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注定打工?

文:蔡垒磊
我们从小就学过剥削理论,劳动者付出劳动,被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给剥削,而生产经营者的利润,来自剥削劳动价值后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进入一种新模式,把剩余价值还给劳动者——卧槽,这不是web3吗?马大师是真正的web3奠基人。
但这里的区别是,web3的分配是由智能合约执行,它一经上链确认就不可篡改。但现实中会有中心权力,一旦形成了中心权力,马大师的理念瞬间崩溃,因为中心权力最后的得益一定会远大于“彼此尚且有竞争关系”的资本家们。于是最后谁都挤破脑袋去当那个分配者,整体的社会价值产出不升反降,因为大家的努力都不在真实的价值产出上,都浪费在钻营和表演上了。
让我们现实一点想一想,首先这个社会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一定不是大一统的指哪儿打哪儿。因为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该延续“所有的企业都是集体企业”,每个人包分配工作——我们已经失败过了,这样只会让效率更低,低到不忍直视,因为根本调动不起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岗也不可能匹配,最终就是大量人在大量低效的位置上尸位素餐——如果没有人用自己真金白银去对结果负责,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才要把决策“外包”给大量的私企。私企是什么?大量自我负责盈亏的节点,去对每一个行为决策的正确性进行试错,最后通过赛马机制跑出来一些决策正确的,来熨平大一统的大节点时不时会出现的重大决策错误。
现在当老板不比以前,马大师时代是“物质供不应求”,也就是谁掌握机器等生产资料,只要加大马力生产,就是稳赚,所以他才觉得那个剩余价值叫“剥削”,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只要有生产资料,你就能赚钱”的前提之上的。但他没有活到当下的这个时代,在当下这个时代里,谁剥削谁,真的说不好——王思聪倒是有很多生产资料,他赚钱了吗?他的高管们倒确实有“剥削到他的剩余价值”。
组织生产,为社会提供“别人会买单”的价值,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它依赖的不是实际生产,但却是风险更大,要求更高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营销能力”等综合素质。如果没有人组织会怎么样?人们并不会拿到自己的“全部劳动剩余价值”,而是连基础的劳动价值都没了,不信你就看一下当前的实际失业率。即你无法脱离别人的组织和平台,单独为这个社会提供贡献——就算是一个人干活的自由职业者,他也得依赖一个大的平台才能跟别人进行信息交换,否则他的劳动价值就无法产出给别人。
所以这件事的形态只有两种,要么就是出现无数的资本家,人们只能依赖资本家的组织,给资本家打工来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成功了,那就必然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在当下这个时代,应该叫“资本家应得的风险价值和综合能力溢价”;要么就是出现少量的超级平台,让个体得以在超级平台上,无需受到雇佣就能和其他人交换信息,以及为其他人提供价值。
普通人不可能既要又要,既不想被雇佣,又不允许超级平台或者超级协议的老板成为超级富豪,还不想自己承担风险去创业——你翻遍全世界的理论,都不可能让普通人做到这一点。就算是web3,绝大多数收益被绝对透明地强制设定了“还权于民”,也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捧的超级大协议,那协议的创造者一样会成为超级富豪。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被剥削剩余价值”才是正常的,不被老板剥削,就被平台剥削,被协议剥削;要么替老板打工,要么就替平台打工,替协议打工——这是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想要财务自由,靠打工是没戏的,是的,财务自由要么是创业,要么是投资,如果你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你就必然要承担投资的风险,两杯风险毒药里,你必须喝一杯,否则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人上人——你说你根本不想成为,那就当我没说,因为生活方式并没有对错。
综上,普通人最有性价比的成功路径是什么?主业+副业+投资,即有一份被剥削剩余价值的主业打底;有一个有机会发展成轻创业的副业,没发展出来也没事,试下一个,试到跑出来一个为止;再加上持续把钱投资在天花板高,起伏大,但大概率不会死的标的上,让劳动价值能在一个“长周期”里获得足够高的复利倍数。
其他绝大多数的路径都布满了万劫不复的陷阱,就算偶有成功的,也是幸存者偏差,对普通人而言,都不值得选择。
(完)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