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戏“兔警官”,是对女性的集体冒犯?

500

最近总能刷到“兔子警官”的执法视频。

镜头里,她穿着笔挺的制服俯身沟通,南方口音的执法用语带着职业规范下的温和“先生,这里不能随意停放哦。” 

明明是很标准又有关怀的执法行为,评论区却满屏都是“兔警官好乖”“想故意违章被她教育”的调笑,看得我无名火起。

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500

当“兔子警官”成为凝视符号

刀郎深圳演唱会后,现场执勤的“深圳兔子警官”因为出众的外貌和温柔的执法语气冲上热搜,连带着去年杭州的“兔子警官”李语蔚,一起受到了超高关注。

500

官媒和自媒体口径一致地称她们为“兔子警官”,因为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朱迪”。

一开始看到这个标签,刷到动漫朱迪与她们的对比图,我还觉得挺新鲜。

但当短视频平台开始批量产出“偶遇兔警官”系列,剧情逐渐变了味。

500

因为温柔的嗓音和具有亲和力的执勤方式,有人把严肃的执勤变成了娱乐狂欢。

故意违章多次、借机调戏,从视频里还能听到路人起哄的声音。

就连正常执勤也被说成是在作秀。

500

更让人不适的是评论区的言论。

“像女朋友在撒娇”“这腰配上制服,违章罚款我都乐意”的评论点赞过万。

500

还有普信发言,幻想她“要是追我该咋办?”“在厨房为我洗手作羹汤”.....

500

甚至有博主将她的执法片段剪成合集,配上《小兔子乖乖》的背景音乐,弹幕"想被姐姐逮捕"的轻佻话语,让人火大。

而在李语蔚和另一个女警一起徒手搬起轮胎的视频下,评论区也还是在挑挑选选:“我喜欢后面那个”“超正”。

500

抖机灵的人或许没意识到,他们所谓的“喜爱”藏着锋利的牙齿。

明明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才考上了通过率仅1/10的女警,却被一句“奶凶奶凶的,好想捏捏脸”掩去了所有实力。

500

这些搞男凝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500

对警察搞男凝,什么心理?

当职业女性以专业姿态登场,总有人忙着为她们戴上粉色蝴蝶结,将职业价值折叠进性别化叙事。

这个行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某些人面对女性权威时的复杂心态:既畏惧法律的刚性,又试图用“萌化”滤镜软化这种权威,将执法者降格为可消费的性别符号。

500

当女性以专业身份(如执法者)展现权威时,有一些男性会产生隐秘的焦虑,进而通过“男凝”进行权力补偿,用“性别化解读”消解压迫感。

用兔子警官、甜心执法等幼化标签,将法律赋予的庄严权力拆解成可把玩的萌系人设,行为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允许你拥有权力,但必须是裹着糖衣、不会刺痛男性优越感的权力——你可以执法,但要带着“奶凶”的可爱;你可以专业,但这份专业必须服务于男性的审美舒适区。

就像要求女教师要亲切如姐姐、妈妈,女医生得温柔有耐心,本质上都是在强化“女性权威需附带讨好属性”的性别霸权。

500

冒犯的话语背后,也折射出说话者面对权威时的微妙心态失衡。

他们试图用语言或动作的冒犯,将对方从“执法者”降格为“被评价的女性”“被调戏的萌妹”,本质是在高压的权力关系中争夺微小的话语权。

这跟给严厉女老师起“灭绝师太”外号、议论女上司“更年期”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通过冒犯性的轻松化处理,在权力关系中偷挖一条宣泄的小缝。

500

还有一部分人,是在延续日常对女性身体的凝视惯性。

因为在长期的社会规训中,男性就被默许对女性外貌进行公开的评头论足。

如今到了屏幕前,这套逻辑变本加厉。

哪怕对方身着制服、佩戴警号,处于职业身份,本应与个体特征剥离,部分人仍能精准捕捉女性特征,启动标准化凝视程序。

先点评外貌,再想象互动,最后将职业符号异化为私人化的审美客体。

警服、腰线、俯身时的肢体线条......都成为视觉消费的切入点。

500

围绕“兔子警官”的荒诞叙事,还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女性以专业姿态进入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权威领域,总有人试图用性别化标签消解其职业价值。

500

女性职业形象叙事,为何总被窄化?

“兔子警官”的词条冲上热搜时,评论区有两种声音。

有人在嗑“美女交警反差萌”,也有人急得直拍大腿:官方和自媒体集体给职业女性戴卡通滤镜,这不是变相的在用性别滤镜稀释她们的专业价值吗?

这话扎心,但戳中了关键:为啥女性一踏入传统男性主场的职业领域,就难逃“外貌+职业”的捆绑套餐?

从警花、学霸女神到科研玫瑰......职业能力被折叠进性别化叙事。

咱拆开看看背后的套路。

500

首先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隐性规训在发挥作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职场对女性总有一套甜蜜封印。

男警察的外号可以是警界精英、破案能手,画风硬核又中性;轮到女警察,秒变警花、警队甜心,自带观赏属性。

因为社会默认,女性的职业权威需要与女性化特质达成和解。

500

在媒体传播中,女性吸引力也会被默认为流量密码。

打开社交媒体,你肯定会看到很多标题党:95后警花温柔执法、美女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当村官、颜值逆天的庭审现场……

性别化、年轻化标签永远前置,职业成就反而成为注脚。

因为大家潜意识中就认为:女性的外貌特征比职业能力更具传播价值。

500

反差营销,也正在把人变成“流量工具人”。

女保镖的穿搭、法医的梳妆台、女运动员的美甲……这些跟职业核心毫无关系的“女性特质”,总被拎出来当吸睛卖点。

合着女性从事硬核职业,必须得带点打破刻板印象的奇观属性?

这波操作,多少有点买椟还珠那味儿了。

500

女性职业中的情感劳动,比如温柔、耐心等,也经常被默认为天生特质,其背后的专业性常被忽视。

“兔子警官”的执法风格被反复强调“温柔”,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其实是现代执法体系中“柔性执法”的专业要求。

就像医生的耐心、教师的亲和力,都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咋到了女性这儿,就成了“天生自带的性别优势”?

这本质上是对职业女性情感劳动的剥削。

大家默认她们该无偿提供情绪价值,却忽视了这些付出背后的专业训练。

500

下一次给职业女性贴上萌系标签之前,我们或许该问问自己:究竟是在欣赏她们的专业,还是在消费被拆解后的性别符号?

当法律需要借由“可爱”来被接受,当权威必须裹着糖衣才能生效,某种深层的性别偏见,早已藏在那些看似无害的调侃里。

女性职业形象的窄化,本质上是社会对性别秩序的隐性维护。

我们总说允许女性进入任何职业领域,却总要为她们的存在加上性别化注脚,这就是变相的歧视。

让职业回归职业,让个体成为个体,这才是对女性从业者最基本的尊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