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超500亿元!“中国紧固件之都”的逆袭有多硬核?

“打螺丝”曾是一个网络热词,带着几分自嘲与辛酸。可谁能想到,在河北邯郸永年区,“打螺丝”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竟发展成为一个产值超500亿元的支柱产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永年生产的螺丝、螺栓等产品占据全国55%的市场份额。从眼镜上的微型螺丝到桥梁的巨型螺栓,永年生产的紧固件产品覆盖全品类,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近日,2025永年首届紧固件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吸引了来自43个国家的272名国际采购商参会。短短三天,永年就斩获了1.38亿元订单,还达成了3.5亿元的意向订单。

那么,从铁匠铺到“中国紧固件之都”,永年是怎么把螺丝螺母拧成金疙瘩的?让我们拧开这个产业传奇的“螺丝帽”,看看里面的门道。

小螺丝改变命运

对普通人而言,一颗螺丝就只是一颗螺丝;对永年人而言,这颗小小的螺丝就是安身立业的根本。

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紧固件,但你一定拧过螺丝、用过螺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正是紧固件家族的明星成员。从眼镜腿上的微型螺丝到摩天大楼的巨型螺栓,从玩具汽车的塑料卡扣到高铁轨道的特种铆钉,这些将两个或多个零件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或非金属)部件,统称为紧固件或标准件。

就像米饭是饮食的基础一样,紧固件被誉为“工业之米”。它们虽小,却撑起了整个现代工业的骨架。

500

永年区的螺丝传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临洺关镇的生产队队员们支起烘炉,用最原始的手工锻造方式,敲打出第一批粗糙的螺丝螺母。这些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正是今日“中国紧固件之都”的雏形。

80年代,当第一台冷镦机在魏庄村投产时,永年人敏锐地意识到:机械化时代到来了。此后,紧固件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工艺从人工锻打逐步升级为电力驱动。

从集体生产到家庭作坊,从手工锻造到电力驱动,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在重塑产业生态。这也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典型的“产业嵌套"特征:将传统手工业嵌入现代工业体系,通过低成本试错完成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释放的流动性,让永年销售队伍形成“蚂蚁雄兵”式的拓展模式。

“一张三合板刷上蓝漆,画上螺丝螺母,带上百来件产品就敢闯全国。”第一批外出开拓市场的“螺丝大军”这样描述他们的创业经历。到90年代中期,河北铺标准件商城的建成让永年紧固件产业有了正式发展的平台,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永年进货,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在永年落户。

然而,野蛮生长终将遭遇瓶颈。进入21世纪,永年紧固件陷入“规模大而不强”的困境:大部分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论斤售卖,利润薄如纸张。更严峻的是,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2017年的环保风暴成为产业转型的转折点,半数企业面临关停危机。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众多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通病。若缺乏技术创新和环保约束,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终将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环境承载力超限的双重困境,最终导致产业生态恶化和区域经济衰退。

但永年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创新性地采取“五个一批”整治策略:取缔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入园进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高端引进一批。

500

这场变革让永年紧固件产业几乎脱胎换骨。仅两年时间,永年紧固件企业数量从9000余家精简至不足2000家,而税收却翻了一番,其中高端产品占比从40%跃升至60%。

由此,永年紧固件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向绿向新,开拓海外版图

在双碳政策下,永年紧固件产业的转型仍在继续,不过这次面临的是一场更为深刻的产业革命。这场变革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直指产业底层逻辑。

在环保倒逼的产业变革中,永年没有再选择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通过建设恒创环保科技园这样的共享治污平台,将580家企业的表面处理工序集中管理。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降低了中小企业治污成本。通过产业链协同治理,永年将环保约束转化为创新动能,在破解“散乱污”困局的同时,也重构了产业价值创造逻辑。

然而,真正支撑永年紧固件产业实现质变飞跃的,是科技创新构筑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选择中,永年选择了一条“应用研发+工艺改良”的务实创新路径。

500

依托河北工程大学等科研力量,永年搭建起国家级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攻克锌铝共渗、钛铬氮化物镀膜等30项关键技术,推动专利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以河北喜力德五金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力德”)为例。在喜力德车间内,全自动钻尾丝生产线高效运转。与传统单机作业模式不同,该生产线通过技术革新将冷镦成型、钻尾加工、螺纹攻丝三道核心工序整合为连续流水线作业,实现原材料自动上料、工序间传送带无缝衔接、成品自动下线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

这样一来,单个操作工可同时监控10台设备运行状态,人力成本降低。依托该技术优势,喜力德钻尾丝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突破2.8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

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得永年紧固件产业中高端产品占比快速跃升。凭借技术和产品优势,永年紧固件产业叩开了国外高端市场的大门。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永年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不同于沿海地区主攻欧美高端市场,永年企业先通过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积累经验,再逐步攻克德国科隆展这样的专业展会。

500

2024年10月,永年迎来产业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首届中国·永年紧固件基地国际采购大会成功举办。这场盛会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采购商,现场签约订单达3226万元,达成意向金额1.9亿元。与此同时,永年加速全球布局,在海外设立9个仓储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全区紧固件出口额同比增长19%,其中高铁、航天等高端领域产品占比显著提升。

这种转型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没有脱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基础,又逐步构建起技术创新能力。当多数传统产业集群还在规模与质量间摇摆时,永年已经找到了一条兼顾两者的发展路径——用绿色化解决生存问题,靠智能化突破发展瓶颈,通过全球化拓展市场空间。这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范式。

总的来说,这颗曾被视为“工业之米”的小小螺丝,在半个世纪的淬炼中,不仅拧紧了产业发展的螺栓,更转动了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齿轮。从铁匠铺的星火到智能工厂的燎原之势,永年用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既不在于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也不拘泥于对先进技术的简单模仿,而在于以本土智慧重构产业生态。

站在双碳时代与科技革命的交汇点,永年的故事远未完结。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这座“紧固件之都”正面临新的命题:如何在保持“蚂蚁雄兵”式市场韧性的同时,培育出更多“专精特新”的行业标杆;如何在巩固“一带一路”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技术标准体系。或许正如一颗螺丝的价值不仅在于紧固物体,更在于承载结构张力,永年的未来,正承载着中国县域经济从“追赶”到“引领”的深层期待。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