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迪咖啡,迷失在扩张美梦中?

编辑 | 余溯

出品 | 潮起网「加盟指南」

在咖啡连锁市场,库迪咖啡的“地位”很独特。

作为中国咖啡市场最激进的“搅局者”,库迪咖啡以“9.9元低价+万店规模”的组合拳,试图复制瑞幸的成功路径。与此同时,与瑞幸咖啡之间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的他,又似乎总离瑞幸咖啡差上了那么一点。

而随着门店越开越多,在库迪咖啡2025年5万家门店的宏伟目标背后,其加盟商矛盾、供应链短板、品牌形象争议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那么,库迪咖啡的这场“以速度换空间”的豪赌,究竟是抢占市场的捷径,还是饮鸩止渴的陷阱?

激进扩张下,速度与质量开始对撞

库迪咖啡的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自2023年推出“触手可及”计划以来,品牌门店数量已经从2500家飙升至2025年初的1万余家。并且,库迪咖啡还宣称要在未来10个月内再开4万家门店。

500

面对如此宏伟蓝图,为了实现扩张目标,库迪咖啡不断降低加盟门槛,推出便利店型、店中店等轻资产模式,最低投入仅需3万元,面积仅1平方米即可开店。

但是,意料之中的是,速度与质量的矛盾逐渐显现。

比如,对于广大加盟商群体而言,库迪咖啡设备稳定性不足似乎成为越来越多加盟商诟病的问题:国产咖啡机萃取压力不稳、制冰机容量不足导致冷饮供应中断,甚至冰淇淋机因缺货沦为摆设。

与此同时,库迪咖啡的供应链管理更显粗放,热门原料如生椰拿铁基底长期断货,非核心品类如酱油、味精却强制配货,导致库存积压情况频现。

矛盾的是,库迪咖啡宣称要通过“技术驱动”实现高效运营,但根据一些加盟商的反馈,库迪总部的支持却严重缺位。

选址指导流于形式,客诉处理迟缓,甚至有加盟商因抱怨门店过度加密而被踢出沟通群……这种“重扩张、轻赋能”的策略,暴露了库迪咖啡在规模膨胀下运营体系的基础性缺失。

加盟商矛盾加剧,补贴难掩盈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库迪咖啡的联营模式以“零加盟费+按毛利分成”吸引投资者,但实际盈利情况远低于预期。

尽管官方宣称97%门店现金流为正,但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品牌旗下大量加盟商日均杯量不足200杯,远低于400杯的盈利基准线。

500

部分门店甚至因选址密集(如1公里内新增2家店)导致杯量腰斩,陷入“开店即亏损”的窘境。

为缓解压力,库迪咖啡推出高额补贴政策:月租金超1.5万元的门店单杯最高补贴14元,下沉市场日均40杯以下补贴2元/杯。

但此举目前看起来效果存疑,进而被质疑“拆东补西”。仔细算账可知,2025年若库迪咖啡半数门店需补贴,公司年支出或超50亿元,这笔投入要远超其服务费收入。

颇为严峻的是,闭店潮已初现端倪。

极海品牌的一则监测数据显示,过去90天,库迪咖啡新开门店数量达1655家,同期关闭门店1009家,闭店率高达61%。

当加盟商因亏损选择“翻牌”瑞幸咖啡或直接关店,库迪咖啡损失的不只有门店数量,公司还需返还押金与设备费用,亦会给公司的资金链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品牌形象受损+市场竞争,双重夹击在侧

综合看库迪咖啡在当下中国咖啡连锁市场的实际形象,其“店中店”模式本为快速渗透市场,却因选址混乱(如公厕旁、沙县小吃内)和Logo潦草被贴上“低端”标签。消费者吐槽“取餐窗口小如夹缝”背后,显示出品牌形象的持续堪忧。

500

此外,其产品也缺乏核心竞争力。

对于库迪咖啡而言,品牌70%的SKU与瑞幸咖啡高度雷同,但口感差评不断,米咖等新品市场反响平平……这些真实现状需要直面。

反观竞争对手,瑞幸咖啡通过自建烘焙厂+数字化运营将单杯成本压至9元以下。在过去的2024年,公司营业利润率恢复至19.6%,并凭借酱香拿铁等爆款巩固了市场优势。

而在库迪咖啡近年发力的便利店赛道中,全家、7-11凭借鲜食供应链与“一日三配”的效率“碾压”库迪的粗放管理,让库迪试图探索的“咖啡+便利店”之路面临挑战。

虽然库迪咖啡想要以“咖啡+便利店”跨界破局,但SKU仅20余款(全家超50款)、冷链物流缺失导致鲜食损耗率高,似乎反而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困境中。

如今摆在库迪咖啡面前的,是一场速度与质量的生死博弈。

库迪的困境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型之痛。其模式本质是以加盟商资金为燃料、以品牌声量为赌注的资本游戏,但供应链、产品力、运营体系的短板已对品牌发展形成反噬。

未来,库迪咖啡如果不能尽快从“求快”转向“求稳”,并在设备升级、爆品研发、加盟商赋能等环节迅速“补课”,“5万店”的狂想或将沦为虚幻泡沫。

纵观全球商业史,事实上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品牌能靠“流血扩张”建立护城河,库迪咖啡若继续迷失在速度幻梦中,等待它的可能不会是“第二个瑞幸咖啡”,而是下一个“商业案例”的反思与复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