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变青铜,“保时泰”驶入无人之境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汽车行业,法拉第未来堪称“打不死的小强”。据今年一季度财报,法拉第未来只交付了2台FF 91 2.0,运营净亏损超过3亿元。贾跃亭的造车之路犹如置身云雾让人看不清楚。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这样的车企,例如大名鼎鼎的“保时泰”。去年众泰汽车(下称众泰)销量仅为14台,净利润亏损超1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管却拿着百万年薪,因为此事众泰还上了热搜,引起了网友热议。

自母公司铁牛集团破产后,尽管江苏深商输血20亿元对其进行投资重整,但实际上造车产业一直处于停摆状态。在2024年财报中,众泰提及要持续推进海外市场开拓,T300车型已经具备恢复批量产销条件。那么重整再出发的众泰还能创造奇迹吗?

自主神话跌落神坛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茁壮成长的,例如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当然也有像纳智捷、陆风、观致这些退出历史舞台的。众泰的情况则有些尴尬,颇有些名存实亡的意味。

2017年6月,众泰通过借壳黄山金马在深交所上市。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资本梦,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爆发了危机。2018年初,十多家经销商、供应商在众泰生产基地前拉起横幅,上门讨债。

按理来说,上市后的众泰应该不缺钱,而且2017年销量再次突破30万辆,但现实是,作为曾经的十大自主车企,一个营收过百亿的企业连欠经销商的6000万元都拿不出来。

没有了经销商和供应商的助力,众泰的生产和销售都遭受了影响。2018年销量降至23.3万辆,收入从2017年的208亿元缩水至147.6亿元。在外界看来,只要销售、生产还能正常运转,众泰就能安然度过资金危机,然而不成想更大的雷正在路上。

500

2019年5月,有网友爆料众泰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大量离职;同年11月,电池厂商比克动力一纸诉状将众泰全资子公司杰能动力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货款及逾期违约金共计6.16亿元。

与此同时,关于众泰破产的传闻甚嚣尘上。虽然众泰多次声称是虚假消息,但业绩不会骗人。2019年营收骤降至29.86亿元,净利润出现了111.9亿元的巨额亏损。

时间来到2020年,众泰多座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屋漏偏逢连夜雨,其母公司铁牛集团因严重资不抵债早已无持续经营能力。再加上疫情的突发,众泰已经无力支撑,同年10月向法院递交了重整申请。

从上市到重整,短短三年时间,众泰就走下了神坛。实际上在借壳上市之前,众泰的危机早已浮现,只不过庞大的销量蒙蔽了外界的双眼。

从2013年起众泰先后在山东临沂、江苏金坛、湖北襄阳、安徽歙县建设生产基地,总投资金额超过230亿元,大肆扩张的结果自然是资金链的紧张。

之所以选择激进扩张,一方面彼时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机车厂可以享受时代红利;另一方面国产自主汽车品牌进入发展关键期,建厂增能为日后做准备。算盘打得好,不过众泰却忘记了自己最大的缺点:没有技术。

野路子难走天下

现在提起中国车,不仅国人赞不绝口,外国人更是惊叹不已。但是在二十年前,我国自主车企在技术上还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早期推出的车型都是“拿来”主义,众泰也是如此。

2005年众泰购买了丰田大发特锐生产线,再借用成都新大地生产资质,第一款车型众泰2008才得以上市。凭借价格优势,以及小巧的外形,2008开了个好头。

在车市站稳脚跟后,2007年收购了江南汽车,不仅获得了造车资质,还推出了江南奥拓,打入微型车市场;2008年拿下菲亚特Multipla生产线,以CDK方式引入国内,后续实现国产,命名为“朗悦”。

通过买买买,2011年众泰销量接近10万辆,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如果此时,手握资金的众泰能静下心来苦研技术,或许是另外一番模样,但偏偏选了一条捷径:模仿。

500

2013年众泰发布了首款中型SUV车型T600,凭借和奥迪Q5的神似,以及最低8万块的售价瞬间引爆车市。T600的出现也让众泰的销量在2014年挺进15万辆大关。尝到甜头的众泰从此在模仿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大迈X5撞脸途观、SR7被誉为平民版奥迪Q3、T700致敬揽胜……众泰把丰田、大众、路虎等知名车企模仿了个遍。当然最知名的还是一比一复刻保时捷Macan的SR9,这款现象级产品创下了国内自主品牌加价4万元的提车记录。

SR9让众泰走上了巅峰,销量一举突破30万规模,然而自此之后众泰迎来的却是无尽的反噬。油耗高、品控差、异响频繁、底盘生锈、吃胎严重、变速箱漏油、刹车失灵等各种问题困扰着无数消费者。

例如多位众泰T600车主经过十几次的维修,故障依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2016年3月,浙江台州十几名车主因故障频出,维权无门,拉起横幅向众泰讨要说法,像这样集体维权的案例不在少数。而彼时的众泰正在谋求上市解决资金难题,根本不关心售后服务。

做生意本质上就是长期主义,尤其汽车品牌极其讲究口碑,失去民心的众泰等同失去了金主。借鉴模仿、超低价格确实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但对于车企而言终究是一条野路子。

显然众泰的造车之法还停留在表象,只能算是一家大型的装配厂,根本没有把技术、用户放在首位。2017年国五排放标准实施,2019年国六紧随其后,当车市进入技术竞争阶段,采用老旧三菱发动机的众泰,好日子也就到了头。

下一站会是哪里?

2021年10月,众泰发布公告,江苏深商确定为公司重整投资人。在此之前,江苏深商已经将深陷债务危机的庞大集团收入囊中。接手众泰目的不言而喻,获得造车资质,工厂设备,再利用庞大集团的销售渠道,打造完整的汽车生态链。

除了获得资金支持外,众泰还招兵买马,收购上海君趣,布局新能源汽车,试图撕掉“模仿”标签。然而两年后,江苏深商就萌生了退意。2023年9月,鹏程实业通过受让方式获得江苏深商67%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而间接控股了众泰。

随着控制权的更替,众泰实控人由黄继宏变更为无实控人,进入“无主”状态。管理层虽然进行了大换血,但在公司发展上毫无作为,令股民们失望不已。

相比一潭死水的业绩,众泰在二级市场堪称活跃至极,去年收获无数涨停。很大原因在于凭借名气和生产基地,投资者认为众泰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所以近两年各种传闻接连不断。

500

长城汽车、特斯拉、宝能集团、小米汽车都被股民意淫为众泰的新接盘侠。那么成为代工厂实现起死回生,这种概率有多大呢?

2021年众泰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拥有9个生产基地。不过其中大部分工厂均属于政府招商引资,众泰仅拥有使用权。例如临沂、襄阳基地已经由当地政府转租给长城汽车。而自持工厂不是被拍卖就是抵押给了银行。

即使有财大气粗地看中生产资质,可是当下车市竞争激烈,能不能取得回报还是个问题。当然合作代工可以降低风险,但前提是众泰必须把自身的烂摊子解决好。

如果代工走不通,走自主之路就更难了。目前众泰能够实现量产的车型,一是2017年号称首款自研原创的燃油车T300,另一个是旗下江南汽车和轻橙时代合作开发的新能源U系列。

都说万事开头难,时隔多年重启造车计划,在燃油车市场,众泰肯定跟不上长安、吉利等老牌车企的速度。从市场方向来看,T300主要面向海外。去年众泰和阿尔及利亚SARL AI Auto签署了《独家代理协议》,打入北非市场,能不能开花结果就看今年成绩如何。

至于在新能源领域,江南U2在2023年2月就已面世,不过并未取得开门红,销量十分惨淡,甚至还陷入了抄袭风波。这也给未来发售的U3、U5、U6等车型蒙上了一层阴影。

结语

从巅峰期的33万辆到如今的年销14台,众泰的衰落令人惋惜。在自主品牌发展的黄金年代,凭借好看、低价,众泰大放异彩,然而这种走捷径的成功终究是镜花水月,而不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胜利。

不管是出海,还是跟风新能源,自主发展的道路注定千辛万苦。虽说很多消费者对众泰这个品牌还念念不忘,心存情怀,但想要东山再起,众泰不仅要解决资金难题,还要一切从头再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