的作用。例如在流域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建立流域城市间的协同机制。
但最具价值的还是推动产业协同——即流域城市群围绕特定产业方向打造产业集群,共同开展产业生态建设、产业招商引资、企业孵化培育等工作。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河流不仅提供了交通物流通道,还塑造了沿线相似的资源、文化禀赋,让城市之间更容易开展密切协作。
世界上有不少以「河谷」命名的产业集群,例如伦敦西部的M4科创走廊又被称为「泰晤士河谷」,有着泰晤士河全流域最美的田园小镇风光。
▼
穿越泰晤士河谷的M4科创走廊
雷丁、斯劳、布里斯托等城市围绕半导体、航空航天、军工技术等产业集群开展协作,集聚了高通、空客、罗伊斯、爱立信、华为等企业。
再如,位于德国巴符州的「内卡河谷」被称为德国隐形冠军的孵化地,是戴姆勒奔驰、保时捷、博世等知名企业总部所在地。海德堡、曼海姆等城市拥有众多名牌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在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上连续多年位列第一。
▼
海德堡俯瞰
3. 价值够「公共」吗?
正如河流在流动中完成水的循环,符号通过「被使用」实现了价值的循环。因此将河流打造为超级符号的最后一步,是价值转化的过程。要把人们对于河流的美好认知、多维感知以及行动暗示,转化为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对个人或社会有增益的行为。
但是,与广告借用超级符号完成「品牌嫁接」的功利性考量不同,河流天然具备公共和公益的底线属性,应该为社会提供公平的「价值赋能」。
从公共财富角度看河流,既有物质性的一面,也有精神性的一面。物质性公共财富的属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以及公服设施等,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塑造美好生活的直接保障。
▼
北京亮马河亲水空间改造,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精神性公共财富的属性包括自然教育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市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等,是塑造集体共识、推动城市发展的底层动力。在市场经济中,以上公共财富都提供了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本。
城市的公共财富越雄厚,城市的吸引力就越强——它们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城市对人才、企业的吸引力。河流作为城市公共财富所起到的作用,有点像白居易在《春题湖上》所写的那样,「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当然,公共财富并非立刻能利用、转化的资源,其价值实现依赖于制度设计与管理创新,但政府需要成为价值转化最初的授权者和推动者。
例如,为了实现「水都大阪」的愿景,大阪放宽了对于河道利用的限制,并在相应区域成立由本地市民、企业组成的委员会,用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在游客云集的道顿堀河段,大阪市政府将河道改造运营委托给了私营机构,开展了岸线亲水性、水上游船以及夜色经济的提升改造。
▼
道顿堀亲水空间
再如成都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试点城市,将锦江两岸的点状更新和建设完整性社区结合起来,让锦江成为了一条充满烟火气、助力美好生活的幸福河流。
▼
锦江夜色
第一,共建公共品牌。区域公共品牌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西蒙·安霍特提出,指一个地理区域的集体品牌,通过相应的品牌技术和营销策略,可助力该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由于一个区域本质上「植根于历史、文化和生态系统」,区域公共品牌相较产品品牌有更丰富的信息内涵,代表了该区域的独特性和综合竞争力。
此外,区域公共品牌作为公共产品,往往被纳入一个协同网络,可被用于「连接产品、空间、组织和人」。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区域公共品牌与人才、企业、资源的争夺息息相关,因此很多城市都在推行相关战略。
纽约的「I ❤ New York」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区域公共品牌,它无处不在,成为了纽约包罗万象、开放包容的象征。河流引导下的城市更新,为城市围绕河流塑造区域公共品牌提供了机遇。
▼
「I ❤ New York」logo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例如,泰晤士河旅游营销合作伙伴 (VTMP) 是一家公私合作组织,致力于通过泰晤士河旅游(Visit Thames)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将其打造成领先的旅游目的地,合作伙伴包括景点、行业协会、企业、酒店、运输公司和公共部门。
大侦探波洛的扮演者,英国著名演员大卫·苏切特在该网站的主页上写道:「泰晤士河联盟的宗旨是提醒人们,泰晤士河不仅仅是伦敦的象征……我们携手合作,才能真正推广英格兰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第二,共创产业地标。产业地标指的是一个标志性的产业区域,该区域同时具备产业优势和空间特色,代表了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以及影响力。
▼
位于河畔的产业地标——东伦敦数字创意园
在城市间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打造产业地标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知名度和可见度,从而更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因此,产业地标不仅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是塑造城市形象和增强区域软实力的核心。
产业地标不见得需要河流,但围绕河流打造产业地标,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一方面,依托河流这一超级符号打造产业地标,除了更有利于提升产业知名度之外,还能传达该产业集群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提升人才和企业的向往度。
正如前文提及的泰晤士河谷,周边有着英国代表性的田园风光,有古老的大学和皇家城堡,还是举办亨利皇家赛艇会等赛事的圣地。因此,泰晤士河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国内外企业,成为了英国的「高科技产业地标」。
▼
泰晤士河谷是英国的「高科技产业地标」
吸引来大量国内外人才与企业
另一方面,前文提到河流是推动流域产业协同的媒介,有潜力上下游共同构建产业生态。例如,德国的内卡河谷围绕大学、研究所、龙头企业以及完善的创新转化生态,成为了德国的「隐形冠军产业地标」,被誉为「整个德国产业成功的秘密在内卡河谷」。
第三,共享品牌媒介。品牌媒介是指通过传播机构或传播产品,建立在个人或组织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传播关系,其核心在于传播品牌理念、文化与价值,并通过媒介手段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公信力、影响力和忠诚度。
河流作为超级符号,是具有可识别性的空间,是组成公共记忆的一个元素,同时也是可转换的物质。因此,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及「城市产业地标」的基础上,河流还能够「化虚为实」,成为品牌展示和价值转化的实体媒介。
例如,西湖之所以成为杭州的超级品牌媒介,与2002年启动的「还湖于民」行动有着很大关系。
▼
杭州西湖
当时,杭州下大决心拆掉景区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
通过这一行动,改变了「花港观鱼」「平湖秋月」等传统景区「能级低」「方向散」的局面,形成了景区内外生态人文环境的大统一,促成了游客自发传播西湖的大品牌,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从后续杭州的「口碑账」和「经济账」来看,门票收入的损失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
西湖举办的活动
而在河流城市更新的领域,全世界有很多将河流打造为公共品牌媒介的案例。
例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通过「river walk」的改造建设,串联了中心城区主要的文旅景区,集中展示了边境风情、特色美食以及节庆赛会等城市特色,并且将河流岸线做成了公共艺术、地方文化的流动展示平台。
▼
改造后的圣安东尼奥河
(来源:图虫创意)
04
结语
在后工业时代重构城市价值坐标的今天,河流的复兴绝非简单空间载体的更替,而是代表着城市从「效率」到「效用」的价值跃迁。
我们将从「效率」至上的现代化城市,转变为更侧重人本「效用」,注重历史、文化、自然的城市。
从伦敦到上海,从巴黎到北京,世界上已经有,并且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城市,将以这样的理念对城市母亲河进行大规模的更新。
这种更新既需要唤醒沉睡的河流文化基因,更依赖河流「生态+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系统性重构。而这,或许是破解众多城市「同质化」困境的一把钥匙。
(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坚信河流必将激活城市,重新成为城市的宝贵资产,正如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1858年的一篇日记里所总结的——河流是城镇的翅膀。
他写道:「宽阔河流的风景中有一种东西相当于文化和文明……河流在它的解放力上优于湖泊。它有流动性和无限的长度。一条河流触碰城镇的脊背,就像一只翅膀。这只翅膀也许还没有被使用,但随时可以把它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