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 AI 生态定了!百度成“本土版OpenAI +谷歌”双料担当

500

原创ⓒ新熵 AI大模型组

作者丨樱木   主编丨九黎

苹果最终的选择,似乎将中国 AI 的格局重新进行了划分。无需争论,在 AI 时代,占领核心终端的能力,往往代表着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 

而苹果的选择,几乎等同于对这个时代最优秀 AI 公司的认可。苹果不仅拥有最多的移动硬件流量入口,同时,苹果自身具备最丰富的生态能力。这对于能够匹配的 AI 公司,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海外,代表着最强模型实力的 openAI 与最强搜索能力的谷歌,成了苹果最终的选择。 

尽管如此,苹果仍然没有放松对其的要求,比如,近日传出的,苹果正在 “ 积极考虑 ” 改进其 Safari 网络浏览器,以专注于人工智能 (AI) 搜索引擎,并摆脱谷歌搜索,这可能会在移动浏览器领域引发巨大转变。 

而将目光聚焦国内,苹果的选择更加引发人们的好奇。究竟谁能够兼顾 AI 搜索与 openAI 类似级别的 AI 能力? 

500

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  5 月 6 日报道,苹果计划在中国大陆市场推出的 AI 功能将随 iOS 18.6 系统上线,此次技术支持由国内科技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共同参与。百度文心大模型将作为云端智能引擎深度整合至苹果 AI 的核心功能(如 Siri 、视觉智能), 阿里则将提供审查机制,对AI生成内容进行本地合规审核 ,而从二者的比例上来看,据悉,百度依然是绝对的主角。据业内人士表示,按往常经验来看安全模块在 AI 服务里一般只占比 10% 左右。 

苹果在国内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志着百度将在中国市场承接 ChatGPT 与 谷歌 的生态角色 。而百度在AI搜索上的累积,也意味着苹果可以更彻底地与百度探索AI搜索。

百度此次的成功,过程并不简单,双方多年的磨合与适配,百度证明了自身在技术、产业经验,以及生态协同的能力。 而这场合作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百度又是如何从  " 国产替代 " 走向 " 生态主导 " 的?本文将进行一番拆解。 

技术硬实力:从深度到厚度500

其实,从时间线上来看,百度拿下苹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2024 年 6 月,随着苹果智能( apple intellegence )在 2024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露面,其在中国市场具体将如何落地便颇为引人关注。 

根据报道显示,彼时,苹果已与百度、阿里巴巴、百川智能等科技公司就此进行了接触。消息涉及的这三家有大模型产品的公司,均未对外作出回应。在国内,百度是苹果 Safari 浏览器和语音助手 Siri 的默认搜索引擎。双方合作拥有较为长期的合作经历。 

去年 12 月 4 日,国外科技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了更为详细的合作细节。报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苹果和百度的工程师正在改进百度的文心大模型 Ernie 4.0 ,且苹果已为使用该大模型向百度支付百亿美元费用,包括以 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式进行的计费,简单而言就是按照用户的调用次数来收取费用,以及模型再训练和微调所需的成本。如此待遇,是 OpenAI 也没享受到。 

这样的成绩,其实来自于百度深厚的积累以及技术洞察力,据悉,百度是国内唯一可以确认的在 ChatGPT 公测之前就推出过千亿参数规模大语言模型的公司,于 2021 年 10 月发布。 

500

出发更早,体现在模型上,就是其大幅度的领先,百度文心大模型在  IDC 《 AI 大模型技术能力评估报告》中斩获算法模型、行业覆盖双满分,综合评分第一。其 4.0 Turbo 版本在中文理解、逻辑推理等维度超越 ChatGPT 。 

不仅如此,百度在 AI 搜索方向上的进展,也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其在应用上的能力,百度 AI 搜索不仅拥抱智能体、 H5 、小程序、独立 App 等不同形态的 AI 应用,建立多样的内容和服务分发机制。同时,在 agent 方向上,百度搜索将全面索引市场上的各类 MCP server ,为开发者提供最全的开发工具。 

500

技术的硬实力,还体现在百度在整体 AI 产业链上的厚度,自研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支持万卡集群训练,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5.1  倍,推理性能达 105 倍。这种技术深度让文心大模型能在 端侧实现毫秒级响应,端云协同延迟较国际版降低 40% 。 

而另一方面,百度“芯片 - 框架 - 模型 - 应用” 四层全栈技术栈,更是让其拥有难以复刻的技术厚度,自研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支持万卡集群高效训练,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5.1 倍,推理性能达 105 倍,这种技术深度让文心大模型能快速适配手机端侧算力限制,实现端云协同的流畅。 

而除了技术上的领先之外,产业应用的经验,也是百度能够脱颖而出的另一重原因。 

产业全布局:从手机到多场景500

除了百度长期的技术投入带来的先发优势外,一个更为重要但被人忽视的要素便是场景调用。相比闭门造车,真实的应用场景才能够更快促进模型能力的提升,对于模型的训练和提升,实战就是最好的训练场,而百度则恰好拥有全国最大的大模型产业落地规模,大量的与产业合作经历,也意味着各行业对其的认可。 

在 AI 时代,手机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牢牢把控着最广泛应用的流量入口 。在手机一侧,百度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成了,手机厂商的AI基础设施。 不仅成为头部手机厂商的选择,在应用表现上不断提升,同时,主流手机厂商也在通过百度,造就自身的壁垒。百度千帆大模型平台提供近  80 款模型及开发工具,支持厂商快速定制 AI 功能。例如,荣耀通过千帆平台开发 “百模生态计划”,结合端侧模型与文心大模型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已与三星  Galaxy S24 、荣耀 Magic6 、小米等主流机型实现集成,提供 AI 翻译、智能摘要、即圈即搜等核心功能。 

以三星为例,其  2024  年凭借 “AI for All” 战略和智能终端全面拥抱 AI 大模型的举措,以 18% 的全球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市场,三星 Galaxy S24 系列主力机型深度集成百度文心大模型,用户可通过 AI 翻译实现多语言实时交互,智能摘要功能快速提炼文本核心信息,即圈即搜则支持对屏幕内容的智能识别与搜索。这种端云协同的模式,既利用端侧模型的低延迟响应优势,又借助云端大模型的复杂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例如,在跨国会议场景中, AI 字幕翻译的响应速度控制在 0.8 秒内,且支持多语言同声传译,精准度达 92% 。 

500

当然,除了手机之外,行业场景渗透方面,百度大模型已覆盖金融、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 2024  年,百度智能云在中标项目数、行业覆盖数、央国企中标项目数三个维度均居行业第一。 

在能源领域,百度参与打造国家电网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  “ 光明电力大模型 ” 。金融领域,招商银行基于百度智能云昆仑芯 P800 芯片,支持各类开源大模型,不仅性能表现卓越,在智能客服、多模态数据分析等场景实现了显著效能提升。 

500

而百度的产业经验,还在于对于政策合规性与安全的深度理解。举例来说,手机厂商对百度的信任源于其在合规与生态方面的双重保障。政策合规能力上,百度深度理解中国数据安全法规,为苹果国行版  AI  提供本地化内容审查机制,确保生成内容符合国内监管要求。 

这种产业布局的深度与广度,印证了百度在技术积累、行业洞察和生态构建上的综合实力。从手机到垂直行业,从端侧到云端,百度正通过  “ 技术 + 生态 ” 的双轮驱动,加速构建自身的护城河。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百度似乎正在朝着更大的愿景前进。 

生态位重构:中国版 "OpenAI + 谷歌"的诞生500

此刻回头重新来看百度,似乎其生态位的变化正在进一步加深。 

一线优秀的大模型,AI搜索的绝对头部、叠加上全球最具影响力移动硬件的合作方,以及“芯片-框架-模型-应用” 四层全栈技术栈,从某种程度而言,百度已然成为中国 AI 生态中“本土版OpenAI +谷歌”的双料担当地位。

而其生态的厚度,似乎也可以看到,在未来无论是 Agent 的卡位赛,还是 AI 应用的爆发期,百度必然不会缺席。 

500

随着  iOS 18.6  搭载文心大模型落地,百度与苹果的合作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代工,成为中国 AI 生态与全球硬件巨头深度绑定的标志性事件。 

产业格局看,百度的  “ 双料担当 ” 地位,不仅重塑了中国 AI 竞争格局,更标志着本土科技公司从 “ 跟随者 ” 向 “ 规则定义者 ” 的转变。当技术硬实力与生态软着陆形成合力,百度正在书写属于中国 AI 的新叙事 —— 不是简单地 “ 替代 ” ,而是通过深度协同,让中国 AI 技术与全球顶尖硬件生态共生共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