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骑行人,「卷」到了车架定制上
当代骑行人已经卷到什么地步了?
现在的骑行人,从头到脚,已经没有一处能「将就」。
从头盔的涂装、骑行眼镜的反光膜,到轮组的贴纸、坐垫配色,每一寸都在表达风格,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出差异感。
骑行,正逐步从通勤方式进阶为新的生活方式符号,从竞技层面的「骑得快」,走进了审美战场。
数据显示,天猫骑行品类已连续三年成交增速超50%;中国自行车协会也指出,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自行车及相关骑行服装、穿戴装备、自行车配件等产品的销售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当下,在这个社交媒体主导的骑行场域中,车不只是车,是穿搭的延伸,是个人风格的具像化表达。谁的整车配置更懂审美、谁的装备组合更有想法,已成为骑行文化的一部分。
社媒上车架DIY帖子众多
但过去,大多数品牌提供的配色有限,想要拥有风格化的整车,用户只能将车送去贴膜、DIY改色;而在更发烧的圈层中,联名款、艺术家合作、私人定制更是成为成为高阶玩家的刚需——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车「独一无二」。
因此,源于德国的自行车直营品牌Canyon看到了市场机会,干脆把「车架个性化」这件事,做成了一整套系统化解决方案:MyCanyon定制化服务。
上周末,Canyon在上海举行发布活动,正式宣布「MyCanyon」个性化定制计划登陆中国市场。
即日起,亚太地区的骑行爱好者可通过Canyon官网或App,定制专属于自己的Canyon自行车——无论是涂装颜色、性能组件,还是细节标识,都可根据个人需求量身打造,真正实现风格与性能的双重表达。
该计划首发车型为Aeroad CFR公路车,定制流程围绕「共创」理念展开,整体操作简洁直观,便于用户完成个性化配置。
用户首先可在适配系统中,根据个人骑行姿态自由调整坐垫和把立长度,确保最佳舒适度与操控体验,然后在性能组件环节,自主选择变速套件、轮组和轮胎组合,以满足不同强度与路况的需求。
最后进入外观美学模块,可在Fabrio、Mano两大原创系列中任选或挑选由涂鸦艺术家Felipe Pantone与产品设计师Elena Salmistraro联名打造的Opus系列,再通过添加个人名称贴纸,为整车注入独一无二的视觉符号。
MyCanyon所交付的不仅仅是一辆自行车,更将每位用户的个性审美与骑行哲学具象化,为消费者定制出专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当天,Canyon品牌挚友、传奇铁人三项运动员、三届Kona世界冠军Jan Frodeno的现身,也为「MyCanyon」计划的发布增添了一抹鲜明注脚。
在和TRASHGUN的交流中,Frodeno形象地比喻:「对我来说,自行车就像养一条小狗,有陪伴、有情绪,也有爱。」道出了他对骑行的深厚情感。
在Frodeno眼中,Canyon不仅是一家制造自行车的公司,更是一个愿意与运动员深度共创、持续打磨产品细节的品牌。他坦言,与Canyon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品牌代言,更像是朋友,甚至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我们会一起研发、不断试错,只为造出更好的车。」
这份和顶级运动员长期协作的默契,也为Canyon在产品细节上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站在这次中国市场发布的节点上回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Canyon「定制化」策略背后,展现的品牌基因。
从「拖车」到「世界冠军」
回顾Canyon的诞生史,这个如今全球顶级的自行车品牌,其实一直在行业里扮演着「破风者」的角色。
品牌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德国。那时,品牌创始人罗曼·阿诺德(Roman Arnold)还是一名业余骑行选手,他的父亲常常带着他去各地参加骑行赛事。
在赛事期间,罗曼的父亲还顺便销售自行车零件,凭借一辆拖车和一个车库,他们开始了最初的小规模零件交易,逐步积累起第一批骑行客户。
1985年,父亲去世后,罗曼与他的兄弟弗朗克·阿诺德(Franc Arnold)决定接手家族生意。
随着业务的逐步扩大,这个家庭小作坊开始从零件销售向整车制造转型。在1996年,他们推出了第一台名为「Canyon」的整车,并在2001年将公司正式更名为Canyon Bicycles GmbH,开始自主研发和制造自行车,正式进入高性能整车市场。
Canyon从一开始就挑战了传统产业链。
彼时,大多数品牌仍依赖线下经销商网络,但Canyon却大胆选择绕开渠道、直面用户,率先实践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销模式。在那个互联网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也为品牌后来的国际化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Canyon的中文官网
凭借其前沿设计,2006年Canyon首次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技术与审美能力开始被欧洲市场重视;次年,他们成为德国国家铁人三项队官方战车赞助商,首次进入世界级竞技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成为了Canyon发展中的一块「福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Jan Frodeno骑着Canyon战车一举拿下铁三金牌,品牌也随之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爆红。
在活动现场,Jan展示北京奥运铁三金牌
伴随着品牌在铁三领域的成功,Canyon也将版图拓展至公路赛事,2012年起连续赞助 Katusha、Movistar等顶级车队,逐步站稳世巡赛舞台。
世界顶级自行车手马修·范德普尔(Mathieu van der Poel)此前与Canyon签下了十年合同
在过去这十余年的竞技征战中,Canyon不仅累积了与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大环赛名将们的合作履历,也验证了一个从赛道延伸至消费者心智的产品逻辑:专业,是最好的品牌背书。
据了解,Canyon是率先使用风洞的自行车品牌之一,也是世界上率先安装内部CT扫描仪的自行车制造商,拥有业内极为严格的质量测试体系。
此外,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DTC模式。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性能配置下,Canyon的售价会比竞争对手例如Trek、Specialized的自行车低30%——这为品牌带来了极高的性价比。
如今,站在品牌全球化的新阶段,Canyon选择进一步加码中国市场。本次亚太区MyCanyon项目的启动,也代表着品牌的上海办公室正式投入运营。
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Canyon的全球网络,更体现了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通过本地化团队建设,为国内骑行者提供顶级产品与服务体系。
正如现任 CEO Nicolas de Ros Wallace对TRASHGUN所言:「或许我们来得稍晚了一点,但我们相信,首先拥有一个超级坚实和强大的品牌,然后再进入中国是很重要的。」
在他看来,中国骑行市场正在步入一个成熟且多元的阶段,这里已经有专业运动员不断涌现、有活跃的骑行社群,也有越来越多愿意为优质产品与服务买单的消费者。这对于一个坚持性能、设计与品牌价值统一的品牌来说,这是一个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会的土壤。
「我们看到中国用户对创新的兴趣,也看到他们愿意投资于自己的健康与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愿意为认同的理念、为自己所在的骑行圈层去建立连接感。」
Nicolas还表示,正是这些特质,让Canyon选择以「社区」而非「渠道」为落点,此后,Canyon将通过本地骑行大使、社群共创、赛事支持等方式,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
总的来看,Canyon此次上海发布会,不仅是品牌全球化布局的一次关键落子,也为中国自行车产业注入了新的想象空间。
对行业而言,Canyon为国内品牌探索「技术+设计+服务」并重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样本参考;同时将「车即个人」的理念真正落地,使得个性化、审美化的骑行需求不再依赖于DIY,而是由品牌主动提供多元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与参与感,
而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一系列动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骑行从「运动」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化,联动艺术设计等形式,更加丰富了中国骑行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内容维度。
正如Nico所言:「我们在全球的使命是激励更多人去骑行,而中国,正在成为我们最期待点燃灵感的地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