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形式,语言承载的文化是实际

【本文来自《现在的孩子2岁就进幼儿园了,幼儿园里全教普通话,根本就没有方言的生存空间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语言是形式,语言承载的文化是实际。

现在交通/信息的沟通远比过去高效,那么就像热的传递一样,不同地区的文化特性也会逐渐淡薄。

所以,当方言承载的地方文化的自身特有性在逐渐生活中消失时,方言的消失也是必然随之的。

反过来说,坚持方言,实际上也就是要坚持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化特性。

这个是客观发展的问题,有些地方相对沟通较少,那么它们的地方文化相对其他地方传来的信息就显得更强势一些,但这个只是因为“沟通较少”,而不是“地方文化强势”。

当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化特性已经逐渐淡化后,方言和地方文化的直接关联性就可以视为没有了,也就是除了极少量的“语音”材料,用通用语也能直接研究地方文化时,那就等于是这种方言开始走上了没落消失的道路。

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像“汉学/敦煌学”,如果我们本身全面西化,不去研究这些了,外国人用外语照样在研究,而汉语汉字在那时就只是一个“研究所用的符号”而非“实际文化的意象” 了。

所以,我们保留或不保留方言,实际应该是注重于保存方言承载的地方文化的自身特有性,如果能在专业领域保留下这些,那么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存不存在,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