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时窗户居然裂开,空乘为何用胶条贴上后表示可以继续飞?
撰文 | 苏澄宇
五一假期,不少人选择搭乘飞机出行。坐到靠窗的座位往外面一看:欸?窗户居然......裂开了。更让人不安的是,空乘居然表示“没有大碍”。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乘客偶然遇到客舱窗户开裂并不算特别罕见,以2022年的一个在国外爆火的帖子为例。
当时,这位拍摄视频的网友正搭乘一架西南航空的班机,从亚利桑那州图森飞往拉斯维加斯。在飞行途中,她刚想放松一下,将手肘轻轻地靠在旁边的窗户上。就在这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窗户裂开了。
图源:tiktok
重点是,她之后找来了空乘人员,想知道破裂的窗户是否会影响机舱的安全,但空乘人员和她说没事的,机舱压力没有问题,他们可以安全地完成飞往拉斯维加斯的航班,可以更换座位。
图源:tiktok
为什么飞机窗户“裂开”了都没事?
其实,这里裂开的不是窗户的主要结构,而是内层的塑料膜。
飞机窗户的主要结构通常由多层拉伸的丙烯酸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重量轻且透明度好的特点。
一般来说,飞机客舱的舷窗分为三层。最外层的玻璃直面气压,是真正的结构层。中间的玻璃相当于保险,在外层玻璃遭到破坏时,会发挥用处。
而破裂的最内侧窗户其实是保护罩,主要作用是保护另外两层玻璃,所以并不是窗户的主要结构,不直接承受压力,不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这层塑料保护膜类似于手机贴膜,裂开了也没啥事。
2019年,一名印度乘客在搭乘从孟买飞往德里的航班时,发现靠窗位置的窗户裂开了,上面贴上了透明胶带,并无太大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图源:网络
塑料膜通常由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透明度,易于粘附和撕除。
表面保护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生产效率和精度的提高,对保护高精密零件表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种膜的发明主要是为了应对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易受损零件表面可能会遭受的意外损伤。
表面保护膜最初用于金属和玻璃制品的保护,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中,这种技术迅速被采用,用于保护飞机窗户、座舱罩、机身表面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表面。
图源:medium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这些保护膜逐渐演变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和抗撕裂性,但在不损坏表面的情况下仍能轻松去除。
飞机窗户在安装到机身前,就会被覆上这种保护膜,以防止在处理和安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划痕。
图源:网络
那为什么保护膜会裂开呢?
当保护膜材料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可能已经老化。飞机窗户的保护膜长期暴露在阳光紫外线下,材料中的聚合物链会吸收紫外线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打破聚合物的化学键,特别是C-H和C-C键。这种现象称为光氧化,会导致聚合物链断裂,形成自由基。自由基进一步与氧气反应,产生过氧化物,并引发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材料的脆化。
加上长时间的热氧化反应、机械应力与疲劳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结构的作用,保护的塑料膜料会变脆,失去原有的弹性和韧性。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轻微的物理接触,如乘客的手肘,可能会导致已经老化的塑料膜破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