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童夺冠引发的对于斯诺克运动的思考

首先,衷心祝贺赵心童拿到第一个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冠军,圆了几代中国球员的梦,希望这个冠军可以把这个运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助力。

借这次夺冠的机会,我想就很多懂球的球迷和不懂球的看球群体会关心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丁俊晖和赵心童的对比

如果你关心的是两个人谁在中国斯诺克历史上更伟大,那么这一刻两个人的地位是几乎持平的。

丁俊晖是第一个世界级的中国球员,第一个排名赛冠军,第一个拿到斯诺克三大赛冠军的球员,也是目前中国球员里面拿过最多排名赛和大师赛冠军的球员(他的冠军数量在世界斯诺克历史现在也是在前十的),可以说无论是从开创意义和职业生涯成绩的沉淀,丁俊晖都是独一份的,永远站在一个非常特殊超然的位置,用一个非斯诺克球迷能够理解的对比,他可能类似体操界的李宁。但是丁俊晖的遗憾是没有成为第一个拿到世锦赛冠军的中国球员,而且除非出现重大的技术转型突破,他很难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向这个运动历史前五伟大球员的位置冲击,甚至可能算不上前十伟大。

赵心童是中国和亚洲第一个拿到世锦赛冠军的球员,可能非斯诺克球迷不知道这个一个赛事有多特殊,但是这个赛事在斯诺克职业领域里面就是类似珠穆朗玛峰那样的特殊,比所有其它赛事都要高出一大截那种。和这个赛事特殊性类似的估计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赛,就是这个运动大家最在意的就是一个棋手拿过几次这个头衔,而不会在意棋手是不是拿过其它冠军,甚至连他的等级分都没那么在意。另外一个类似的就是乒乓球里面的奥运会冠军,这个冠军分量明显高于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分量。这个赛事的斯诺克运动里面的特殊性不仅仅是来自于它的历史,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赛制。它是唯一个从资格赛开始就用长局制进行的比赛,4轮的资格赛第一轮就是19局10胜制,正赛除了第一轮36强是用19局,后面都是25局13胜,半决赛是33局17胜,决赛是35句18胜。普通比赛除了决赛的是17局9胜或者19局10胜,其它基本上都是9局5胜甚至是7局4胜。长局制对于球员的体力和能力是终极的考验,把最终的结果里面的运气成分降到最低,所以能够拿到这个世界冠军是一个球员实力的最有力证明,是这个运动公认的终极试金石。如果你拿不到一次世锦赛冠军,你也许还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球员;如果你拿过一次世锦赛冠军,你至少曾经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球员;如果你能够拿过多次的世锦赛冠军,那么你就一定是一个伟大的球员。

而且赵心童这次因为是以业余球员参赛的,所以他是从资格赛打起,他是先打完了4轮资格赛(意味着赢了40局,打了可能有60-70局),然后再进入正赛连赢5场。他是历史上第三个从资格赛开始打最终拿到冠军的,而且前两个达成这个成就的球员Terry Griffith和Shaun Murphy打资格赛的时候都是职业球员身份,而且排名都比较高,很可能是从资格赛第3轮开始打的,所以赵心童是有史以来比赛局数最多的世锦赛冠军,打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比赛才拿到冠军的,这个对于球员的体力和集中力是一个超巨大的考验。所以赵心童的这一个冠军的确已经让他一战封神,在中国斯诺克历史的地位和丁俊晖可以并列了。考虑到赵心童的年龄优势,只要他不重蹈丁俊晖因为家庭和商业活动影响了比赛状态和心态的覆辙,他的确是有机会全面超越丁俊晖的成就,甚至是挑战整个运动前四伟大球员的位置。

如果你关心的是丁俊晖和赵心童作为一个球员,谁的球力更强,那么这个问题涉及的专业性就会比较深了。

要对比两个球员的球力(水平),我们就要拿巅峰期的丁俊晖和现在的赵心童来对比。先摆出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结论:现在的赵心童的上限高于巅峰期的丁俊晖,巅峰期的丁俊晖的下限高于现在的赵心童。

巅峰期的丁俊晖非常全面,长台准,白球控制非常顶级,而且架杆非常稳定。其他职业球员不止一次表示过非常羡慕丁俊晖的白球控制能力和说他是其中一个最好的架杆球员。但是,丁俊晖的打法有他身处的时代、家庭背景和个人性别造成的强烈影响和局限。丁俊晖打法成型期有很大一段时间是在东莞度过的,虽然理论上那个时候斯诺克运动已经从比较旧式的打法 (以Steve Davis为代表)发展到新打法 (以Stephen Hendry为代表)的阶段,新打法也已经被75年那三个老神仙作为新锐进一步推动向主流发展,但是当时整个运动还是处于新旧打法并存的阶段,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和世界斯诺克界的交流估计不够,导致丁俊晖的运杆动作明显具有新旧两种打法结合的特点,甚至更偏向于旧打法,这个严重影响了他作为一个球员的能力上限的提升。当然不是说丁俊晖巅峰期不强,但是一个顶级球员的上限差别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而这一点在最考验能力的赛事里面就会体现出来。

丁俊晖的出杆动作除了体现出新旧打法过渡期的痕迹,还缺乏一种自然的流畅感,感觉上是长期训练刻意形成的,而不是一种基于个人天分和感觉自然形成的,这个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Stephen Hendry最近说过,他最希望能够恢复到自己在14岁的时候的出杆动作,因为那个是最自然和最没有过多思考形成的出杆动作,这个说明了顶级球员最好的出杆动作就是根据自己的天分和感觉自然形成的出杆动作,这种往往是最能够发挥自己全部潜力的。成熟后可以微调这个套动作,但是一般很少大改的。丁俊晖的出杆动作一直显得过多的思考,而缺少自然的感觉,这个是一个他能力上限的大限制。

和丁俊晖相比,赵心童的出杆动作就更加自然流畅,可以说是对自己的出杆感觉和直觉更真诚的一套打法,这个可能和赵心童身处的时代、家庭情况和个人性格有关。赵心童作为一个球员的成长期斯诺克打法已经基本上完全进入新打法时代,95年之后的主力球员基本上都是采取新的打法而且有所各自发展,国内和国外的交流也更全面和到位,国内的球员培训机制也已经开始很完善。禁赛前的赵心童虽然也已经拿过三大赛之一的英国锦标赛冠军,但是他的优点和缺点都一样突出,进攻非常犀利,奇准无比,打法自然轻松,但是白球控制不够准确,选球有问题,安全球比较平庸没有很强的策略性,所以每一场球都不确定他会打得怎么样,好的时候可能几乎鬼神通杀,坏的时候是谁都能输。看得出他在接近2年的禁赛期是下了苦功去改善和提高他的打法的,所以去年底英锦赛看他和Murphy的比赛已经觉得他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这次世锦赛从资格赛开始,就感觉到他作为一个球员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在看他打资格赛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他有可能这次拿冠军,就是提高得那么夸张,因为他现在的进攻比以前更犀利了(须知道他禁赛前进攻就非常强),而且是那种很稳定的犀利,基本上即使遇到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球,都会觉得他一定可以进。他的白球控制、选球和安全球虽然还没有进入最顶级那个水平,但是比起禁赛前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这次能够拿到这个世界冠军,可以说是通过超过A+级别的击球配合B+或者A-的白球控制、选球和安全球来达成的。

他作为一个顶级球员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除了刚才说的好几个技术点离A+水平还有一些距离外,这次世锦赛明显他出现遇强愈强、遇弱愈弱的情况,对手打得好的比赛,他也打得好到上天入地,对手不好的那两场,他也打得很拉跨。但是他始终保持了比对手高一档的表现,所以他顺利夺冠了。但是要成为一个能够多次赢得世锦赛,能够长时间保持世界第一,能够成为统治球坛5-10年这种级别的球王,他还有很多地方要提高,可以说他现在进一步就是历史级的球王,退一步就可能是中国版的Neil Robertson了。

第二、赵心童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球员

赵心童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球员,很多专业评论最近经常拿他和Jimmy White对比,觉得都是那种天才型的、打球动作毫不费力的球员。但是,赵心童更像是一个Jimmy White和Stephen Hendry的结合体。

首先,他成功拿到世界冠军了,这一点就和Jimmy White的6次世界亚军不能比了,Jimmy White的6次亚军证明了他的心理和技术都存在缺陷,而赵心童很可能没有这些缺陷,又或者可以和已经弥补了这些缺陷。Jimmy White的打法是一个斯诺克历史上的异数,他身处旧式打法的全盛期,但是他的打法是非常直觉型和进攻型的,所以他是当时斯诺克界最受欢迎的球员。但是Jimmy White的打法不够全面和稳定,而且整体思路没有像Stephen Hendry那样形成一种新打法的视觉和配套能力,所以导致他在旧打法盛行的年代世锦赛决赛输给更全面更稳定的旧打法代表Steve Davis,也输过给John Parrott,然后在新打法开创者Stephen Hendry手上更是连续输了四次决赛,成为世锦赛的六亚军,可以说是斯诺克史上最伟大的悲剧英雄。

其次,Jimmy White个性非常鲜明和强烈,是和Alex Higgins并列的斯诺克浪子,这个在他球场上和球场外都有很明显的表现。而赵心童比赛里面的性格更像Hendry,在比赛里面虽然一直面带微笑,但是起伏不大,就算夺冠也不会有非常强烈的情绪表现。他现在在打法上也让人想起第一次拿世锦赛冠军的Hendry,特别那种稳定得惊人的超准进球能力,所以这次英国的转播评论员都说赵心童的打法有那种old school的味道,这里说的old school当然不是Steve Davis那种,我觉得是类似Hendry那种。

如果赵心童能够像Hendry那样把白球的控制和防守提升到顶级,能够成为一个Jimmy White和Hendry结合的完全体,那将是非常可怕的,甚至可以挑战巅峰期的O‘Sullivan了。

顺便在这里对现役拿过世界冠军的顶级球员做一句简单的特点概括,抛砖引玉让大家参考一下:

Ronnie O'Sullivan:真正的六边形战士,的确是GOAT,但是心理问题是他最大的弱点,这次和赵心童的半决赛第二阶段前更换铜圈和皮头就是典型的自己心理作死了自己。另外他的Cue Power也不算是最顶级的,但是无人可及的发力能力弥补了这个缺点。

Mark Selby:这二十年来毫无争议的第二强的球员,防守和策略第一的大师,进攻能力也是A级,很多人说他磨王不好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打法其实是合理,而且从斯诺克的真谛角度看,他的打法非常好看,是非常非常好看那种,不过又是一个被心理问题困扰一生的球员,抑郁症严重。

Judd Trump:Cue Power可能是历史前三,不知道他和Stephen Lee在这一点上谁更厉害,但是他的出杆动作存在一个天生的缺点,导致他在世锦赛表现一直不好,类似Alex Higgins,也许会和Alex Higgins一样只能拿到两次世界冠军。

Shaun Murphy:打法属于最华丽的那种,Cue Power现役也有前三,发力通透流畅,打球有很好的思路,架杆很顶级,但是...可能因为太胖了,又或者竞技心理不够强,算是一个没有能够获得和自己能力匹配成绩的underachiever,作为现役球员当电视评论员也是让人觉得他不安于做一个球员,不够专注。

Neil Robertson:公认的出杆动作最标准的一个球员,其实和Judd Trump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左手球员、成绩类似、而且还是用了同一个经纪人。他的技术其实没有明显弱点,非常全面,曾经有很多方面都是A+,但是这几年似乎各个方面就都只是A,导致反而没有很突出的点,也是一个没有能够获得和自己能力匹配成绩的underachiever。

Luca Brecel:整套技术动作就是不稳定的代表,桥手离白球很远,Cue Power和Side都能发挥出极强效果,但是也非常不稳定,上限奇高,下限奇低,属于那种长期谁都可以赢和谁都可以输的海鲜波球员,看他打车就像看一个顶级高手开拉力赛车,每一次漂移感觉都可能飞出去,多数能够没事,但是出事也不少。

Kyren Wilson:苦练型的球手,出杆非常稳定,但是整套技术动作不够流畅自然,这个可能会决定了他上限无法去到球王级别的,但是下限也不会像Luca这种这么低。

John Higgins:和Mark Selby很类似,没有Mark Selby对防守那么极致的追求,但是心理问题明显比Selby小,也因为打假球问题禁赛过6个月

Mark Williams:进球最有把握的球员,最没有心理压力的球员,完全不在意胜负,而且最近眼睛出现老花问题,没想到这次世锦赛打得这么好,所以本来要去做视力手术也不做了。他心理上的优势和经验的累积,弥补了他技术上先天比不上Ronnie和John的情况,如果眼睛不恶化,反而可能一路打到60。

第三、当前中国斯诺克球员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职业斯诺克球员是非常多的,职业里面至少1/4是中国的了,估计1/3也不远了,但是35岁以下中国职业斯诺克运动员有一些普遍的共同特点:

1、都有over-coached的问题,技术动作被规范培养的痕迹太重,导致动作细节可能都没有大问题,但是过于缺乏本身天分感觉的表达,所以普遍都存在上限不够高,而且观赏度低的问题。在职业比赛里面,这样的打法可能能够保持职业资格,但是很难出大成绩。其实斯诺克是一个非常不需要教练的运动,属于要打天才波的运动。Stephen Hendry最后悔的就是自己成绩下滑的时候找了几个不同的教练。在年轻的时候有类似教练的人物给自己做一些点拨是有用的,但是不是通过一套规范化流程去塑造一个球员的技术打法动作。大多数职业球员对教练的需求其实是心理辅导、比赛经验分享、还有帮自己留意和指出一些自己不自觉发展出来的技术动作问题。中国年轻球员普遍有在成长期被教练规范得过头了的问题。

2、普遍都有性格上过于内敛和求稳的特点,可能因为很多球员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而成绩位于中下位置的职业斯诺克球员收入偏低,导致有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都显得太在乎胜负,重视结果高于重视质量,这个反而影响了他们出成绩。而且球员外形不佳、性格没有特点,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商业价值的,这个对于整个运动和他们个人都没好处。

3、很多年轻球员打了几年职业,进步不明显,甚至有退步情况,譬如周跃龙、范争一,而斯佳辉这两年也感觉没有获得应有的进步,如果我们要发挥我们国家的体制优点,也许可以针对这类球员普遍出现的发展瓶颈现象做一些支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