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克什米尔战争●中国当年的“最后通牒”!

自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发生针对游客的恐袭事件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一直处于紧张局势之中。

双方边境哨所零星交火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基本上都是漫无目的的互射。

但由于印度拿上游水资源威胁巴基斯坦,很可能会爆发全面战争。

500

5月1日,巴基斯坦军队在边境进行了高强度的实弹演习。

双方除了相互关闭领空之外,还中断了邮政通道。

5月3日,印度航运总局和巴基斯坦海事局分别宣布,禁止对方船只停靠本国港口。

海陆空联系中断,再加上贸易封锁,印巴已处于准战争状态。

印巴曾在1947年、1965年、1972年爆发过三次全面战争。

500

前两次都与克什米尔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是印度趁着巴基斯坦内乱而发动的战争,结果是“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与中国关系比较大的是1965年这一场,中国站在巴基斯坦这一边,用“最后通牒”制止了战争。

印巴与中美苏的关系

在历史上,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从来不是一个国家。

巴基斯坦在1947年之前,甚至不存在“巴基斯坦”这个名词。

印巴分离时,英国人创造了一个国名--Pakistan(字母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亚Afghania;k代表克什米尔Kashmir;i代表信德sindh;s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

在波斯语系中,Paki则有圣洁的意思,Pakistan寓意“圣洁之地”,这就是巴基斯坦国名的来历。

虽然中巴两国在1951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巴基斯坦与印度的高度敌对关系,美国便“天然”地成为了巴基斯坦盟友,印度则倒向苏联。

1954年9月8日,美国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成员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

这是一个野鸡组织,打着东南亚旗号,而东南亚国家却只有泰国和菲律宾。

巴基斯坦作为成员国,获得了美国提供的大量军火以及经济援助。

这有利于它对抗印度,但巴基斯坦并不想对抗中国。

500

中国也看到了这一点,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与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接触(边上是他的女儿贝娜齐尔,后来的巴基斯坦总理)

那时印度以“不结盟运动”领袖自居,打着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旗号到处倡议和平,在国际上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印度就飘了,不断在中印边境挑事,1959年8月,中印爆发了“朗久军事冲突”,有印军被解放军击毙。

由于美苏对印度都持同情态度,于是印度非但没有停止军事冒险,反而变本加厉地挑衅中国。

1961年,美国开始接近印度,肯尼迪派总统特使哈里曼、副总统约翰逊、副国务卿鲍尔斯先后访问新德里。

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兵被葡萄牙占领的殖民地果阿,两天就打败葡军。

葡萄牙是北约国家,它受到印度攻击,美军居然漠然坐视,这令巴基斯坦对它与美国签定所有条约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而苏联向来与巴基斯坦关系冷淡。面对印度的威胁,巴基斯坦决定对外交方向做出重大调整。

12月底,联合国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提案进行投票,巴基斯坦投了弃权票,第一次没有跟着美国投反对票,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打败葡萄牙,令印度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政客和媒体都主张用武力解决中印边境争端。

1962年10月5日,印度东方军区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国的“新军团”。

10月20日清晨,印军率先向中国边防军发起进攻。

500

解放军反击之后,印军溃败的速度,超出了美苏的预料,更超出了巴基斯坦的预料。

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变得更加强硬,印度则情绪低落,抑郁了。

一束头发引发的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美国建议巴基斯坦支持印度,共同对抗中国,被阿尤布.汗总统拒绝。

拒绝美国,意味着美巴同盟关系在根本上被改变。巴基斯坦无法理解美国竟然会要求自己去支持死敌印度,而这只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印度此时正想着如何扳回颜面。报复中国是不敢了,但捏捏巴基斯坦还是可以。

1963年12月26日,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哈兹拉特贝尔清真寺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

一个小木盒在夜间失踪,里面装着先知穆罕默德圣物:一束头发。

事情就大条了,克什米尔地区有90%人口是穆斯林,随即就发生了大规模骚乱。

1964年1月4日,圣物居然离奇回来,没有人知道它如何失踪,也没有人知道它如何回来。

但骚乱并没有停止,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在背后支持。

2月28日,尼赫鲁下令由萨迪出任克什米尔总理,并宣布戒严。

但克什米尔危机却愈发严重,尼赫鲁为了平息事态,下令释放关在牢中的穆斯林领袖谢赫.阿卜杜拉。

4月8日,谢赫出狱,以他的威望,暂时令局势恢复了平静。

1965年3月,印度当局批准谢赫出国去沙特朝圣。

3月底,谢赫突然前往阿尔及利亚。

3月30日,谢赫见到了正在阿尔及利亚访问的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跟他谈了克什米尔问题,并邀请他访问北京(中国外交部原亚洲司副司长,驻印度大使馆参赞程瑞声回忆)

印度得知此事,相当惊慌,它事前对谢赫的阿尔及利亚之行毫不知情。

5月8日,谢赫回到孟买,直接被印度军警逮捕。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暴动,要求印度当局交出谢赫。

而此时,在克什米尔千里之外的卡奇沼泽地,印巴两军发生了交火。

卡奇沼泽地处于巴基斯坦信德省与印度古吉拉特邦之间,也是争议地区。

5月9日,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呼吁印巴在卡奇停火。

不久,英国介入了卡奇冲突。7月1日,英国以英联邦会议名义,将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请到伦敦,由英国首相威尔逊出面调停,印巴达成《卡奇协议》,宣布停火。

但是,印度仍然没有释放谢赫,并在印控克什米尔持续增兵。

巴基斯坦认为《卡奇协议》应当是双方全面缓和关系的协议,但印度的做法却是一边熄火,一边放火。

此时,美国又有意拖延对巴基斯坦武器零部件以及弹药供应,而巴基斯坦军事装备完全依赖于美国。

巴基斯坦方面判定,印度在利用“头发事件”增兵,并跟美国有默契。

1965年7月24日,布托外长在巴基斯坦内阁会议上力主“先发制人”,

巴基斯坦出兵依据:

一、巴军开进克什米尔,将得到那里的反抗者支持。

二、通过局部战争制止印军发动全面战争。

三、最有益的因素是中巴友谊。

四、再拖下去,印军优势会越来越大。

7月24日,巴军在前线集结。28日,各军到达作战地区。

8月9日,代号为“直布罗陀”的军事行动正式开始,巴军向印控克什米尔发动进攻。

巴基斯坦军事计划的关键是印军一触即溃。

印军初期的确不行,多处失守,但阵线并没有崩溃,等增援部队赶到后,双方进入了拉锯战。

巴军后勤消耗不起,武器和弹药跟不上。

同时,当地穆斯林在战争期间,却没有支持巴军,而是处于观望状态。这说明巴基斯坦前期没有做好动员工作。

9月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呼吁双方回到1949年的停火线两侧。

500

9月6日,印军从旁遮普邦越过边境线,兵临巴基斯坦重镇拉合尔。

虽然是菜鸡互啄,但印度综合国力比巴基斯坦要强很多,时间一长,巴军就明显落入下风。

巴基斯坦军事计划完全被打乱,在印军两面夹攻之下,已无力回天。

500

随着巴军在前线的伤亡和被俘人数不断增加,印军反而推进到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阿尤布.汗总统一再恳请中国解救。中国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准备出兵,并将中巴接界最近处(中国-锡金边境)作为最佳出兵地。

9月9日,美国驻巴大使麦克科诺希通知巴政府,美国将停止对巴一切军事援助。

布托外长怒骂美国在巴基斯坦背后插了一刀。

9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文,以最后通牒方式警告印度: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正义斗争。

500

中方要求,“文到三天之日三天内,印军必须拆除中锡边界侵略工事”。

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就不敢动了,也死了吞并之心。

9月18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戈德伯格呼吁在安理会解决危机。

19日深夜,阿尤布.汗总统和外长布托从白沙瓦秘密飞往北京,留给印度的时间不多了。

9月23日,印度宣布停火撤军,巴基斯坦也做出了同样声明。

1962年,是印度的盲目乐观导致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

1965年,盲目乐观的则是巴基斯坦。只是由于印军有了1962年教训,它的军事行动才被中国“最后通牒”叫停。

1966年1月3日,在苏联斡旋下,印巴代表签署了《塔什干协议》,恢复两国关系正常化。

接着,巴基斯坦加快了连接中国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进度,不再顾虑美国态度。

中巴两国在此后的岁月中建立了固若金汤的友好关系。

有人或许会问,中国为什么不强力干预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

原因比较多,最主要原因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目标并不是吞并整个克什米尔,而是分裂东巴和西巴。

同时东巴也强烈要求独立,不惜打内战。从地理上看,东巴与西巴作为一个国家遥相隔离的两块地方,也很难维持下去。

但是,如果印度想吞并整个克什米尔,中国就不会袖手旁观。

克什米尔地区对中国很重要,我们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必须经过克什米尔。

500

中国从喀什通往印度洋(瓜达尔港)的铁路,无论怎么设计,都要先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而印控地区是不会允许我们建立通道的。

虽然当年我们没有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能力,但1965年强力干预印巴战争,打破印度占领整个克什米尔的阴谋。

这是一个目光长远的战略决策,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高瞻远瞩!

对克什米尔地区来说,我们的“最后通牒”仍然有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