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假期困局:用户难满意,商家难盈利
51假期刚过,今年民宿服务怎么样?民宿市场表现怎么样?
结论恐怕是: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暗流涌动。
先来看一组热闹非凡的数据。
2025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而暗流涌动,则体现在消费者和商家的真实体验上。
这个51假期,还是有不少用户,满心期待地预订民宿,却遭遇坐地起价、实物与宣传不符等糟心事;而商家精心准备迎接客流高峰,又常常面临用户随意退订、收入无法保障的困境。
在这场假期民宿交易的博弈中,部分用户难满意,多位商家难盈利,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宿行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用户:花钱买罪受,信任危机重重
假期出行预订民宿,本应是为了获得独特、舒适的住宿体验,可现实却让不少用户苦不堪言。
坐地起价成为假期民宿市场的一大顽疾。一些民宿商家,瞅准假期旅游旺季,游客需求旺盛,肆意抬高房价。
数据显示,泉州鲤城区市场监管局,在“五一”期间立案调查的案例中,多家民宿、酒店公开承诺“节假日住宿,最高涨幅不超过前三月均价80%-100%”,但实际订单价格,却远远突破这一承诺,虚构原价、随意涨价等行为,屡见不鲜。
消费者在预订时看到的价格,到实际入住时,可能已经大幅上涨,这种价格欺诈,让用户感受到深深地被欺骗。
此外还有一些未入住,平台却已完成核销的情况,也让消费者头痛不已。
除了价格陷阱,民宿实物与宣传不符,也是用户常常遭遇的问题。
在各大预订平台上,民宿的图片精美绝伦,房间装修风格独特,周边环境宜人,可当用户满怀期待地抵达后,却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
房间狭小拥挤、设施陈旧破损、卫生状况堪忧,甚至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无法满足。有的民宿宣传中,强调临近景区、交通便利,可实际位置偏僻,出行极为不便。
用户花费了金钱,换来的却是糟糕的住宿体验,这使得他们对民宿行业的信任逐渐崩塌。
用户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维权之路也充满坎坷。
向民宿商家投诉,往往遭遇推诿扯皮;寻求平台帮助,平台有时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和与商家的关系,处理结果难以让用户满意。
即便用户选择通过监管部门维权,漫长的处理流程和不确定的结果,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这种无奈的处境,让用户在预订民宿时,变得愈发谨慎,甚至对整个民宿行业产生抵触情绪。
商家:投入难回本,经营风险高筑
对于民宿商家来说,假期本应是盈利的黄金时期,但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用户随意退订成为商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假期出行中,用户预订民宿时,往往存在“试探型消费”心理,为了确保自己的行程,他们会同时预订多家民宿,在临近入住时,再进行筛选和退订。
这种行为导致商家的订单极不稳定,前期为迎接客人所做的各项准备,包括人员安排、物资采购等,都可能因为大量退订,而付诸东流。
民宿行业的经营成本高,而收益却难以保障。商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房屋装修、设施配备、日常维护等,还要承担人力成本、水电费用等开支。
然而,在假期期间,即便房源被预订一空,也可能因为用户的退订,而导致空置率上升,收入大打折扣。而且,一旦遇到恶劣天气、突发公共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用户的退订潮会更加严重,商家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在与平台的博弈中,商家也处于弱势地位。
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往往制定出偏向用户的规则和政策。在退订规则方面,平台通常给予用户较大的退订自由,而忽视了商家的利益。即便商家在预订规则中明确标注“不可取消”,平台也可能以“特殊情况”为由强制协调退款,商家一旦拒绝,就可能面临投诉,影响店铺权重。
同时,平台还会收取较高的佣金,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商家的经营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部分商家甚至选择减少在平台上的投入,转而寻求其他经营方式。
平台:规则失衡,责任缺失
民宿平台在整个行业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当前平台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平台规则的失衡,是导致用户与商家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台为了追求用户数量和活跃度,过度偏袒用户,在退订规则、纠纷处理等方面,制定出对商家极为不利的政策。
在房源审核环节,平台把关不严,导致大量虚假房源、低质量房源充斥其中,这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诚信经营的商家,面临不公平的竞争。
平台在处理用户与商家纠纷时,往往也缺乏公正客观的态度。当用户投诉商家时,平台往往为了快速平息事端,避免自身受到舆论指责,要求商家做出让步,而不深入调查事实真相。这种做法既没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让商家感到寒心。而且,平台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用户无法全面了解商家的真实情况,商家也难以通过平台有效展示自身优势,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交易风险。
平台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了获取更多的佣金和广告收入,平台对商家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了吸引商家入驻,降低入驻门槛,放松监管。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带来经济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损害了整个民宿行业的声誉和形象,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监管:力度有限,缺乏规范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民宿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民宿行业具有分散性、灵活性的特点,大量个体经营的民宿游离于监管之外,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细致地检查。而且,部分商家为逃避监管,采用隐蔽的手段进行违规经营,如通过线下交易、私下加价等方式,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此外,民宿行业缺乏统一、明确的行业标准。在价格制定、服务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没有清晰、具体的规范,导致用户在选择民宿时缺乏参考依据,商家在经营过程中也无所适从。对于民宿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不明确,监管部门在执法时面临困难,难以对违规商家形成有效的威慑,使得一些商家甘愿冒险违规经营。
破局之路:多方协同,共促行业健康发展
用户需要理性消费,并坚持主动维权。在选择民宿前,要仔细查看商家的评价、资质等信息。同时,要尊重契约精神,谨慎下单,减少随意退订的行为。如果确实需要退订,应主动与商家沟通协商,按照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当遭遇价格欺诈、实物不符等问题时,用户要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向平台投诉,或者向监管部门举报,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默默忍受。
商家需要诚信经营,多维度提升口碑与竞争力。商家应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摒弃短期逐利思维,注重长期口碑与品牌建设。
在价格制定上,要遵循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原则,杜绝坐地起价、价格欺诈等行为。在服务质量上,要不断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确保民宿的实际情况与宣传相符,为用户提供优质、舒适的住宿体验。
同时,商家可以通过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打造高附加值、具有个性化的民宿产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一些民宿为家庭或团体出行的客人,精心设计亲子互动空间、多人娱乐设施,满足群体出行的社交与休闲需求;还有的民宿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邀请民间艺人、手工艺人到店,为客人带来非遗体验课程,如传统剪纸、手工陶艺制作等,让客人沉浸式感受地域文化魅力,丰富住宿体验。
平台需要不断完善规则,强化监管。民宿平台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规则和政策,平衡好用户与商家的利益关系。在退订规则的制定上,应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制定出既能保障用户合理权益,又能兼顾商家利益的规则。
加强对房源的审核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评价体系,对虚假房源、低质量房源进行严厉打击。在处理用户与商家纠纷时,要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深入调查事实真相,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平台要加大对商家的服务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培训、营销工具等方式,帮助商家提升经营能力,拓展客源,并真正为商家开展一些有助于盈利的营销活动。
监管需要常态化,加强执法,完善标准。在假期等旅游旺季,开展专项检查行动,对价格欺诈、卫生不达标、安全隐患等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民宿商家的联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
同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民宿行业标准,明确价格、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标准的执行和监督,确保民宿行业规范发展。对违规商家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规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假期民宿交易中的困局,是民宿行业诸多问题的缩影。要打破这一困局,实现民宿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用户、商家、平台和监管部门多方协同努力。只有各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重建用户对民宿行业的信任,保障商家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宿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多元的住宿体验,让假期民宿市场真正成为用户和商家共赢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