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永照:文化的延续,还是价值的原创?
文化的重识
1986年秋天我进大学读书时,有两本书在校园风靡。一本是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本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当时,尼采被认为是属于青年人的,用周国平的话,青年“不只是指年龄,更是指品格”。而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则被视为制约向前发展的负担,柏杨甚至称之为“酱缸文化”。
当年我们也曾认为,传统文化更多地是中国进步的障碍。如同黑格尔所断言的,“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的实践,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识,成为必然。
与黑格尔的断言相反,今天一些德国学者如齐柏林大学教授宁洲明(Matthias Niedenfuehr)认为,“我们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来建设新的商业文明”。他提出,以“修身”为本的儒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倚重制度奖惩、追求效率的法家,出奇制胜的孙子兵法,对当代领导力都有启示。
我也经常在思考经济背后的文化问题。如果说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释了近代欧美经济发展的心理驱动力,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解释了日本人的性格,那么,有哪些文化因素在默默支撑着中国人、中国企业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
我想到的有:近代挨打后举国的屈辱、奋争与追赶意识;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远古神话传说开始,绵延不息的奋斗精神;成己达人、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集体观念;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与儒释道兼容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在科举等社会选拔制度下,“十年寒窗苦,一朝翰墨香”的读书人信仰,等等。
这些文化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提振了对文化的自信。几十年前还被弃如敝屣的传统文化,如今却让人有太阳永照的感觉。
从国学热、非遗热、汉服热、文博热,到大量文娱作品、商品、服务中广泛运用中国元素,以及许多强调历史文化关联的文商旅项目的兴起,文化自信的表达,正越来越多。
价值的再生
中国有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其在今天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经认定的“中国传统村落”有815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487个。这些地方,大都处于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结合点上。
我去过不少村镇,也看过不少乡村振兴、文化振兴项目。有扶贫切入的,有文旅切入的,有特色产业切入的,有古村落活化切入的,但总体看并不容易。乡村里的年轻人还在流出,城里人来个一次两次、在民宿住上一天两天,就很难再来了。不像上海迪士尼乐园,我身边有些朋友办了年卡,一年都会去若干次。
我绝对无意说乡村振兴要按照迪士尼乐园的标准,但确实觉得,如果乡村的文化振兴只是翻新几处祠堂,修缮一些古风建筑,保留一些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样式,那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迪士尼化”并非褒义词,因为它往往指向那种集锦式、主题乐园式的开发行为。但迪士尼乐园的成功依然富有启示,那就是要有独特的建筑标识、精彩的IP内容、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复合的业态,等等。
迪士尼的很多故事和建筑原型来自世界各国,但被其整合、点亮和再创造,绽放出极高价值。为什么它能做到?Idea matters,它有创意。比如迪士尼乐园,定位是“游客们远离尘嚣、共度美好时光的绝佳去处”,理念是“启迪儿童和家庭,为他们带来能量和活力”。这都是普世、打动人心的创意。
创意形成后,再调动各种工具、手段、技术,进行高标准、极致化的表达。
由此来看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既要立足于乡村、文化的原态,又不能简单复古,必须要有“源于此,又超越于此”的创造性。这应该是一种再生,既包括空间和肌理,也包括精神和文化。
要言之,振兴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体验,在创造出绝佳的再生体验。这种体验深植在本地文化的长河中,又能别开生面。
4月18、19日,我在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做了两天调研。我看到的正是一种文化的再生。其立意、标准、创造力,令人感动。
塱头村分为塱东、塱中、塱西三部分,塱西有座经纬阁,门楼上是一副石刻的门额,写着四个大字:太阳永照。落款为咸丰五年(1855年),距今已有170年。
春阳台,“与道大适”和“太阳永照”
塱头村有近700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村有900户居民、2700人左右,只有一个单姓:黄。黄氏祖先南宋时从中原迁往南雄珠玑巷,宋末元初到了塱头这块地方,成为开村之祖。
村里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逾300座。祠堂、书室有20多座,按梳式结构,沿东西向一字排开,祠堂、书室后面则是18条以礼教命名、铺着青石板的古巷,如仁寿里、兴仁里等。历史上,这里有40多人考取过功名,是耕读传家的岭南书香名村。
塱头村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却不能保证可持续地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古村民居日渐破败,也不符合现代生活对水电煤气的要求,被村民废弃。他们在古村的北侧与西侧建起了新居,古村的院落则没有几户人家再住,很多院子的野草长到一人多高,有的老屋还成了危房。
这是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中的一种常见态:虽然有几百年历史和文化遗迹,但人都走了,还怎么振兴?
2021年9月,塱头村迎来了一个新契机。花都区政府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签订了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是:文化引领,公益赋能,助力古村蝶变新生。
单从目标看,这几句话并不稀奇。但当初谁都预想不到的是,塱头作为一个“全球乡村改造项目入选案例”,即将在今年5月10日开幕的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亮相。这是威尼斯双年展举办130年以来,中国第一个以“乡建+实践”的完整体入选主题馆的乡村振兴项目。
作为中国乡村振兴实践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塱头项目最为过人之处,在我看来是两个。
一是塱头建了一座世界水平的文化建筑——春阳台。
1455年秋,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有“活孟子”之誉的陈白沙,在家乡广东新会白沙里,筑了一座读书学习的专用书舍“春阳台”,静坐其中,苦修长达十年之久。如今,塱头村的村口建起了一座总建筑面积8602平方米的春阳台艺文中心,取的是“春阳发草木,美好一同时”之意。
春阳台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设计,以红瓦、青砖和素混凝土为材,以“梳式街巷”为灵感设计步道,在屋顶上建了25个荷塘,与古村的荷塘共同构成“立体荷塘”。
春阳台内设多功能的文化活动空间,如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艺博活化、亲子活动等。每一处都匠心独创,品质一流。
二是塱头创设了一系列底蕴丰沛的文化展览,赋予空间以优质内容。
其中的常设展,有在春阳台举办的“与道大适——中国读书人的安身与立命”,有在古村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积墨楼”举办的“太阳永照:塱头人家的安居与乐业”,此外还有塱头·墨光宝盒时光机的“心画中国”360度沉浸式光影艺术展,让观众一探中国书法三千年的历史轨迹和艺术之美。
“与道大适”是一个艺术性文化观念展,“与道大适”来自林则徐的对联“亲仁有邻与道大适,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展览以近70件珍贵文物为角色,分字、礼、士、道、正、变六个展厅,以对24个字的解读、佐证来贯穿,再加上文人书房复原厅、民国学堂复原厅这两处复原厅,以及一个多媒体厅,讲述了读书人的文化中国故事。
展览的前言中写道:“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源自朱熹书房的这一题联,牵系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价值认同。于一人,读书是问学,也是修行。于一国,读书是文治、文教、文明的根底,是中国之所从来。
展览中对每个字都有精当的释义和阐发,并辅之以恰到好处的呈现,如对联、扇面、古籍、信札,包括陈白沙、林则徐、曾国藩、翁同龢、容闳、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墨迹。“博物馆”当以物为中心,让藏品当主角、讲故事,而不是一通声光电的渲染了事。
讲“亲亲”,用了九族图;
讲“正”,用了岭南最后一位状元梁耀枢的巨幅楷书六条屏,以感悟传统中国的礼仪之正;
讲“试”,有做得非常小、非常考究的夹带的小抄,有金榜题名的捷报,还用了一份乾隆四十三年的考生殿试卷的真迹。这位名叫陈诗的考生考了三甲第84名,他的全文超过1300字,一字不错,一气呵成。旁边有电子触摸屏,观者可以尝试用毛笔临摹,只要稍微写几个字,就会感到“身正笔正”之难。
“太阳永照”展览在积墨楼举办。这组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共有八个院落,坐北朝南,分两路,每路四个院落排列在积墨巷两边。相比春阳台呈现的是读书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是“有字之书”,这里观照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是“无字之书”。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安其身、安其心、安于常。有一个展项“过白:从香炉到天际”,特别让人会心。它是用悬挂的圆片,引导观者的视线从后堂的神案香炉经过屋檐,望向前堂屋脊,这条线刚好反映出祖神与天的相接,让人想到古人为了对抗命运的无常,希望从大自然中获得某种近乎恒常的力量。
除了大量基于史料和实地走访的图文展项,“太阳永照”还有三处体验式展区,鼓励观者动手参与,亲身体验套印吉祥合体字、迷你砖石搭建与踩碓舂米等内容,切身体会乡村耕读生活的韵味。
塱头模式
在春阳台看“与道大适”,我的感觉不是城里人到乡村,像到了自己的后花园,以上位者的心态游游逛逛,“施舍”一点什么,而像是遇到了一座高峰,感到惊异,不由自主地开始借由历史文化的铜镜,自我关照、反省和感悟。
这一刻,我理解了塱头模式的真义——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能不能跳出城乡的分别,打造出无论放在哪里都堪称一流、充满创造性的标杆作品?!
春阳台做到了。所以20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艺术家之一的贾科梅蒂(1901-1966)的79件雕塑原作,去年来到了这里。这场名为“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的贾科梅蒂大展,由春阳台艺文中心与法国贾科梅蒂基金会联合举办,张永和担任联合策展人。
贾科梅蒂许多作品表现的场景都是瘦长、扁平的人从沉重的基座拔地而起,如同纵向的“1”;而塱头依照岭南古村的经典布局,祠堂、书室等传统建筑一字排开,这是横向的“一”。纵“1”和横“一”能跨越中西,形成对话,源于2023年8月31日,法国贾科梅蒂基金会的负责人来到春阳台参观,一眼就相中了这里,发出了举办贾科梅蒂展览的邀请。
我们现在有很多振兴项目都是流量思维,千方百计做流量。但真正重要的是作品思维。好作品会说话,杰出的作品立起来就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在贾科梅蒂特展展出的4个月中,到塱头观展的游客累计达40万人,包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巴西等国游客。展览期间,春阳台邀请了戴锦华、梁文道、隋建国、汪民安等名家观展并举办文化讲座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加。
塱头有很多好做法都值得推广。比如,精品民宿项目“和春住”,21个民宿都是老屋,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肌理、颜色、格局、外观。从“春阳台”步行到“和春住”,有一棵古老的龙眼树立于路中,为了保留这棵树,设计师特意更改了消防车道的设计,以留住村民的共同记忆。
依托在地的文化底蕴,塱头项目还发起了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面向炭步镇及塱头村的学龄儿童招募成员,2024年4月13日正式成立,由专业的音乐老师对孩子们开展免费的乐理科普和合唱训练。经过一年时间,合唱团成员已经从50多人拓展到120人,他们已经发布了4首歌曲MV,其中的《上春山》广为传播。
至于打造“塱夏荷集”,推出“炭步首届村居‘美丽乡音’PK赛”,引入肯德基现磨咖啡馆、名创优品和泡泡玛特,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流,让古村焕发出文旅融合、宜居宜游的新魅力,这些都是水到渠成。
春阳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始终在追求和观者之间的简易和友好互动。例如在“与道大适”展览收尾的“适”字厅,没有任何藏品,空间由横纵两轴交叉构成9个象限,47个灯筒散点排布其间,观者可从设备柜中取出一个光烛,在灯筒映照的空间中漫游穿行。
每一个灯筒的内容由简笔线画图像、标题句、正文与延伸参考四部分组成,涉及古今中外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与实践,从儒家文化到古希腊哲人的思辨,再到普通人的选择。观者对于有兴趣、有启发的灯筒,可将光烛插入,将其点亮。最后一个点亮的灯筒内容,可以在设备柜打印处打印,带走留念。观者自己在留言区写下的感悟,也会展示给其他观者分享。
春阳台、和春住,以及不久之后一个研学中心的开张,在塱头村,将会形成一个高品质、高文化势能的新片区。由这个片区慢慢把文化再创造的气息,延伸到全村,全镇,全区,是可能的吗?如果是这样,花都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城乡融合、古今融汇、中西融通的岭南新文化之都?
我在花都的朋友说,花都区和炭步镇之所以对塱头村项目全力支持,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文旅项目,而是以公益性为定位,锚定的是超越性价值。这是对塱头700年历史真正负责的长期之举。因此,基层政府部门快速推动了塱头村整体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完成了多项市政配套工程,包括污水管网、道路建设、体育设施配套、停车场建设、网络带宽提速等。
政府不追求一时的热闹和快速的回报,这让塱头村项目从一开始就气定神闲,卓然不凡。
“希望在文化上还能站得住”
春阳台这块地,原先是一片池塘,填平后建的。张永和之所以在春阳台顶上插入一小片一小片的池塘,为的就是“我占的,还给你”。
这是我喜欢的气息,我们从自然中取了多少,就用更好的方式,再给予回去。
唯品会是一家商业机构。但做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是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出资,是做公益。春阳台建成后,产权归属村集体,再由基金会组建运营团队来管理,全部收入都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的事业发展。
村民可以免费进馆参观,而唯品会公司的员工来看展,则要付费。
“在这个项目中,唯品会没有商业目的。如果我们花了几个亿,最后别人说我们把塱头村破坏了,那是罪过。我们不是塱头村的主人,只是过客。唯品会2008年创立,2025年,唯品会17岁了,塱头村700年,17年和700年比起来算什么?我们只是希望在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中,通过一个村这样很小的行政单元,去表达一些文化、文明的思考。何以为岭南?何以为中国?中国读书人是怎样传递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通过价值的创造和对全球优质文化资源的串联,我们希望向世界传递塱头及岭南乡土的独特魅力,并探索古村活化的永续路径。”
“30年后,当七八十岁的我们再来看这个项目,希望在文化上还能站得住。”
据基金会负责人和运营团队介绍,因为目标和标准定得高,原定的预算不断超标。最初几个人的团队现在也扩展到几十人。所有项目在筹划和推进中,都邀请了国内在相关专业领域最好的团队参与和执行。
我在春阳台参观的最后一个地点是有137个座位的小剧场,观看项目的视频介绍以及太阳照照童声合唱团的表演录像。看完正欲起身,前面的舞台突然打开了,和剧场外的满眼绿色,山水村田,融为一体。原来舞台后面的那扇门,是可以像窗一样打开的。
“文化,自然,村民,这本来就该是一体的。”
结语
在这个GDP至上的年代,在塱头村,我想到了“国民幸福总值”“国民文化总值”的概念。
在这个文化、文旅被过分渲染、有些喧嚣的时候,我看到了原创的价值,诚意正心的价值,追求文化的卓越表现的价值。
广州有长隆,有春阳台,这都是新时期岭南的“南风窗”。
太阳永照,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是简单的延续,而是价值的原创。
作为一个读书人和写字的人,此次塱头村的调研,我也深受教育。
“与道大适”展览中讲“德”字,阐发的是“以德为轴的华夏底色”——“古希腊文明试图客观认知外部世界,理性和数成为关键;古希伯来文明依靠外在神秘力量追求个人救赎,以信仰为绝对准则;古印度文明依靠个体自身力量寻求解脱,在修行中离苦(此生的老、病、死);古中国文明则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依靠为贤向善的内心力量臻于此世目标,让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成为生命理想的践行方向。”
讲“士”,则用了班固的“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也讲到“进而入仕,退而为师”、上接天子、下接百姓的承中力量,最终则落实为孔子那句“士志于道”。唯有自觉担当起使天下有道的重任,才称得上这个“士”字。
“德字含‘目’,眼中须有正;道字依‘走’,真理要践行。无论在从政、为学的路上如何抉择,由德而道,总是终极归依。”
中国文化正在振兴,也必将振兴。但如何真正地理解传统,珍惜文化,并让自己在今天更好地安身立命,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