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最深的“国字头”车企,要IPO了
从弹簧厂到千亿营收,赛力斯不甘心只做“华为代工厂”
文|星晖
编|陈梅希
以“中国”命名的车企,一共有几个?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直接回答只有一个——成立于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一汽。但细究起来,自主品牌民营车企“赛力斯”也算一个。
古希腊语中,“赛力斯”(SERES)的意思是丝绸之国——中国的意思。这也成了赛力斯品牌的命名的由来。很多人初次听到赛力斯这个名字,可能因它的“不洋不土”而莫名其妙,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音译而来的名字,其实大有深意。
图片来源:赛力斯官网
但更多人完全不关注赛力斯,它旗下与华为合作的品牌“问界”所发出的光芒,几乎完全掩盖了这家来自重庆、有着二十年造车经验的民营车企本身。
2025年4月底,赛力斯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其实,赛力斯在2016年已经是A股上市公司了,只不过当时上市的名字还不叫赛力斯,而是知名度更高的“小康股份”,直到2022年才改名为赛力斯。
从重庆农村一家不起眼的弹簧厂,到和东风汽车合作、问鼎“中国微车三巨头”的东风小康,再到凭借问界M9一款车型,稳稳占据自主品牌高端销量榜第一的赛力斯,这家重庆民营企业,似乎一直都能精准迎上时代的风口,以小搏大成功“逆袭”。
在香港二次上市之后,赛力斯会迎来一个新的起点吗?
01
赛力斯,“起号”最快的自主品牌
从生产拉货小面包车的“东风小康”,到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赛力斯只用了四年时间,就来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汽车市场的C位。单纯从增长速度来看,也许只有一些创业早期的互联网公司能和赛力斯在营收增速这块相提并论了。
只看刚刚过去的2024年,赛力斯的营收增速达到了惊人的305%,营收超1400亿、盈利59.46亿,实现利润转正。
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AITO问界品牌,并发布问界第一款车问界M5,是在2021年。
问界M5刚刚上市时,销量并不突出,后来的问界M7也是如此。真正让问界成为爆款品牌的,是2023年上市的新问界M7,在上市的第一个月,销量即突破6万台。到2025年4月,问界M7累计交付数量突破了30万台。
如果说问界M7是中端SUV市场不可绕过的一款车,那么2024年上市的问界M9,则用实际销量——上市13个月,累计交付18万台,真正让国产新势力在50万+级别的豪华市场站稳脚跟,这是此前所有中高端汽车品牌都没有做到的事。
问界M9 图源鸿蒙智行小红书账号
相比问界M7,问界M9贵了1倍。把一款均价50万的新能源汽车卖到月销量过万台,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品牌,也只有问界一家。至于问界M9的巨大成功,有人将其归功于精准拿捏高端人群的产品定义,也有人认为是华为赋予的智能化灵魂,但最重要的一点,在刺猬公社看来,还是因为它用比豪华品牌低得多的价格,给出了越级的驾乘体验。
问界的销量也因此逐年暴涨,特别是在2024年迎来了大爆发。赛力斯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的销量分别为7.5万台、9.4万台,而在2024年的销量达到了38.7万台。
让问界年销量从0到将近40万,赛力斯只用了短短4年。在此之前,赛力斯的主要车型是SF系列的SF5、SF7,虽然也有华为智选的助力,但月销不过千辆规模。
而在10年前,赛力斯的前身东风小康,是一家面向下沉市场,主要生产面包车、小货车的公司。
赛力斯“进化”的速度,一是体现在销量和营收规模上,二是体现在品牌的高端化上。这种程度的“狂飙”,也是近几年自主品牌整体的缩影。以“丝国”为名的赛力斯,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车企之一。
02
“低调”的张兴海
与赛力斯的狂飙突进不同,赛力斯的创始人张兴海走的是极其低调的路线,在几乎每个老板都在发力个人IP的时代,张兴海则鲜少露面。
张兴海的对外发声更是少之又少。被人广泛记住的只有两次,此前一次是2022年,他建议“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登上了热搜第一;最近一次是在2024年底的第十三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暨展览会,张兴海略显调侃地说,自己干了二十年汽车,还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级”的会议。
这也从侧面说明,从山城小厂到汽车舞台的中央,张兴海用了足足二十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在最近两三年取得的,并且合作伙伴华为和余承东的光芒,相当程度上把赛力斯和张兴海遮挡住了。在此之前,张兴海足够低调,人们对这家公司的关注也足够少。
关于张兴海的故事,就更少了。其中一个最广为流传的,是张兴海在10年前花费百万,买来一台特斯拉Model S进行研究,“顺便”成为重庆第一位特斯拉车主;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能源技术,他还让儿子张正萍去美国,收购了特斯拉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的电动公司InEVit。
除此之外,人们对张兴海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不用和蔚小理米等新势力创始人相比,就算对比李书福、魏建军等“传统”民营车企的创始人,张兴海也显得过于低调了。
在给外界留下的低调印象之下,张兴海是一个喜欢冒险的登山爱好者。作家蜀水的散文《登峰者——张兴海印象》记述了多年前他和张兴海同爬峨眉山的场面,那时的张兴海就走在前面,还不住地给作者加油打气;后来,他们一同攀登到“冈仁波齐旁边绝壁上的寺庙”“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张兴海本人更是几十次带领团队进入西藏,对公司产品进行高原测试。
登山探险,一度是很多企业家用来标榜自己“敢于挑战极限”的人设标签,比如王石、张朝阳等等。但无一例外,企业家的登山经历,都成为他们商业人设的一部分。张兴海极少提及这些,就像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一样,主动隐入幕后,把光环让给合作伙伴。
在造车之外,张兴海和他的家族还经营着更多生意,有媒体形容道,“减震器、摩托车、微面皮卡和赛力斯、问界等新能源汽车,这只是张兴海商业冰山浮于水上的部分”,有色金属矿产、房地产、金融、租赁等行业,其家族都有涉及。
张正萍
更少有人知道的是,从小康到赛力斯,这家公司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虽然央企东风持有其21.68%的股权。张兴海的儿子张正萍,早在2020年就已经接任赛力斯集团的董事长;和张兴海一起创业的兄弟张兴礼、张兴明,各自持有小康集团四分之一的股权;张兴海的侄子张正源,也是赛力斯集团的董事。
创始人的低调,也使得外界对于这家公司业务之外的消息不太关心,沉默成了最好的保护色。
03
“华为代工”,赛力斯不甘心
就在上个月——2025年4月,张兴海从重庆出发,开着问界最新推出的车型问界M8,跑了一趟西藏,来测试这款车的综合性能。
M8比M9便宜了10万元,也被视作问界接下来继续狂飙的希望。4月底,距离上市不到两周,问界M8的大定就达到了6万台。
围绕问界,持续产出新的爆款车,是过去几年赛力斯内部已经反复验证过的成功经验。如何围绕着问界这块招牌把车卖好,是赛力斯最核心的课题。
带着M9的成功经验,问界在低了10万的价位段,用越级的科技配置、更强的品牌力“拿捏”这个价位段的消费者。
赛力斯陡峭的增长曲线
但继续复制2024年305%的高增长,对于之后的问界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想汽车、长安深蓝等竞争对手,都在不断拿出科技感更强、更年轻化,乃至价格更低的直接竞品。
此外,华为也在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合作,问界不再是消费者们体验华为智驾和座舱的唯一选择,鸿蒙智行品牌内部也会产生直接竞争。问界能否在其中继续领跑,还要看之后的产品布局。
当前,赛力斯几乎可以和问界画等号。为什么要说几乎呢——除了问界,赛力斯旗下还有自己的新能源品牌蓝电,同样搭载了华为Hicar智能座舱,价格也来到了10万级。虽然在互联网上“问界青春版”蓝电没有什么流量,但每月销量仍能有数千台的规模。
在问界风生水起之时,赛力斯仍然坚持做完全自主的蓝电品牌,也能说明它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抱紧鸿蒙智行大腿”,避免在产品、技术、营销上全方位依赖华为的托举,不想只做“华为代工厂”。
这在赛力斯的招股书中也有所体现。有媒体统计称,“499页的招股书,仅有10次提到华为,且都不涉及赛力斯的业务。”
蓝电品牌的推出时间是2023年3月,那时的问界已经处于销量大爆发的前夜。这足以说明,赛力斯也有“独立”做品牌的考量。瞄准下沉市场的蓝电,能否成为赛力斯的下一个爆款?这也将对赛力斯未来的销量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招股书中,赛力斯提到,IPO所获资金除了研发用途之外,还将用于出海、充电网络和新渠道营销等等。
虽然这已经是每个在香港融资的自主品牌车企固定“话术”,但依靠出海走出去获得更高销量,对于每个品牌来说也是必答题。
2025年4月的重庆经贸推介会上,赛力斯集团海外事业部总裁助理刘利颖表示,赛力斯整车已经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整车超55万辆。在香港上市,对于进一步拓展塞力斯的海外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也能起到一定助力。
04
尾声
山城重庆,向来是一个常常在不声不响之间,就冒出行业高端品牌的城市。
比如地产行业辉煌的时代,发源于重庆的龙湖地产,一度被称为全国最顶尖的民营房企。虽然发轫于西南山城,却依靠品质和服务,不断积累起了良好的口碑。
赛力斯也是如此,依靠问界M9一款产品,就在短时间内拿下了被BBA甚至保时捷统治了二十年的五十万级高端豪华市场,并且接下来的问界M8,大有复制M9的成功之势。
时至今日,尽管地产行业远不复往日辉煌,但龙湖至今依然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地产品牌。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二十年后的赛力斯,还能站稳高端吗?
参考资料
1、新华社客户端《业务高度依赖华为 H股递表前大笔花钱赛力斯新一轮资本运作面临多重挑战》
2、Report视野《赛力斯的背影,张兴海的背景》
3、蜀水 《登峰者——张兴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