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安徽小伙全球送外卖,每天投喂10万海外华人
作者:牧龙闲人
当京东与美团在国内掀起“外卖大战”斗得昏天暗地时,海外一家外卖公司正悄然崛起,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攻城略地。
这家公司叫#熊猫外卖,英文名Hungry Panda,直译为“饥饿的熊猫”。
你可能没听过熊猫外卖的名字,因为这家公司没有国内业务,而是专攻海外市场。
创始人#刘科路,是个在英国念书的安徽小伙。
他借鉴国内外卖行业成熟的技术经验,与国外市场结合,让熊猫外卖快速崛起。
如今不仅占据着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95%的华人外卖市场,还挺进北美、日韩等地,每天有超过10万华人点开他的APP下单。
公司估值10亿美元,跻身超级独角兽之列,登上“英国增长最快科技公司50强”。
刘科路也因此入选“影响英国科技发展百人”。
● 刘科路
值得一提的是,刘科路很年轻,今年刚满30岁。
初到英国时,他还是个连公司注册都搞不明白的学生。
在异国他乡创业,一手打造出横跨四大洲的超级外卖平台,刘科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出国留学,感觉错过1个亿
刘科路是安徽阜阳人,出生于1995年,家里兄弟姐妹4个,他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且是家中老幺,父母对他没有太多的要求和限制,他可以相对自由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刘科路本科就读于宁波诺丁汉大学计算机系,他成绩优异,拿过专业第一的奖学金,自发去边远地区支教过,还曾组织过一个公益团队,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找工作。
这些经历,成了他日后成立和管理公司的宝贵经验。
刘科路第一次做外卖,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国内外卖行业刚刚起步,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公司名不见经传,还没有打到宁波。
周围很多学生吃腻了学校食堂的饭菜,刘科路便联合几个同学,把学校周边各个饭馆的菜单整理成册,在校园内分发,有人点餐他们就送餐。
生意很好,那时他已隐隐觉察到外卖市场的潜力,只是没等把这个想法落地,他就跑到英国读研去了。
“有种错过了一个好生意的感觉。”回忆当时的情景,刘科路至今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刘科路的这段经历,其实与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非常类似。
当年,张旭豪在上海交大就读期间,因半夜饿肚子,跟室友商量着成立“饿了么”,开始做起了跑腿买饭的生意。之后公司一路发展壮大,卖给阿里套现上百亿,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刘科路当年没有选择出国,而是像张旭豪那样把校园外卖坚持下去,说不准也能在国内外卖领域搅起一些波澜。
为了送外卖,暂停学业
刘科路到英国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硕士。这是一所老牌院校,与牛津、剑桥等一道被誉为英国五大顶尖大学。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虽然身在名校,但刘科路并没有把心思完全铺在学业上。
此前的送餐经历,让他对外卖行业有着极高的敏锐度,他很快注意到了当地外卖市场的“痛点”。
他发现,英国主流的外卖平台上,中餐供给率很低,还不到5%。当地华人想点个外卖,打开APP除了披萨汉堡就是炸鱼薯条,很难满足中国胃的需求。
并且,外卖页面全英文且没有菜品照片,用起来很不方便。华人想吃外卖,很多时候只能给餐馆打电话订餐,等餐过程漫长且看不到定位,体验感极差。
于是刘科路开始琢磨,要做一个专门服务于海外华人的中餐外卖平台,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刘科路是个行动派,他说干就干,联系了几个中国留学生,聚在英格兰诺丁汉市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内,就此开启了创业之旅。
2017年,熊猫外卖正式成立。
创业过程并不顺利,刘科路在英国人生地不熟,连注册公司都成了问题,所幸诺丁汉大学孵化园给他提供了支持、培训、法律指导等,帮他度过了初期的难关。
刘科路的团队成员们大多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软件和网站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搭建的。平台上线首日,他们一共投入了7名骑手,但最终只收获了6单。
残酷的现实,让这群学生备受打击,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努力查找破局之法。
为了说服更多商家入驻,刘科路带领团队,跑遍了诺丁汉市所有的中餐馆,挨家挨户地拜访,向老板们介绍熊猫外卖的优势,以及能给商家带来哪些利好。
最长的一次,他们在一家餐馆连续谈了14个小时,从配送流程谈到宣传推广,又从菜单优化谈到售后保障,耐心解答商家的所有疑问。
前前后后花了半年时间,他们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了老板们,当地100多家中餐馆先后入驻熊猫外卖。
不过,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订单并没有想象的多,日均200-300单,算下来每天亏损200多英镑。
又累又亏钱,有几个同学坚持不住,回去读书了。
刘科路则选择继续“死磕”,他在经过一整夜的辗转权衡后,给学校发了一封邮件,申请延期毕业。
“我也很焦虑。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对我来说,熊猫外卖必须从一个兴趣转成一份事业,它一定要成。”
新生助力,“熊猫”崛起
转机出现在9、10月份的新生开学季。
大批中国留学新生漂洋过海来到英国,他们初来乍到,对当地生活不熟悉,更吃不惯异国他乡的饭。
刘科路及时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他带领熊猫外卖,联合30多所大学的中国学联,推出“新生礼包计划”。
一方面在校园里大量发放中餐优惠券,另一方面则积极在新生群、论坛等线上渠道发布推广信息,广泛吸引新生关注。
这套精准营销的效果非常显著,熊猫外卖的日订单量急剧飙升,从之前的每天200多单,一跃至每天2000多单,增速近1000%。
业务范围也从诺丁汉扩展到周边的伯明翰、莱斯特等城市。
学生们打开熊猫外卖APP,能够很轻松地从附近几乎所有的中餐馆点餐,不仅操作界面是熟悉的中文,还能用微信、支付宝付款,满满的中国味儿。
● 熊猫外卖APP
到年底的时候,熊猫外卖在营收上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逐渐在英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刘科路信心倍增,同时他也意识到,熊猫外卖要想实现大规模发展,各方面都需要钱,得尽快融资。
2018年初,刘科路回国谈融资。
他先后见了几家风投机构,但一家都没能谈成。因为机构们普遍都在寻找下一个美团或阿里,要求市场广、赛道宽,没人看得上给华人送饭这种小生意。
接连碰壁后,刘科路只好重新返回英国,决定寻找当地资本。
最终,他拿到了83North 和Felix Capital(英国风险投资公司)一笔500万英镑的投资。
按当时汇率,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400万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给初创的熊猫外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资本的关注。
手握巨资,刘科路不再束手束脚,开始朝着整个英国扩张。到2019年底,熊猫外卖已基本覆盖全英。
此后,刘科路带领熊猫外卖走出英国,先后进入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100多座城市。
在北美,他用4年时间,占据了美国华人外卖市场60%的份额,成为行业第一。
在大洋洲,他并购了澳大利亚本土中餐外卖平台EASI,以及新西兰最大的华人生活服务交易平台——掌上新西兰,拿下了澳新95%的市场份额。
出色的市场表现,让熊猫外卖成了资本的宠儿,先后完成4轮共计2.75亿美元融资。
全球合作商家超过10万家,年交易额破1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中餐外卖平台。
成功的捷径:复制国内经验,与当地市场融合
熊猫外卖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国内外卖行业的经验。
刘科路曾坦言:海外本地生活服务行业整体落后中国约5年,那些在国内外卖平台验证过的经验,有50%都适用于海外,可以加快熊猫外卖在全球的进程。
把国内跑通的模式搬到国外、进行本地化改良,这种方法让刘科路少走了不少弯路。
比如骑手分级制度,好评率高的骑手会优先接大单;
而天气派单系统,则会在每次下雨时自动加价,对骑手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
还有AI路径规划,能实时综合路况信息、订单密度等,为骑手安排最优路线,效率提升30%以上。
以纽约曼哈顿为例,熊猫外卖的配送费比当地的UberEats低1/3,但30分钟送达率高达92%,完全吊打本土选手。
● 熊猫外卖小哥在路上
当然,国内的打法也并非全都适用。
刘科路曾把国内用户熟悉的“砍一刀”复制到海外,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熊猫外卖的很多用户是移民二代和留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高,不愿在这些方面花费太多的心思。只当作一个工具软件,需要点餐的时候能快捷下单及时送达,就足够了。”
不能复制的还有对骑手的管理。
在国内,平台基于算法评判骑手优劣,如果骑手评价不好,可能会拿不到单甚至被锁账号。
但这一套在海外完全行不通。
海外尤其是美国和澳洲,倾向于保护零工经济从业者(即通过互联网平台承接短期任务的劳动者),平台没有权力在无充分理由的条件下封锁任何骑手账号——算法评价下的优劣不足以作为封锁理由。
熊猫外卖拥有骑手8万余名,且基本都是众包,在全球管理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熊猫外卖面临的挑战。
为了提升骑手粘性,熊猫外卖会给骑手额外激励,并根据骑手的工作时长和订单数量,提供阶梯式补贴,促进骑手坚守岗位。
“华人消费集中的区域,熊猫骑手的月均收入大约能有4500-5000美元。”这一收入水平高于同行,刘科路对此非常欣慰。
推动中餐国际化
作为一个商业平台,熊猫外卖在满足海外华人味蕾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中餐的国际化。
过去,许多外国人对中餐的印象是重油重盐且包装简陋。
为了改变这一刻板印象,更好地推广中餐,刘科路绘制“世界味觉地图”,联合全球各地的中餐馆,对菜品进行针对性改良,以适应不同国家地区消费者的口味。
在美国得州,当地人普遍对糖比较敏感。
刘科路与当地中餐馆开发了低糖版的宫保鸡丁,在保证主食材和传统风味的情况下,加入当地特色香料。
这一变化效果显著,改良版的宫保鸡丁复购率提高了45%,深受得州人欢迎。
在法国巴黎,刘科路联合当地中餐馆,推出“法式蜗牛麻辣烫”。
该菜品将中国麻辣烫与法国传统美食蜗牛相结合,独特的口味吸引了大量当地消费者,成为单店月销量破万份的超级爆款。
刘科路的这些举措,为中餐在海外的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说:
“以前我总觉得vision(愿景)这个词很虚,但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带领中餐走向世界,这就是我的愿景。”
● 刘科路
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驻外使馆向海外的学生们发放防疫健康包,然而特殊时期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了困扰人们的难题。
刘科路得知情况后自告奋勇,通过熊猫外卖,将6万多个健康包及时送到数量庞大且分散的学子们手中。
他表示:“我希望用我的平台,让更多海外华人不仅享受到地道的家乡味,也能感受到家乡的亲情。”
● 熊猫外卖配送员用专车派送健康包
熊猫外卖覆盖着全球四大洲100多座城市,为了掌握各区域的运营状态,刘科路成了国际航班上的常客。
2023年一共飞行55次,几乎每周都有一段时间在飞机上度过。飞行距离25万公里,相当于绕着赤道跑了6圈多。
繁忙的工作,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直到现在他仍然没有读完研究生。
对于学业,刘科路没有将思维局限在传统的认知框架内,他认为书随时都可以回去读,但有些机遇和事情一旦错过,就很难再追得回来了。
长期以来,中餐创业者在海外属于被忽略的群体,大多数中餐馆由于语言、文化等障碍,没有入驻任何平台。
而熊猫外卖将他们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更加坚定的中餐文化力量。
刘科路的目标是,能够培养10万家年销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中餐厅。这对于熊猫外卖而言,意味着年交易额要达到千亿美元级别。
虽然目前距这一目标尚远,但刘科路充满信心:
“那个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定义为把中餐带向世界了。”
● 参考资料:
[1] 新民晚报|95后留学生在英孵出“饥饿的熊猫”
[2] 中国企业家杂志|95后留学生,用7年打造出年交易额10亿美元独角兽
[3] 智象出海|对话熊猫外卖创始人刘科路:在海外不能完全复制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