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归人士

据国家安全机构近五年数据显示,涉外策反案件中海归人员占比达67%,其中理工科背景人员受关注度最高。这并非危言耸听,去年某科技企业海归工程师因境外学术交流期间被情报机构策反,回国后主动自首才避免重大损失。

值得关注的是,策反手段已从传统金钱交易演变为学术资助、情感笼络等36种新型方式。某智库研究报告指出,留学生平均每学期会遭遇2.3次可疑接触,而具备涉密岗位从业背景者风险系数高出普通学生8倍。这警示我们既要避免"海归污名化",更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安全评估体系。建议关键岗位实行"安全信用分"制度,涵盖海外社交圈层、资金往来等12项指标;企业可引入"安全导师"机制,对新归国人员开展为期半年的安全辅导。

对于广大留学生群体,国家安全专家提出"三要三不要"原则:要保持政治定力,要定期报备异常情况,要建立健康社交圈;不要轻信境外机构承诺,不要参与敏感课题研究,不要存储涉密资料。毕竟在维护国家安全面前,审慎不是猜忌,防范才是真正的爱护。

站务

全部专栏