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被质疑集体维权,造车新势力的信任大考

文 / 大力财经

汽车圈最近又双叒叕"吃瓜"了!本以为小米SU7 Ultra能靠"性能怪兽"人设一路狂飙,没想到却因动力限制和碳纤维前舱盖"货不对板",被车主们集体"怼"上了热搜。

这届网友锐评:"小米这是把汽车当手机系统玩OTA呢?还是把用户当韭菜割呢?"这场风波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漩涡,更撕开了新势力车企在"宣传话术"与"产品落地"间的巨大裂缝。

咱们今天就来盘一盘,这场"造车神话"是怎么变成"维权修罗场"的?

500

01 车主怒吼:"宣传的马力是天上飞的,现实的限制是地上爬的!"

小米SU7 Ultra上市时高调宣称"1548马力狂暴模式",结果用户提车后突然收到OTA更新:马力直接砍到900匹,想解锁全功率?先去浙赛刷出1分46秒的圈速!这操作让车主们当场裂开:"合着我买的不是车,是张赛道门票?""北上广深都没认证赛道,我上哪解锁去?"

更气人的是,小米事前压根没提过这茬儿,购车合同里也找不到半句限制条款。面对质疑,小米紧急暂停更新,甩出"5000积分+洗车机"的补偿方案,结果车主集体吐槽:"打发叫花子呢?我缺的是洗车机吗?是被当猴耍的愤怒!"

选装价4.2万的"赛道级碳纤维前舱盖",被车主用鼓风机实测出"零导风":对着进风口狂吹,机舱里连张纸都吹不动。车主辣评:"这哪是散热神器,分明是给爱车贴了层'智商税皮肤'!"

小米回应"表达不够清晰",提出未交付订单免费换铝盖,已提车用户补2万积分(约2000元)。但车主们算笔账:4.2万真金白银换2000元积分,相当于"用买LV的钱买了个塑料袋,最后赔你双袜子",这谁能忍?

500

02 维权名场面:退车!退一赔三!集体维权视频冲上热搜

数十位车主拍视频集体"晒订单",有人举着合同喊:"雷军你看看,这上面写马力限制了吗?"还有车主组建百人维权群。

面对车主怒火,小米的补偿方案被批"毫无诚意":动力缩水问题,5000积分顶多值500元,连油钱都不够;碳纤维机盖的2000元补偿,更是连选装价的零头都不到。有车主灵魂拷问:"如果宣传时就说'马力看心情给,机盖是装饰品',谁会花几十万买你这车?"

此前SU7高速事故舆情还没完全平息,这次又撞上"宣传翻车",网友锐评小米"重营销轻产品":"发布会吹得天花乱坠,实车却像'期货',拿用户当小白鼠呢?

"更致命的是,这动摇了小米"性价比+真诚"的核心人设,不少潜在买家表示:"还是等特斯拉/比亚迪/问界吧,至少不玩套路。"

03 小米生死时速:是"翻车"还是"翻盘"?

截至目前,小米对车主最核心的"退车诉求"仍未正面回应,只是重复"优化功能+积分补偿"。业内警告:"拖得越久,口碑越烂,看看当年某新势力的'刹车门'就知道,冷处理只会让用户更寒心。"

如果小米能痛下决心:1. 无条件接受退车或按三倍赔偿;2. 召回问题部件免费更换;3. 公开道歉并承诺今后宣传"零套路",说不定能逆风翻盘。毕竟当年某品牌靠"砸车维权"事件后诚恳整改,反而圈了一波好感。网友支招:"雷军要不学董明珠,亲自下场直播道歉?说不定还能上热搜洗白。"

这次小米SU7 Ultra的"翻车",就像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了警钟:汽车不是手机,用户买的不是"期货"和"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性能和尊重。如果连"说到做到"都做不到,就算打着"颠覆行业"的旗号,最终也只能被行业颠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