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不靠高楼,靠“人情味”成为年轻人的诗与远方
首发 | 天府观察使(中访网旗下品牌)
作者 | 方 淓
在城市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地纷纷追求“快节奏”发展的当下,成都却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慢”姿态。这份“慢”绝非效率的滞后,而是现代化进程与人文关怀深度交融的智慧结晶,是城市发展中难得的温柔注脚。
1
孝道传承:触摸城市的温情肌理
五一期间,两则发生在成都的暖心故事,如春日暖阳,瞬间温暖了全国网友的心。先是一位成都男子毅然辞职,将患病后智力退至“2岁”的母亲当作孩子般悉心照料;紧接着,51岁的柴万斌背着88岁母亲游览成都景区的画面,更是感动无数人。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繁华都市中,成都以这般柔软且坚定的姿态,精准击中时代痛点,向世人展示其始终坚守的人性温暖底色。
难道成都专出孝子?五一期间的这两则新闻,意外揭开了这座城市的“孝道密码”。
在人潮熙攘的成都黄龙溪景区,来自凉山州会东县的基层公务员柴万斌,特意用母亲曾背孙儿的背带,带着瘫痪四年的母亲感受古镇千年文脉。他背着白发母亲漫步景区的画面,被网友盛赞为“最生动的文明教科书”。另一边,32岁的张先生,面对患上“额颞叶痴呆”、智力退化如婴儿的母亲,果断辞职。他用无尽的耐心与爱,将照顾母亲的日常,谱写成现代版的孝道赞歌,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古训。
这两个发生在不同场景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孝道文化早已深深融入成都的城市基因。
漫步成都街头,不难看到年轻人耐心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温馨画面;社区里,定期开展的关爱老人活动,也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成都的包容文化,让敬老观念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正是在这份对人性温度的坚守下,成都一次次摘得“最幸福城市”的桂冠,以独特的发展逻辑,诠释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共进的城市哲学。
2
包容万象:构筑心灵的栖居港湾
年轻人究竟向往怎样的城市?是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物质与情感需求并重的时代,大家更渴望找到一座能安放灵魂的归属地——那里有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有陌生人善意的微笑,更有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温暖纽带。而成都,恰恰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近三年,超156万青年人才奔赴成都创业就业,如今全市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位居全国第四。仅2024年,就有超50万青年人才涌入,且成都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这座城市独特的吸引力。
刚毕业的李曼分享道:“我之所以选择留在成都,就是被这里的包容文化深深吸引。我热爱二次元文化,喜欢穿着洛丽塔裙子穿梭在大街小巷,还热衷参加各类动漫展。在这里,我从未因这些小众爱好而受到异样眼光。便利店店员、街边的大爷大妈,都能坦然接受我的喜好,甚至拍照时还会收到阿姨的热情夸奖。这种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让我认定这里就是我想要扎根的地方。”
成都的包容,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更展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在郫都区,“蓉易就业”基层服务站点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帮扶,全力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年以来,成都市累计建成936个“蓉易就业”服务站点,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85万人。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温度,成为无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精神家园。
3
幸福赋能:解码发展的人文密钥
在GDP主导城市竞争的当下,成都用实际行动证明:幸福感,就是生产力。
今年第一季度,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较去年全年提升0.3个百分点。工业领域,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较上年全年加快3.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同样亮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32.7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年全年加快2.7个百分点。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成都独特的发展公式:用政策支持降低创新成本,用文化认同增强人才黏性,用生活美学重构产业逻辑。成都的发展轨迹有力证明,城市文明的高度,从不取决于楼房的高度,而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当其他城市在“抢人大战”中拼补贴时,成都只是悠然端出一盏盖碗茶,用实际行动诉说:“在这里,既能承载你的生活奋斗,也能安顿你的心灵归处。”这座不靠高楼,靠“人情味”出圈的城市,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