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已经挤出来了”,《华盛顿邮报》警告美国供应链危机已经开始
有槽
2025年04月29日 05:42:01
在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市,斯黛西·布莱克(Stacy Blake)站在她那家已有数十年历史的Schneitter Fireworks & Importing公司仓库里,望着堆积如山的空箱子,眉头紧锁。
她本该在这个春天忙着为2026年美国250周年庆典订购烟花——那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场盛会。然而,自从特朗普在2025年4月2日宣布“解放日”并对中国商品开征高达145%的关税后,她的生意彻底停摆。
《华盛顿邮报》4月27日采访了这位女士。她告诉记者说,这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战让她的生意濒临破产。同时,她还警告民众,美国各类供应链的中断已经开始了。
一个烟花小镇的困境
斯黛西·布莱克说:“现在本该是中国工厂为我们2026年庆典生产烟花的黄金时间,可订单几乎为零,他们的生产线也因为关税停了。”她回忆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仓库里堆满了从中国运来的五彩烟花,工人们忙着打包,分销商们争相下单。而现在,公司除了她没有其他人。
她向记者表示:“如果关税不松动,今年7月4日的庆祝活动可能见不到烟火,更别提250周年了。”
数字更有力地说明了问题:美国几乎100%的个人使用烟花和75%的社区庆典烟花都依赖中国进口。斯黛西的公司每年从中国采购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烟花,如今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货可卖。
她警告说,如果错过中国工厂的生产窗口,美国的烟花市场将面临“灾难性短缺”。
斯黛西的遭遇仅仅是全美供应链危机的一个角落,类似的故事在各地正在发生。
数据警钟
从西海岸的洛杉矶港到东海岸的纽约港,美国的供应链正在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华盛顿邮报》援引Flexport公司创始人瑞安·彼得森(Ryan Petersen)的数据,自关税生效以来,从中国到美国的海运集装箱预订量暴跌了60%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港口数据显示,5月份取消的航次比上月激增三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冲击。托尔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首席经济学家,直言不讳:“再过几周,美国商店的货架就会空空如也,就像新冠疫情初期那样。”他预测,物流和零售行业可能在5月面临“数十万”人的裁员潮。
想象一下:码头工人无货可卸,卡车司机无货可运,商店售货员面对顾客的抱怨束手无策——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即将上演的现实。
与此同时,费城联邦储备银行的制造业调查提供了另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本月制造业活动指数创下16个月新低,跌幅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封锁时期。企业投资因关税不确定性缩水了近30%,哈佛大学教授杰森·弗曼(Jason Furman)警告说:“这是一场慢动作的灾难,我们还没看到最坏的部分。”
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供应链中断不再是抽象的经济术语,而是即将敲响家门的现实威胁。《华盛顿邮报》描述了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从玩具到服装,从家居用品到电子产品,依赖中国进口的商品可能很快从商店消失。斯黛西的烟花只是开始——想想孩子们期待的圣诞玩具、家庭主妇需要的廉价厨具,甚至是夏天必备的空调零件,都可能成为“稀缺品”。
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是:中国提供的商品占美国消费品进口的30%以上,而145%的关税几乎等同于一场经济封锁。Flexport的瑞安·彼得森估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夏天,美国零售商的库存将减少至少20%,相当于每年损失价值约5000亿美元的商品。
消费者会看到什么?价格飙升50%甚至70%的日常用品,或者干脆是空荡荡的货架。
在俄亥俄州的一个沃尔玛分店,店员玛丽·詹金斯(Mary Jenkins,化名)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她对当地报纸抱怨:“顾客问我为什么货架上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我只能耸耸肩。昨天一个妈妈想买孩子的生日气球,结果发现库存没了,她气得差点哭出来。”这样的故事正在全美上演,而更大的危机还在酝酿。
无解的困局
面对供应链的崩溃,特朗普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过去一周,他一改强硬姿态,声称与中国“多次通话”,并暗示可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达成“公平交易”。他甚至宣称与日本的协议“非常接近”。然而,中国政府断然否认了这些通话的存在,让特朗普的说辞显得有些虚张声势。
即便特朗普真的愿意退让,伤害可能已无法挽回。一位了解白宫内部想法的匿名人士透露:“他们从没想让关税飙到145%,但特朗普的性格就是‘你打我一拳,我就还你一脚’。”这种针锋相对的策略导致中美贸易几乎停摆——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骤减,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也在萎缩。数据显示,3月份洛杉矶港的空集装箱出口量激增23%,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更糟糕的是,即使关税降至特朗普竞选时承诺的60%,美国平均关税率仍将从战前的2.2%飙升至16%,为进口商增加近5000亿美元的成本(JPMorganChase分析)。这笔巨额账单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推高通胀。想象一下:一杯咖啡涨到5美元,一件T恤标价50美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
美国企业正在拼尽全力应对这场危机,但收效甚微。《华盛顿邮报》提到,许多公司试图通过提前囤货来缓冲冲击。例如,Target和Walmart的CEO最近紧急会见特朗普,警告说如果关税不调整,商店将在几周内面临“显著短缺”。然而,这种前置库存只能拖延问题——一旦库存耗尽,新的订单因高昂关税而无法下达,供应链的断裂将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中国似乎比美国更能承受这场贸易战。报道指出,中国正在转向东南亚和非洲市场,出口额在2024年已达到惊人的8690亿美元(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当美国公司因稀土金属短缺而焦头烂额时,中国却通过限制出口反制美国,显示出其战略储备和灵活性。相比之下,美国的替代供应链尚未成型,与印度、韩国的谈判又进展缓慢,特朗普的“全球交易”蓝图显得遥不可及。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都在寻找出路。《华盛顿邮报》建议,企业可以尝试多元化供应链,比如从越南或墨西哥进口替代品,但这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调整时间。对于像斯黛西这样的小企业主来说,这种转型几乎是天方夜谭。她呼吁特朗普恢复第一任期时对烟花行业的关税豁免,但白宫至今没有回应。
政府层面,特朗普的团队正在加紧谈判。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乐观地表示,与中国的大交易“有机会实现”,但他也承认,这需要双方让步。然而,中美谈判的风格差异——特朗普的“自上而下”对中国的“自下而上”——让妥协变得艰难。专家迈伦·布里利安特(Myron Brilliant)警告说:“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于消费者,唯一的建议是提前囤货。但经济学家担心,这可能引发类似疫情初期的抢购潮,进一步加剧短缺。托尔斯滕·斯洛克预测:“如果恐慌性购买开始,我们可能会看到物价在几周内翻倍。”
《华盛顿邮报》用一句话概括了现状:“牙膏已经挤出来了。”即便特朗普现在踩下刹车,供应链的裂痕也难以迅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