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30亿元!这个湘南小县凭啥成为“粤港澳菜篮子”?
清晨的菜市场里,青翠的菜心还带着田间露珠,紫亮的茄子泛着光泽。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时令蔬菜,很可能来自一座湘南小县城——道县。
得益于便捷的冷链物流,道县人清晨采摘的蔬菜,傍晚就能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餐桌上。
作为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道县蔬菜不仅走进了本地餐桌,更跨越山海,成为湾区市民的日常选择。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2.44万亩,年产量超110万吨,产值突破32亿元,其中出口货值更是高达16.5亿元。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开拓的双轮驱动:从“湘江源”品牌认证到48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落地,从智慧农业的精准滴灌到口岸物流的高效衔接,道县蔬菜正从田间地头“鲜”行一步。那么,这座湘南小城是如何让蔬菜产业“长”出如此活力的?
沃土生金,做优“菜篮”
道县,天生就是种菜的好地方。
道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独特的山间盆地地貌造就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这里年均气温稳定在18.5℃,无霜期长达309天,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此外,道县境内潇水、沱江等水系纵横交错,灌溉条件优越,特别是中部盆地地区,地势平缓、河道宽阔,是发展优质蔬菜产业的理想区域。
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并不是新鲜事,而道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资源依赖,而是通过系统性的产业升级,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虽然道县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先天优势,但真正让这些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是当地对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持续投入。
纵观近年来道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轨迹,当地政府的两个大动作尤为突出。
一是产业组织模式的革新突破。道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联结、农户参与的方式,构建起紧密的产业联合体。
在这一模式下,龙头企业专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农户则依托标准化基地开展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发展格局,既保障了菜农收益,又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切实落地的奖补政策。道县先后出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6年)》和《蔬菜产业十条激励措施》,形成了系统化的政策支撑体系。这些政策既注重短期激励,也着眼长远发展。
既种当下菜,也育未来苗。“先天优势+后天经营”的发展模式,或许正是很多农业产区可以借鉴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系统性规划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产业发展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
与此同时,道县还加强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研发培育适销对路的特色蔬菜新品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县里正在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CNAS认可实验室建设,同步推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实施质量安全追溯赋码标识。

由此可见,资源禀赋只是产业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
纵观道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最宝贵的或许不是那些亮眼的数据,而是展现出来的“系统思维”——将自然禀赋、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市场衔接视为有机整体。这种发展理念,可能比任何单一优势都更具持久生命力。
供需对接,直通湾区
市场要什么,地里就种什么。这正是道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密码。
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供需匹配。通过对大湾区消费市场的深入调研,道县当地构建起“四季鲜销、特色外销”的产业布局。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布局,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重构传统农业的价值链。
在种植端,道县推行“订单农业”模式。当地龙头企业与香港、广州等地商超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再反向指导农户种植;在品控端,全面对标供港标准,建立从种子到筷子的全程监管体系。
“销区定制+产区直供”的模式,让道县蔬菜在大湾区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
然而,作为一个内陆县城,有一块短板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物流。
道县不临海、不沿边,要想破除这一地理局限,只有一边“延长”一边“压缩”。延长的是通道,压缩的是运输时间。
一方面,道县依托永州公路口岸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构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口岸直通”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通过“跨区直供”“一查多认”等通关便利化措施,大幅优化了蔬菜出口流程,蔬菜供港时间压缩到7小时。

这“一延一缩”的发展策略,生动诠释了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辩证法。道县的实践表明,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时空关系——既要在物理维度上拓展流通网络,更要在制度维度上优化流程效率。
在打通物流通道的同时,道县也通过打造“湘江源”区域公用品牌,让每颗蔬菜都有了品质背书。目前,全县已有48个基地获得大湾区“菜篮子”认证。
从市场需求倒逼生产变革,到物流创新破解地理局限,再到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道县蔬菜产业的湾区直通之路,展现了一个内陆农业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这条路的尽头,不仅是粤港澳的菜篮子,更是乡村振兴的新机遇。

道县的故事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从生产理念到市场逻辑的深刻变革。当大多数地区还在纠结“种什么好卖”时,道县已经转向思考“怎么种更值钱”。这背后不仅是完整的产业链思维,也源于对产业痛点的精准把握。
更难得的是,道县没有把发展停留在政策红利期,而是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培育区域品牌等举措,构建了持久的产业竞争力。这种既解决当下问题又布局长远发展的务实智慧,或许比任何单项成就都更值得关注。毕竟,能抓住机遇的县域很多,但能把机遇转化为持续优势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