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战机的近距离格斗(狗斗)需求已大幅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
在超远程导弹与预警机协同作战的新范式下,隐形战机的近距离格斗(狗斗)需求已大幅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现代空战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但战术灵活性仍需保留近距离交战能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1. 超视距作战成为主导,狗斗概率显著降低
"先发现、先发射、先摧毁"原则:隐形战机(如歼-20、F-22)凭借低可探测性(RCS)和预警机支持,可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外(100-400公里)发射PL-17、AIM-260等超远程导弹,通过"A射B导"模式(预警机或第三方平台提供中段制导)完成攻击,无需进入视距内交战。
杀伤链效率优先:现代空战更依赖体系化"杀伤链"(探测-锁定-打击-评估),超视距打击的成功率远高于冒险接近敌机。例如,PL-17的400公里射程和复合制导能力,使得载机无需冒险突入敌方防空圈。
2. 狗斗的剩余价值:极端条件下的最后手段
尽管超视距作战是主流,但以下情况仍可能迫使隐形战机进入狗斗:
体系对抗失效:若预警机被击落、数据链被干扰,或敌方电子战能力极强(如EA-18G"咆哮者"干扰超远程导弹制导),隐形战机可能被迫依赖自身雷达和红外传感器近距离接敌。
隐身对抗隐身:双方隐形战机可能互相规避雷达探测,意外接近至视距内(<20公里)。例如,F-35与歼-20的近距离遭遇案例显示,隐身性能抵消后,机动性和格斗弹(如PL-10、AIM-9X)成为关键。
任务特殊性:对地攻击或护航任务中,隐形战机可能需应对突发威胁(如敌方无人机或低空目标),此时机动能力仍具价值。
3. 技术演进进一步削弱狗斗必要性
导弹技术的进步:新一代格斗弹(如PL-10、AIM-9X Block II)具备"越肩发射"能力(攻击后方目标),甚至与头盔瞄准具联动,大幅降低了对传统狗斗机动(如高G转弯)的依赖。
无人机与忠诚僚机:隐形战机可指挥无人机前出侦察或诱敌,自身保持安全距离。例如,歼-20双座版专为控制"忠诚僚机"设计,进一步减少主机暴露风险。
定向能武器发展:未来激光武器可能直接拦截视距内导弹或敌机,使传统机炮格斗彻底过时。
4. 中美实战演训的启示
美军经验:红旗军演中,F-22/F-35常通过超视距打击"击杀"对手,但仍保留高离轴角导弹(AIM-9X)应对突发近战。2020年美军报告指出,F-35的狗斗训练时长占比已降至10%以下。
解放军实践:歼-20虽强调超视距作战,但依然配备PL-10格斗弹和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不落下风。
结论:狗斗成为"最后保险",而非核心战术
主要模式:超远程导弹+预警机协同的体系作战是未来空战核心,隐形战机将尽量避免狗斗。
保留能力:近距离格斗能力作为体系失效时的备份手段,类似现代战舰仍保留近防炮(如"密集阵")防御漏网导弹。
未来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无人机协同和定向能武器发展,狗斗的实战意义可能进一步萎缩,但完全取消相关设计和训练仍需时日。
简言之,隐形战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可以"轻视狗斗,但不敢忽视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