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洗脑:替帝国打仗以获得融入资格和皈依认证(之四)
接下来是很漂亮的战争段落,用镜头与剧情,进一步强化了帝国/殖民理论。
片子一开场的旁白就指出,成吉思汗是位罕见的“军事奇才”,是天生的军事才能让他成为强大的征服者,横扫大地。电影里的前半部则表现,铁木真搞军事性的行动,总是很有技巧,让对手无力对付。只是苦于他起点太低,组建起来的部落太小,才处于弱势。
如今一旦实现了文明跃升,那可就不一样喽,男主一派大将风度,指挥若定,甚至镇住了正宗的帝国军将领,对他俯首听命。
特别让人无语的地方在于,这个剧组真的非常认真,非常有想法,非常地想用艺术手法表达历史的洞见。男主和妻弟们在战场上都是短打扮,朴素便捷。两位帝国原有军队的将领,穿着漂亮的亮蓝缎长袍,盔甲考究,像艺术品,铸有虎头等浮雕图案,其中一个将领还是老人家,以此表达剧组的理念:中华帝国过于富有和文雅,失去了血性,军队都是华而不实,根本打不赢仗。皇帝并不是出于虐待狂才硬扣男主,而是要靠长城外的剽悍力量补充武力,捍卫帝国。西方通俗文艺对“马穆鲁克”的形式有种特别的着迷。
冲来的敌人,所谓“满族”,居然就是札木合的部落,男主的老仇家。老仇家可是没有一点文明提升,还是老样子,在首领率领下,一大群人骑着马呼噜噜往前冲。
札木合还是一窝蜂前冲的习惯作风。
对比一下片头札木合袭击也速该部落的方式,这个强悍的部落领袖没有丝毫进步。
铁木真这边却有阵法,有步骤,把对手引入圈套之后,先是弓箭队一齐发箭,接着还有弩机队的强劲威力,然后才是短兵相接,这时又是骑兵和步兵齐上,打出了节奏和层次,打出了一个时代最高科技含量和最优战术水准的立体化战争。
札木合被诱入了埋伏,此时,埋伏圈一侧有整齐的弓箭阵在等待他的到来。
弩机一发多弩,远程打击。
于是对手大败,札木合被擒。
从影片开始,就是这个札木合一直在横行霸道,他虐杀了男主的父亲,灭掉了也速该部落,还强奸了孛儿帖,男主救出孛儿帖后,只能无奈帅部众东迁,尽量摆脱札木合的压力。如今,我们的男主跃上了不同文明层次,形成了发达文明对落后文明的碾压,终于扭转了劣势,改变了命运。
现在是札木合带上了圆枷
对比片头被札木合拷上圆枷的少年男主
胜利者带着俘虏归来,等待他的是帝国民众的夹道欢呼,皇帝坐在广场的高台上,迎接他的凯旋。这时候剧组又来了找打屁板儿的神奇一笔,男主策马来到皇帝的高台前,指着身后关在木囚笼里的札木合,对着高处的皇帝,忽然怒吼:
“野蛮人!我们都是野蛮人!蒙古人引领着满族人!”
须注意,这是电影里第一次直接出现野蛮人(barbarian)的词汇,却是由男主喊出来。此前,皇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神态都是传达同样的意思,让男主非常憋闷,但是那个优雅、虚伪的“文明人”并没有直接点破。
电影一定让男主在金鸟笼里熏足了“文明的熏陶”之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明化”,自己领悟到这个道理,然后在愤怒中,主动承认。他“觉悟”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胆敢并且有能力那样欺压他,原因在他自己,因为他是个野蛮人。为此他很愤怒,很屈辱,他要把话挑明,既是戳破皇帝的虚伪,也是表明自己有正视事实的勇气,同时指责欺压者:野蛮人和野蛮人不一样,野蛮人也可以很优秀,可以是高级文明离不开的!
在此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成吉思汗和他的民族,绝对、绝对不是野蛮人。游牧民族都不是野蛮人,游牧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绝对不是不开化、不是野蛮。
这里要打一下岔,就是,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句:
难以置信但却不可避免的结局是,西方蛮族在几个世纪里使伟大的“天朝”黯然失色。(《明朝的民族优越感及后撤》)
现实中,还真有人主动满世界喊自己是野蛮人耶!主动冲着中国喊,我们“西方蛮族”战胜了你们天朝耶。这才真是难以置信。据介绍这本通史前后出了七版,也不知上面的话最初出现在哪一版里?如果是1970年的初版里就有,那就怪诞了,当时中国正在搞“WenGe”,史学家的这声呐喊,中国也听不见哪。
搞得我都有点不敢继续笑话《成吉思汗》这部片子了。
拉回到电影,接下来是更气人的情节,皇帝当场让甘灵宣旨,敕封铁木真为“征服者们的王子”(prince of conquerors),即“成吉思汗”(Genghiskhan)。
这个片子竟然欺骗观众,“成吉思汗”就是“征服者的王子”的意思,二者是同义反复。这个胡编实在太太太、太气人了,我拒绝!
原来电影的片名是中国皇帝定的!原文“prince of conquerors”,意思是成吉思汗是世界上古往今来一切大征服者之中的王者,是征服者中的冠军,大流士、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都略逊一筹。但这个江湖地位是他自己闯出来的,怎么可能是别的统治者开恩给的呢?而且为什么是prince?在英语里,比emperor、king的级别都低。可能这是英语语境里的习惯用法吧。但是在中国古代文献里,是记载他为“成吉思皇帝”的。
当然,最为恶劣的一点在于,电影告诉观众,成吉思汗这个尊号,是中国皇帝赏赐下来的!这样矮化成吉思汗,还是让人非常吃惊!
整部片子,这应该是让我最无法接受的一点。
有谁敢编凯撒是中国皇帝赏赐的尊号吗?中国人自己都不敢!
剧组这么胡来,究竟目的何在?从整个剧情来看,是对“帝国”这个概念过于痴迷,同时,对“先进文明”极其迷信,对所谓“落后文明”无比轻蔑。在这里我们又要陷入学术讨论的危险,那就是当时的蒙古人不是野蛮人,“可汗——汗”这个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成吉思汗”这个尊号是从那个古老丰富的传统下来的。
这个剧组的卑鄙之处在于,他们先把铁木真及其同胞表现成野蛮人,然后据此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智力,没有文化传统,能够自己发明一个帝王称号。因此,让一个古老帝国、先进文明替他们想出这个称号,并且赏赐给他们,才是合乎情理的。
这真是气得人连开“打屁板儿”玩笑的心情都没有了。
而且还有一个让人困惑的点,对中国人来说不重要,但在西方人那里则很重要,就是不知道剧组究竟承认不承认成吉思汗是个皇帝(emperor)?还是真的认为他最高级别只到王子?从片尾的旁白来看,好像是这个意思,因为旁白说,最终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做了中国的皇帝。
但是影片在这里的水平很高,在众人随即高呼“成吉思汗”的声浪中,铁木真的表情很难形容,可能有激动,但反正没有喜悦。
蒙恩受封帝国一品亲王一刻的男主
然后影片继续进行帝国论和殖民论教育。男主困为皇帝的金丝雀的生涯,对他是有益的,他不仅成长为帝国军人,跃升为王爷,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成熟起来,而且找到了知识,实现了他的初衷。他发现了火药。中国人只知道用火药放烟花搞娱乐,但男主却想到用它做炸药,做火炮,指示一直忠实追随他的老巫师带人研究。
在第一次观察火药的操作与效果时,他难以置信地问甘灵:到目前为止,你们就用它制造迎宾的雷声?甘灵说:有时候也放烟花逗孩子们开心。
敕封一等荣恩亲王携王妃一行了解火药的研发情况。
男主求见皇帝,请皇帝开恩,准许他带着部族出关,回归故土。
皇帝以一向的轻慢态度驳回:朕不能准。
男主提醒皇帝:我已经多次向你谈过,我有着统一自己民族的梦想。(到这里才知道,这些年,他一直试图和皇帝交心来着。)我现在已经有人力来完成这个任务了,我已经很好地改变了他们。
皇帝更恶劣了:是我养活着他们,而你是我的将军。
男主话里有话:而我是他们的领袖。
皇帝就吩咐甘灵:你是他的朋友,去让他理智起来,这是为了他好。
此刻的男主真的恨上了皇帝,眼睛里燃烧着阴郁又炽热的恨意。
甘灵就用一贯的轻言滑语说:皇帝想提醒你,第一次觐见时告诉你的,中国的长城是把人们留在里面的。
男主忍无可忍了:连带着京城城墙上的三千带甲士兵,我们始终都是囚犯!
结果皇帝还心灵受伤了,痛苦起来,喊叫起来:你这算什么话,我的朋友!我终日操劳,累到头痛,都是为了你们大家,现在你却谈什么离开我!你把我的心都搞碎了!
这个剧组是如此地尊重“帝国”的概念,其实是如此地热爱和迷恋想象中的“中华帝国”,甚至会下意识地自觉维护那两个概念的权威,在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里都不敢“犯上作乱”:男主最后已经彻底恨上了皇帝,但态度始终恭敬,当皇帝表演痛苦时,男主还在表态“无意冒犯”。他们没一分钟想到让男主就地造反,弑君啊什么的。他们认定男主唯一该干的,干了正确的,就是死活要离开。
换“解放后”“党的文艺政策”培养起来的中国文化人的道德世界和精神气质,延续到今天,哪怕是看着好莱坞片和美剧长大的00后,如果按着这个剧情走向往下编,很自然的就会编成“石人一只眼”了啊!
皇帝假装同意了男主的请求,实际却准备将这位首领暗害掉,然后继续扣留他的部下。皇帝看得明白:放他们走,就为了有朝一日他们作为征服者再骑着马回来吗?须知我们这个帝国“富有而文弱”。
影片在细节上非常精致,皇帝唯一一次直接说出“野蛮人”这个叫法,是指札木合。他提起:“那个野蛮人,铁木真从战斗中带回来的……”他甚至不记得那俘虏的名字。这让你不免有点好奇,男主在他心目中,现在是属于什么性质呢?仍然是野蛮人?还是这个皇帝觉得已经把他教化得足够好,算得上文明社会的一员了?
看不出来,皇帝只是在决定利用札木合暗害男主时,微微叹了口气,流露出一丝遗憾和无奈——事情闹成这样,也是大家都不想的,怪全怪男主太不安分了。
关键时刻甘灵偷偷通知了男主。
然而,男主和他的手下已经暗中研究,改进了火药,研制出燃放盛大烟花和类似炸药——别笑,后来电影里展示的效果真的很像炸药——的技术。他们请皇帝观赏烟花,——电影在这里非常夸张,呈现的基本就是现代的烟花。利用这个机会,男主机智地用炸药,额,不,火药,炸开北京城的大门,炸死了皇帝,率领部族成功冲出去,还顺手绑走了甘灵。
镜头一转,已经是几年以后,男主率领部众到达黄河边,下令扎营。
此刻已和没入关前完全不同,孛儿帖有了皇后般的气场,仪态高贵,衣着华美而大方,卡特克也成了贵妇、大将夫人,同时男主能够给她俩提供更讲究的生活条件。
对比一下初遇中国大使甘灵时的孛儿帖和卡特克。
其他首领的妻子则精致美丽,她们的生活条件也保持着“中华文明”的水平。
此际,一直被押着随军征行的甘灵找到男主,问他打算怎么处置自己?男主说,只有蠢人才会杀掉智者,他愿意请甘灵做顾问,甘灵说了聪明的话,他照着做,也就会跟着变聪明。于是甘灵欣然做了汉奸,“既然中国已日落西山”,他愿意追随新的神兽。这位“顾问”立刻献上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尽速占领中国的剩余部分,“抢在其他人能做到这件事之前”。影片似乎还暗示,成吉思汗随后“纵横亚洲”的远征,也是采纳了这位中国顾问的计策。
划重点,“抢在其他人能做到这件事之前”,是典型的西方列强的流氓逻辑。看到这句话,就该明白,无论欧洲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对曾经侵略和瓜分中国毫无悔意,因为他不做,别人也会做的,他有什么错。中国就是怀璧其罪罢了。
“成吉思汗”站在地图上,部署“全球化的”战略。
恰好刚刚朋友西洲君如此讲:
看到阿三政府智库专家的文章,意思就是印应该跟小巴中国打一架,这样才能让美国完全信任它,抓住中美脱钩机会,把代替中国的产业链制造业都转到印度,印度就能真正被西方接纳,错过这趟就没机会超过中国了。所以面对这个巨大利益诱惑,阿三还是很想打一仗、估计是万斯的怂恿。有人分析认为,印度真有这个想法,莫迪原定要去莫斯科看阅兵,结果取消了,换国防部长去,然后又取消了,换副部长去。所以被认为印度内部要开战的压力很大。
让人不免有种感觉,电影里这段剧情宣扬,替帝国打一战以获得“融入资格”和“皈依认证”,是不是就是印度精英此刻的一种“底层逻辑”呢。也就是说,西方成功驯化了印度精英,西方人鼓吹的帝国理论,真的成为印度精英们的信仰了。
突然又想到,一战时,甘地就是宣扬印度人积极为大英帝国作战,以获得英帝国对印度人的承认。所以当初甘地等人所要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独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