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赤脚医生”平反
现在聊起“医生”一职,似乎天然和“高学历”联系起来。但时间轴里还不算久远的半世纪前,存在着这样一群现在看来有点特殊的医疗工作者···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他们本职是务农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但他们却能提起药箱出诊,干起了专业医生的活···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载,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历史中写下了一个群体光荣的名字:“赤脚医生”!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当这样一组数字被毛泽东知悉后,他发怒了。随后,经短暂培训的农村稍有文化的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些行医的农民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高大上”,可是他们平时就是“同吃同住的乡里乡亲”。所以关键的时候能“叫得动”,而且平时也“用得起”。你能想象今天被广大群众吐槽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靠他们这么“不专业”的解决了吗?而且由于在经年累月的行医过程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同时会提升了他们的医术水平。
如今对于消失的他们,存在的可能只剩下质疑。相信不少人从小也被灌输过:医生应该像美国那样成为“高薪”行业,如此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但现实是:医患关系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矛盾加剧。这也就是饶毅教授在最新文章中提到“中国对医生的尊重一般”的主因吧?当年这些医生靠着一本《赤脚医生手册》走遍田间地头也许无法享受什么“专家待遇”的特权,但他们解决了切实的医疗需求群众会不尊敬他们吗?那个年代没有“某一职业需要被更好对待”这样的话题,因有“为人民服务”和“劳动光荣”所以所有的职业都受到大家的重视可以一律平等对待。
我依稀还记得早年王绍光来观网作的讲座提到老人家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一个社会结构太稳定也不好容易形成“阶级固化”,最好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进行调整。是到了重新审视一些故事的时候了,“董小姐、肖医生”们比起这些“赤脚医生”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